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大海啊,故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二下册《大海啊,故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3-05-31 20:5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题目 第三课《瑰丽的电声》 八年级下册 第三课 本课共3课时
课标与教材 依据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创造。本课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教师引导学生演唱《大海啊,故乡》、对比欣赏电声音乐《渔舟唱晚》。《大海啊,故乡》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创作于1983年。音乐通俗易懂,格调高雅,优美动听,感情真挚,是一首深受欢迎、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古筝独奏《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描绘了夕阳西下、渔歌四起、渔夫满载而归的喜悦情景。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本课欣赏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慢板。旋律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的欢快情绪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初步的审美感知能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他们对电声乐队很好奇但是知之甚少,故本课从欣赏着手,激发兴趣层层深入。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自信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并用圆润、流畅的歌声表达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感情。2.过程与方法目标:欣赏古筝演奏和电子合成器演奏的《渔舟唱晚》,和《夜莺》,感受电声乐队的音响效果,学习有关电声乐队和电子音乐方面的知识,并应用电声乐器或电子合成器等方法为《大海啊,故乡》编唱前奏或尾声。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体验我国古典音乐的美感,并与现代电子音乐的音响效果相比较,感受、体验电子音响合成器的效果;学习歌曲和欣赏曲,激发学生对电声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同一作品,不同演奏形式的听觉对比。
难点:声势的参与要为音乐作品服务,来完善我们的听觉体验。在做好节奏的基础上,强调节奏感。
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歌唱《大海啊,故乡》
第二课时:欣赏《渔舟唱晚》
第三课时:欣赏《夜莺》
教学方法 演示法的运用,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讨论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
教学媒体 多媒体图片、视频资料展示
课目 新授《大海啊,故乡》 初二年级下册 第1课时 总课时1
课时目标:1、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对比相同音乐作品以不同形式演奏,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从而建立,加强学生对不同乐队演奏音乐作品的听觉感受。2.能够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通过声势激发学生的音乐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音乐节奏感,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内在表现力。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二、新授:1、听2、唱3、参与四、巩固小结 电声乐队、电子音乐产生的最初动力:对管弦乐队的传统乐器有限音色不满足。1、了解电声乐队:分类2、构成电声乐队的基本乐器:架子鼓、电贝司、电吉他、电子琴、电子合成器3、分别介绍。(若有条件可欣赏各乐器的演奏片断)《大海啊,故乡》聆听童声合唱《大海啊,故乡》(钢琴伴奏)演唱歌曲(电子合成器伴奏)加入声势:(见板书设计) 1、明确歌曲伴奏顺序 2、给出单位拍速度,以拍手的形式练习6条节奏 3、在打好节奏的基础上加入声势4、在教师带领下,按照伴奏顺序完整参与5、合作:在音乐伴奏下,一半学生用英文演唱,一半学生以声势参与。“实践与创造”(四):听觉对比, 歌曲《大海阿,故乡》旋律片断,电子合成器模拟 1、 人声 2、 乐器 3、 自制音响 4、 电子琴现代电声乐队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听觉体验,也极大的拓宽了音乐创作的手段和途径。古筝曲《渔舟唱晚》经由电子合成器的演奏,使这一古曲增添了现代气息。而音乐文化是需要继承和发展的,雅尼的音乐将为我们搭建起一座高雅与通俗的桥梁。 浏览本单元的三首作品,知道将涉及的音乐作品和内容。回答:“你所知道的电子乐器。”感受作品优美的旋律、和谐的童声,聆听钢琴音色。同时对比中文、英文歌词。学生在朗诵英文歌词之后,演唱。并对比伴奏效果的不同。练习节奏、加声势声势参与对比不同音响效果 使学生对学习本单元将收获的知识有大体的了解。在学生的常识基础上,较为系统的了解电声乐队。把一首老歌唱出新意声势的参与要为歌曲服务,来完善我们的听觉体验。在做好节奏的基础上,强调节奏的节奏感强调伴奏、声势、演唱为一体。音响和谐,使音乐因我们的参与更丰富。感受电子合成器的丰富音响为本单元后两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七、板书设计:
多媒体教学
八、教学反思:
第7周 本学期第7课时 主备人:刘 杰 时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