《社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入手,把握课文基本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通过“社戏”来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社戏”来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课时】
3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黑板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2′
(观看社戏介绍,A5)社戏: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一起看看鲁迅小时候的社戏是什么样的。
二、检查预习:(学生介绍,教师补充)5′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岁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旗手。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后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2、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3、字词正音正义积累:
(1)正音:
钳(qián) 撮(cuō) 偏僻(piān pì) 行辈(háng bèi)
照例(zhào lì) 欺侮(qī wǔ) 宽慰(kuān wèi) 嘱咐(zhǔ fù)
怠慢(dài màn) 礼数(lǐ shù) 撺掇(cuān duo) 凫水(fú shuǐ)
潺潺(chán) 踊跃(yǒng yuè) 屹立(yì lì) 家眷(jiā juàn)
皎洁(jiǎo jié) 好歹(hǎo dǎi)
(2)正义:
消夏:避暑。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省,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
行辈:辈分。
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伊:第三人称代词,“五四”时期的文章里常用来指女性。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游泳。
弄潮:在潮水中搏击、嬉戏。
自失: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撮: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掉:划(船)。
楫:桨。
三、整体感知20′
(一)、【课后一】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播放动画视频课文朗读,A2)
平桥概况一→平桥乐土一→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一→月夜归航一→摘豆吃豆—→看戏余波
(二)、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在春末夏初。因课文写“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2、本篇主要叙写什么事件?
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
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写的?
线索:去赵庄看社戏。
思路:“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划分段落。
4、根据文章思路能把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第二部分(4-30)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31-40)看戏后的余波。
5、文章写了哪几件事?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
①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略写)
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略写)
③看社戏前的波折(详写)
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详写)
⑤去赵庄看社戏(详写)
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
⑦六一公公送豆(略写)
6、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同时也体现了“我”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四、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竞赛答题,A12、B5)11′
(一)第一部分(1-3)童年乐园:
1、平桥村是怎样的一个村庄?(从环境和人文两方面来说,C4)
环境:平桥村是一个极偏僻而且小的近海临河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小村庄。
人文: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分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景美、情意美、生活美)
2、为什么在我看来是“乐土”?
⑴“我”在那里受到“优待”。
⑵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
⑶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许多乡间生活的乐趣
⑷可以去看社戏
3、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⑴多方面地表现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味道。
⑵为写最大的乐事——去看社戏做铺垫。
学生小结2′
第二课时
导入:1′
“我”在平桥村如此快乐,那么,“看社戏”这件事,是不是一如既往地带给了我快乐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
(二)第二部分(4-30)看社戏:
第一层(4-9)波折转机——13′
1、“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这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
②不准和别人去;
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公的船回来了;
②与我同去;
③保证不出事。
2、我的心情随着波折和转机有怎样的变化?
盼望→焦急→沮丧→不高兴
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
(2)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情意美)
第二层(10-13)夏夜行船——14′
1、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
我的心情变化:轻松—→急切—→陶醉
2、第⑩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哪些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有什么作用?
点→磕→退后→上前→架
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技艺高超和去看戏时的急切的心情;
3、阅读第 段,找出从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角度的描写。
视觉: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听觉:"潺潺"的水声,远处的"歌吹"。
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景美)
4、找出这部分课文中的比喻句,并说出其作用。
比喻句:第 段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
作用: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以动写静,运用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写出船行之快,烘托出“我”想看戏的急切心情,非常传神。
第三层(14-21)船头看戏——10′
1、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不好看。
①铁头老生不翻筋斗;
②也没有“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
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2、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不爱看。
表现:稀奇、渐不明显、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哈欠、各管自己谈话。(侧面描写烘托戏的不好看)
学生小结2′
第三课时
导入:4′
学生前情回顾。
我想今天我们终于可以知道,“看社戏”这件事,对于“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了。
第四层(22-30)月夜归航——23′
1、感觉第 段的角度体会“我”的心情。
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表现我对赵庄的留恋之情。
2、第 段的“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fǔ],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这处描写的作用是?
侧面描写突出船快(景美)
3、 - 段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
景物美;船快。
4、写偷豆要表现什么?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 ”出了欢乐。
5、途中偷罗汉豆吃,这件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罗汉豆并不是无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们齐心协力做好的,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吃到的好豆。社戏也并不是引人入胜,但看戏时有伙伴的陪伴,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看到的好戏。童年的快乐、甜蜜,也便变成了永恒的回忆。
6、从文中的描写可以看出双喜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双喜是一个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充满自信,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当然领袖。(人美、情意美)
7、阿发在偷豆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天真,调皮,质朴,热心,憨厚,无私(人美、情意美)
(三)第三部分(31-40)戏后余波:4′
1、从 - 段的描写可以看出六一公公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先找描写语句。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人美、情意美)
(四)回顾全文内容,体味思想感情:4′
本文通过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的事件,抒发了“我”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五、小结2′
鲁迅的这篇小说,在童真童趣中无处不反映出美来,景美、人美、生活美、情意美。
六、作业3′
写一篇作文,记一件印象深刻的事,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可以仿照本文的形式。
七、板书设计
景美
人美
社戏——美 ——童年爱与美之诗
生活美
情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