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第一课《华夏古乐》 九年级下册 第一课 本课共3课时
课标与教材 本课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指示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积极踊跃地体验。《阳关三叠》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曲,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对于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有深刻的意义。本课采用王震亚改编的合唱曲《阳关三叠》为教学内容,着重让学生体会“三叠”的含义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流水》是一首古老的琴曲。在历史传说中,人们往往把它和战国时期的伯牙联系在一起。琴曲《流水》是我国民族音乐遗产中的一首优秀作品。它对自然景物并不停留与客观的描绘上,而是借以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一种胸襟开阔、百折不回的精神境界。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初步的审美感知能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他们对欧洲风情知之甚少,故本课从认识风情着手,激发兴趣层层深入。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欣赏古琴曲《流水》和《阳关三叠》来了解华夏古代音乐文化使学生了解滑音的实际唱法,并能在歌曲中运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并理解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唤醒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2、欣赏《流水》和《阳关三叠》这首琴歌
难点:1. 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2、探讨古代音乐文化和古代乐器
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歌唱《阳关三叠》
第二课时:欣赏埙独奏《阳关三叠》和混声合唱《阳关三叠》
第三课时:欣赏《念奴娇·赤壁怀古》、《流水》
教学方法 演示法的运用,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讨论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
教学媒体 利用多媒体展示和《阳关三叠》的谱例,出示埙的图片,播放合唱版《阳关三叠》。
课目 新授《阳关三叠》 初三年级下册 第1课时 总课时1
教材分析:《阳关三叠》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曲,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对于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有深刻的意义。本课采用王震亚改编的合唱曲《阳关三叠》为教学内容,着重让学生体会“三叠”的含义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课时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理解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唤醒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过程与方法:采用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 3、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滑音的实际唱法,并能在歌曲中运用。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感受歌曲所表现的热闹场面,并通过对班内优秀同学的表彰,激发学生的成功感,培养自信心及主人翁意识。教学重点难点:1、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2、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二、 学唱歌曲三、总结 讲故事:
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
2、请学生讲故事。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伯牙、钟子期、古琴、高山、流水等。(如果学生不会讲,教师就讲——)
“知音”的故事在史料按《琴史》所载,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之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也。’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3、同学们,知音的故事对你有什么触动?
学生回答。
(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到朋友之间的友情,也可能涉及到音乐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作用等,都应给予鼓励)
4、欣赏古琴曲《流水》
(也可以在讲故事的时候配上这首乐曲作背景)
通过深沉、浑厚、流畅的旋律和清澈的泛音,表现了层峦迭嶂,幽涧滴泉,清清冷冷的奇境,绵延不断、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犹如点滴泉水聚成淙淙潺潺的强流。按泛音序列下行和五声音阶进行的曲调,大幅度的滑音,伴以滚、拂手法,如同瀑布飞流,汇成波涛翻滚的江海。
《流水》是一曲祖国壮丽河山的颂歌,形象生动,气势磅礴,听后使人心旷神怡,激起一种进取的精神。 (片段1)
1、请同学朗诵诗句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2、歌曲简介,欣赏歌曲《阳关三叠》。介绍“阳关”什么?,提问“三叠”又是什么呢?留下悬念。 聆听与思考 通过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3、随着录音学唱。
4、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等方面的特点。
如:歌曲前面部分比较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位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
5、教师辅导学生学会唱这首歌。教师教唱《阳关三叠》主题旋律。 学生学唱主题旋律 引出疑问,通过熟唱主题,集中精神听赏,使得该歌曲的旋律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全班集体演唱。
6、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布置下节课的内容。下课。 根据老师的讲解进入古代的“知音”的故事思考学唱 通过“知音”引出“友情”
七、板书设计:
多媒体教学
八、教学反思:
第1周 本学期第1课时 主备人:刘 杰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