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化蝶》 八年级下册 第五课 本课共3课时
课标与教材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化蝶》是阎肃根据小提琴协奏曲《两书》的呈示部私情主题填词而形成的歌曲,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根据越剧曲调写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由何占豪、陈刚作曲,1959年写成并首演。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的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用西洋音乐的表现形式成功的塑造了中国的音乐形象,是中西合璧的典范,他的诞生和流传,表现了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对真爱的赞美。
学情分析 1.学生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比较好奇;2.学生听老师讲故事和自己为音乐片段命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奏鸣曲式,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喜欢以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的音乐,能感受到梁祝的真挚爱情及对封建势力强烈反抗精神的感染,产生对这一爱情悲剧的理解与同情。2. 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小提琴《梁祝》及越剧《十八相送》,谅解两部作品的关系,学习分析音乐的结构形式等音乐表现要素,加深对音乐情感的感受和体验。3.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背唱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爱情主题——“化蝶”,学习变化演唱力度、速度、音色来表现音乐所传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唱歌曲《化蝶》,听辨乐曲的主题,听辨主题出现了几次;从小提琴协奏曲中理解乐曲中各种乐器代表的人物形象。
难点:掌握演唱中的速度、力度和音色的变化,归纳歌曲中三次主题陈述表达了什么;理解奏鸣曲式的结构特点
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歌唱《化蝶》
第二课时:欣赏越剧《十八相送》
第二课时: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教学方法 演示法的运用,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讨论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
教学媒体 多媒体图片、视频资料展示
课目 新授《化蝶》 初二年级下册 第1课时 总课时1
课时目标:1.通过对歌曲的学习能对歌曲进行分段,并了解各段演唱中的速度、力度和音色的变化2.通过学习和欣赏,能听辨乐曲中的音乐主题,并感受音乐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修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二、新课(一)出示课件2、 展示课件三、小结 由越剧《十八相送》(视频)选段导入。1、作者简介:阎肃,词作家,剧作家,河北保定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创作员。作有歌剧脚本《江姐》,京剧脚本《红灯照》,歌词《我爱祖国的蓝天》《军营男子汉》《北京的桥》《长城长》等。还曾为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撰写主题歌歌词。2、歌曲分析:《化蝶》是阎肃根据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何占豪与陈钢所做)的呈示部主部主题(爱情主题)填词而成的歌曲,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是根据越剧曲调写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3、结合视频,欣赏歌曲《化蝶》,思考问题:①歌曲可以分为几段?②每段陈述表达了什么?③各段在速度、力度和音色上有什么变化?学生欣赏、讨论并发言,教师引导、归纳:①歌曲由三个相同的乐段连缀而成,每个乐段为四个乐句构成一段体,歌曲的开头有前奏(引子),中间有间奏(经过句),实际上相当于一个乐段的三次反复。②第一次陈述表达了人们对梁、祝爱情故事的千古传颂。第二次陈述是对梁、祝同窗共读生活的回顾及对十八相送惜别心情的深刻描述。第三次陈述突出了化蝶故事,使全曲达到高潮,表达了人们对梁、祝纯真爱情的肯定与歌颂。③第一次陈述:赞美,明亮轻快第二次陈述:舒缓,依依惜别第三次陈述:同情,悲切伤感4、结合乐谱,再次欣赏歌曲,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伴奏学唱。5、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爱情主题,思考问题:①爱情主题在呈示部中共出现了几次?②爱情主题在再现部出现时给你什么样的感觉?a.压抑凝重 b.朦胧暗淡 c.明亮轻快学生欣赏,发言,教师引导、总结。《化蝶》的歌词精炼地概括了民间故事《梁祝》中相爱、惜别和化蝶的三个阶段,也是小提琴协奏曲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习感受作品优美的旋律。思考声势参与 使学生对学习将收获的知识有大体的了解。
七、板书设计:
多媒体教学
八、教学反思:
第13周 本学期第13课时 主备人:刘 杰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