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目 欣赏《月夜》 九年级上册 第3课时 总课时3
课时目标:1、欣赏《月夜》,能够以其他艺术形式表现聆听后的感受体验,并根据个人的理解尝试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知道德彪西和刘天华在音乐上的主要贡献。2、学习分析“鱼咬尾”、“换头合尾”等中国民乐传统的创作手法的表情作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二欣赏三、析——诗之法三、小结 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导入到二胡这一民族乐器1.作者简介 刘天华(1895~1932)作曲家、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江阴人。1909年入常州中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学习,1911年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1912年参加“开明剧社”乐队。1914年后在江阴、常州任中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音乐教师。其间向周少梅等学习二胡、琵琶;向民间艺人、僧人、道士等学习多种民间乐器和古琴;大量搜集、记录民间音乐。192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音乐传习所,兼任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音乐教师。1926~1932年任教于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和北京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其间学习昆曲、小提琴、和声学和理论作曲等。1927年创办国乐改进社,编辑《音乐杂志》,参与发起爱美乐社。刘天华是民族音乐的革新者,为二胡从民间状态走向专业化奠定了基础。?刘天华的主要音乐作品有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良宵》、《光明行》等10首,二胡练习曲47首。琵琶曲《歌舞引》等3首,琵琶练习曲等15首。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等。?2.背景资料《月夜》是刘天华先生1918年8月创作的,属于作者的早期作品。当时,他在老家江阴度假,在一个晴朗的夏夜,心情舒畅,有感而发,遂成此曲,后经修改于1924年定稿。这是一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乐曲,它描写了江南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景,同时也抒发了作者所感受到的泌人心脾的愉悦之情。3.乐曲分析?《月夜》全曲共分三段,由慢板、慢板、快板组成。 乐曲的第一段(第1-32小节),是一个抒情、柔美的慢板乐段,描绘了美丽、恬静的江南夏夜景色,在演奏风格和手法上,带有浓郁的水乡韵味。?乐曲的第二段(第33-50小节),它较第一段更慢、更深,是作者在皎洁的夜色中,渴望能超脱于现实生活,使心灵得到暂时的慰藉。从乐曲的第二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体验到作者的心中矛盾和徘徊,演奏中运用了各种对比手法表现这种思想感情。如在情绪上从柔和到激动,最后归于平静;在音区上,从中音区到高音区,又回到低音区;以及在揉弦手法上,平直音与揉弦音间的序替运用等。? 乐曲的第三段(第51-68小节),是一个松轻愉快的快速乐段。作者在这一段中在外弦和内弦上分别用了四次二指的同指大滑音(第56一62小节),轻松、柔美,没有感伤,只有愉快的嬉戏之情。?最后,乐曲仍然在“”的音型交替中平静地结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民间音乐根基。 欣赏了解作者刘天华刘天华的主要代表作了解创作背景 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图像,营造氛围,调动情感,引领学生进入课堂情景。
通过分析音乐要素来感受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
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去分析作品的旋律特点。
从演奏形式上了解音乐表现内容。感受作品丰富的表现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理解和体验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第17周 本学期第 15 课时 主备人:刘杰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