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目 欣赏《在中亚西亚草原上》 八年级上册 第2课时 总课时3
课时目标:1.使学生能够对标题音乐感兴趣,对交响音画体裁有初步印象。
2.能熟悉并背唱《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主题曲调,想象音乐所描绘的画面,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内容及意境的作用。
3. 能通过自己的听觉体验,感受主题音乐在不同音色、不同节奏、不同力度、不同配器上的丰富表现。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两个主题旋律及一个特色旋律的欣赏
二、全曲的完整欣赏
三、简单接触交响音画体裁。
四、尾声
1.第一主题旋律的欣赏
① 学生聆听单簧管所演奏的第一主题,感受音乐所塑造的意境。
② 通过教师及学生的哼唱,感受音乐的旋律与节奏。
[让学生同时关注这一旋律的速度和起伏,通过哼唱感受到旋律很舒展,很宽松,音域很宽广,可以用手势的起伏来形象表现旋律的走向。
③ 感受这一旋律最后一个长音在塑造音乐形象中的作用。
[这一乐句最后的音很长,表现出大草原的一望无际。教师用纯净的音色来模拟用了长音和不用长音的效果,用对比来增加学生的听觉体验。学生闭目在表现长音的手势中哼唱最后一个长音,用心体验长音在这里的表现力]
④感受这一旋律的不同表现。[听圆号的演奏,体味音色变了给人不一样的感受;和老师一起在指挥中聆听乐队的全奏,体味演奏乐器、力度、速度的变化,并感受变化后所产生不一样的音效.
分角色模拟表现:第一遍老师模拟单簧管的音色歌唱(轻柔、甜美),第二遍男生模拟圆号的音色歌唱(明朗、舒展),第三遍全体模拟乐队全奏起立歌唱(有力、雄壮)]
??2.表现马蹄与骆驼脚步声旋律的欣赏(1)初次聆听,听到什么。[模拟听到的声音和节奏](2)再次聆听,肢体表现。[听着音乐,按节奏xx xx 进行简单的律动表现:耸肩、踏步、摆手等等]
(3)说说音乐表现的是什么。
[大提琴、低音提琴按一个固定音型的拨奏表现马蹄与骆驼脚步声,使学生认识到音乐有着很强的塑造形象的作用。]
3.第二主题旋律的欣赏。
通过律动欣赏:
[师生一起在一个简单的律动中反复聆听,律动的幅度由小及大,熟悉后,在较大幅度的律动中哼唱]
[请学生完整地欣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在欣赏过程中要求用刚才的三种手势来表现音乐的进行,虽然仍然是给学生这样的手势,但是在聆听的时候,要求他们通过手势把音乐的强弱、起伏以及不同的变化表现出来。请学生很仔细地欣赏,在旋律安静的时候,让手势处于基本凝固状态,在旋律倾情释放时,要灵动起来,要让学生通过运动的幅度、速度来表现他们对于所聆听到的音乐变化的理解,从而我感觉到了他们所欣赏到的音乐也是变化的、丰富多彩的。]
欣赏结束后教师的总结语言:音乐就是这样,仅仅通过三个旋律,做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把生动细致的画面呈现给了我们,这就是交响音画的魅力所在。
请学生总结交响音画是一种怎样的音乐体裁。
[由交响乐队演奏,带有丰富的情感与情景,描写自然景物等描绘性的音乐作品。]
在斯美塔那《我的祖国》音乐中结束本课,同时把同类作品推荐给学生
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 《图画展览会》
李斯特:《前奏曲》
斯美塔那:《我的祖国》
聆听欣赏
学唱
引导学生找到音乐所需要关注的东西,这第一主题乐器的音色在塑造音乐形象上是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并且要让同学感受到同样的旋律可以使用不同的音色来改变气质,有效的利用教师的成人音色、学生的音色、男生的音色来深入体会这一音乐元素的效果和作用。除了听觉以外,自身的哼唱也是一种感受音乐、贴近音乐的有效手段。
一个很有特色的音乐,作者的意图在音乐中是表露无疑的,先让学生以最自然的听觉体验去想像听到的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再让学生有意识的寻找之所以会这么成功塑造这样一个形象的音乐元素,通过学生用自己声音的模拟、用肢体的运动达到这一目的。这中做法很直接很有效,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相当的强。
老师通过律动把东方音调的特征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反复的律动中听觉越来越深地沉浸在音乐里,逐渐动作与音乐相融,加上情不自禁地哼唱,使学生对这一旋律风格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并熟悉了它。
在自然状态下让学生提高主题听辨能力。同时给学生的三种手势,使学生在听辨过程中增添了一定的乐趣,又能使教师直观到学生的听辨正误状态。这是一个最为紧张和关键同时又是实效性最强的一个环节,充分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特别是复调音乐的听辨。相信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学生将对旋律听辨有了直观的认识,并且有利于以后的音乐欣赏的关注点的确立。
在前面做足了对于主题旋律及变化的分段欣赏等工作后,把作品的完整欣赏交给学生。继续沿用上一环节,并且要求旋律的力度、变化表现出来,形成欣赏的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在优美的作品中结束,并且给学生的自我欣赏以一个简单的指导方向。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