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精品教学资料荟萃(含课件、教案、配套练习、教学实录、优秀视频等)

文档属性

名称 《口技》精品教学资料荟萃(含课件、教案、配套练习、教学实录、优秀视频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4-19 20:17:0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口技》配套练习
双基训练
1.给加点字注音。
齁声____________ 呓语_______________ 中间……声_________________
曳屋____________ 许许声_____________ 几欲先走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会宾客大宴_________ (2)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______________
(3) 满坐寂然___________ (4) 妇抚儿乳______________
(5) 兵客意少舒___________ (6) 一抚尺而已____________
(7) 虽人有百手___________ (7) 两股战战_____________
3.选出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B. 群响毕绝 众妙毕备
C.当是时 不知木兰是女郎 D. 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思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3)人有百手 ,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5.填空
《口技》用一个“_______”字贯穿全文,运用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口技艺人的高超表演艺术。
能力提升
木雕神技
  商人白有功言:在泺口①河上,见一人荷竹簏②,牵巨大二。于簏中出木雕美人,高尺余,手目转动,艳妆如生。又以小锦鞯被犬身,便令跨座。安置已,叱犬疾奔。美人自起,学解马作诸剧③,镫而腹藏,腰而尾赘,跪拜起立,灵变无讹。又作昭君出塞:别取一木雕儿,插雉尾,披羊裘,跨犬从之。昭君频频回顾,羊裘儿扬鞭追逐,真如生者。
[注释]
  ① 泺(luò) 口:地名。
  ② 竹簏(lù):用竹子编的圆形容器。
③ 学解马作诸剧:学着松开缰绳,扮演种种马戏动作。
   6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 白有功言: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荷竹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于簏中出木雕美人:_____________
    ④ 高尺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艳妆如生: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叱犬疾奔:____________________
    ⑦ 安置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 灵变无讹:____________________
    ⑨ 别取一木雕儿:________________
  7 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这一语法现象的一项是( )。
    A、牵巨犬二
    B、又以小锦鞯被犬身
    C、镫而腹藏,腰而尾赘
    D、跨犬从之
 8 本文采用了_______________手法,描写的重点是木雕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9文章中的哪些句子表现出了“木雕神技”之“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演练
贵州黔东南州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口技(节选)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2)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3)几欲先走 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网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文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译文
12、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参考答案
1.hōu yì jiàn yè hǔ jī
2.(1)恰逢 (2)只听到 (3)通“座” (4)喂奶 (5)放松 (6)罢了
(7)即使 (8)大腿
3.B
4.(1) 只 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
(2)这,这个 判断动词
(3)即使 虽然
5.善 正面 侧面
6 ① 说  ② 担负 ③ 从,拿出 ④ 多 ⑤ 活的 ⑥ 大声呵斥  
⑦ 完毕,停当 ⑧ 差错 ⑨ 另
7 B
白描,肖像,动作
9手目转动,艳妆如生。美人自起,学解马作诸剧……灵变无讹。昭君频频回顾,羊裘儿扬鞭追逐。
10、⑴夹杂; ⑵说出; ⑶跑;
11、⑴(直到这时,)客人们的心情才稍微放松了一些,渐渐坐正了身子。(3分)⑵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
(3分)(翻译正确,语言通顺方能给3分)
12、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5张PPT)
口技
林嗣环
了解口技
1.什么是口技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
2.口技的历史
口技的运用,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代。据历史记载,齐国孟尝君田文因才能享誉六国,遭嫉妒,秦昭襄王准备杀害他。他使门客学狗叫,盗得狐面裘,贿赂宠妃,取得“通行证”;又使门客学鸡叫,使守关官吏打开城门,因而逃脱。 口技作为表演艺术不晚于宋代。宋人《杂记》中说在京城的游艺场里,有“学乡谈”和“百鸟鸣”,可能都是口技。宋元戏剧中的“犬吠”、“鸡叫”之类的舞台效果,大都是口技者在后台完成的。
3.现代口技
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
李进军
马志忠
洛桑
4.听一听,感悟感悟口技的魅力
口技《边防哨所的一夜》
作者介绍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晚年住杭州,著有《铁崖文集》、《秋声集》。《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视频介绍
作品介绍
《口技》原为他的《秋声诗》的序言。原意是借口技人的“善画声”(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生活),说明《秋声诗》也是“善画声”的诗作。
视频介绍
初读课文,注意字音与节奏
音频朗读
视频朗读1
视频朗读2
课文重点字正音
屏 障
píng zhàng
少 顷
shǎo qǐng
哗者
huá
犬吠
fèi
呓语

絮絮

夫叱
chì
齁声
hōu
咳嗽
ké sòu
少舒
shǎo
中间
jiàn
崩倒
bēng
曳屋

许许声

几欲

撤屏
chè
疏通文意
2.要求:给课文翻译,读一句,翻译一句;不会翻译的查字典或小组讨论。小组不会译的,组代表提交班上共同研讨。
对,留,增,移,换,意。
对:字字对译;留:保留原字;增:增删;移:移位调语序;换:替换;意:意译。
1.翻译六字法: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 坐。少 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擅长、善于
举行宴会


罢了

通“座”,名词
喧哗,大声说话
设置、安放
围绕而坐
一会儿
适逢
大厅
屏风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
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帷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屏障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遥 闻深巷中犬吠, 便有妇人惊 觉 欠 伸, 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 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远远的
狗叫

(被)惊醒
不久、紧接着

动词,喂奶
名词,乳头
他,指小孩
打呵欠,伸懒腰
说梦话

他的

连续不断的说话
当 是 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 备。满坐宾客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 叹,以为 妙 绝。
正在

时候

呵斥
全场
认为
奇妙
极(副词)
同时
偏着头看
默默地赞叹
全,都
具备
没有谁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译: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
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
她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译: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 少 舒, 稍稍 正坐。
逐渐
心情
(把身子)坐正
不久
打鼾
翻倒倾斜
稍微
伸展、松弛
渐渐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
不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
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隐隐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
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
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
客人们(听到这里)
心情稍微放松了些,
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 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叫,喊
一会儿,不久
其中夹杂着

抢救(财物)

一齐响起来
用力拉倒房屋的呼喊声
突然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译: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着:“失火啦!”
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刹时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儿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烈声,呼呼的风声,
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 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 战战,几 欲 先 走。
即使
其中一种声音
说出
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
扬起,
举起
大腿
想要
几乎
抢先
逃跑
打哆嗦,打战
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
没有一样没有
指明
一百只手
惊慌失色离开座位
露出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译: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 毕 绝。 撤 屏 视 之, 一 人、一 桌、一 椅、一 扇、一 抚尺而已。
各种声响
全、都
消失
撤掉

屏风里面
(个)
(张)
(把)
(把)
(块)
罢了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撤掉围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字词 古意 今意
虽 即使 虽然
股 大腿 屁股
走 跑 行走
二、一词多意

以为妙绝
奇妙
众妙毕备
妙处

以为妙绝

群响毕绝
尽、消失

妇抚儿乳
喂奶
儿含乳啼
乳头
名 说出 名字
三、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
一、古今异意:
文言文常识整理
四.词类活用
1、妇抚儿乳
2、京中有善口技者
3、不能名其一处也
4、不能指其一端
5、宾客意少舒
6、会宾客大宴
名词作动词 喂奶
名词作动词 擅长
名词作动词 说出
名词作动词 指出
稍微
名词作动词 举行宴会
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2、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 (未几)
一( )人 一( )桌
一( )椅 一( )扇
一( )抚尺。
五、表示时间的词
六、加量词
七.翻译句子: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4、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5、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把握文章内容
场面 声音种类 声音特点 作者评论 听众
反应
梦中
惊醒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
由分而合
由醒
又睡
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失火
救火
忽然变大
由少而多
由多而杂
犬吠 欠伸 呓语 儿啼 妇呜 夫叱
(一时齐发)
齁声 妇拍儿渐止 鼠作作索索 倾盆器声 咳嗽 (以响衬静)
众妙必备
伸颈 侧目微笑 默叹以为妙绝
意少舒
稍稍正坐
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大呼 齐哭 百千人大呼 儿哭 犬吠 力拉崩倒声 火爆声 风声求救声 曳屋声抢夺声泼水声
(无所不有)
不能指其一端
不能名其一处
探究质疑
“善”字统领全文,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善”字。
1、第一段中统领或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是哪一个?第一段列数口技人的道具,对表现全文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列数口技人的道具,四个“一”字,暗示道具简单,侧面烘托了表演者的高超技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一个“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紧紧围绕“善”字展开叙述。
(1)在描写口技表演过程的三段中,先写表演,后写观众反应,从而使表演与效果有机结合,突出了口技表演之“善”;
(2)课文交代表演场面,写出道具简单,也是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之“善”。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四个“一”字,列数道具;
以道具的简单,侧面衬托了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首尾呼应。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衬托出表演者技艺高超,客人们对这位表演者向往之情;
又为即将开始的表演创造安静的气氛,是为下文作烘托和伏笔。
口技人是按照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顺序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惊醒的过程的。
2、第二段口技人摹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声惊醒的过程, 是按怎样的顺序声音变化的?这段中描写宾客的神态有什么作用?
这段末描写听众的神态。是对口技表演的侧面烘托。“伸颈”“侧目”,是写宾客听得入了神,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所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这些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把口技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突出口技者表演之“善”。
3、第三段所写的内容在表演中起什么作
用?
这一段写的是一家人由醒到又睡的经过和宾客的情绪变化。这一段既是四口人吵醒之后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4、第四段从哪些方面直接描述了口技人表演的声音?这段中写宾客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开头用一个“忽”字,连用三个“大呼”,表现了火着得突然,而且很大。紧接着连用三个“百千”,极写声音之复杂。又用“中间……百千齐作”写火势凶狠,用“又夹…… 泼水声”写大火中人们的行动。“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总写失火时声音之逼真。
接着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盛赞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段末写宾客的表现,突出了口技者表演逼真的程度。
5、第五段呼应开头,再次列数道具,有什么作用?
突出舞台、道具的简单,反衬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口技,而不是借助于外物。再次突出表演者口技之“善”。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6.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前后呼应的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6.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7.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分而合
小到大
大到小
密到繁
疏到密
伸颈侧目
微笑默叹
意少舒
变色出臂
股战欲走
正面描写
口技表演中
声音的变化
侧面描写宾客的反应



情节发展情况


首尾照应
铺垫衬托
渐入佳境
欲扬先抑
推向高潮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简单的道具
——衬托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首尾照应
全文结构图示
拓展延伸
口技表演——民间的表演技艺,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草根文化,但是他却有着非凡的魅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同时也有着许多口技强人,下面我们就来见识当代中外的口技强人。
洛桑学艺
(中国口技天才)
完美演绎《卡农》
(街舞古筝DJ打碟MC口技)
完美演绎《B-BOX 》
长笛表演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口技》教案及课堂实录
来凤县实验中学 郑远祥
[教学依据]
《口技》是林嗣环为其《秋声诗》写的序言的一部分。作者的本意并不是写口技,而是为其诗集写的前言,他在写完《口技》后说:“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话以为《秋声》序。”显然,作者是借口技人“善画声”说明《秋声》“善画声”,即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自然万物和社会生活。姑且不论他的《秋声》如何,但他的这篇《口技》不仅没有写口技这种艺术的名称、特点、起源和发展,甚至连那口技人的状貌、衣饰、年龄、性别以至姓名都没写;他既没为口技人的表演鼓掌叫好,也没用华丽的词藻形容口技如何如何了不起,而是通过具体描绘,把口技人的表演生动地再现了出来。读了这篇短文,仿佛身临其境,听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受到深深的感染。
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艺术感染力,就是作者“善画声”的结果:
首先,层次井然,有条不紊。全文先写表演前的准备及表演即将开始的情形,交待口技表演者和演出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听众的情况、开演时的气氛,为下文写口技人的精彩表演作渲染和铺垫。主体部分写口技人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以一个家庭为中心,着重描绘两个场景:一家人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发生在这家附近一场大火的情形。这两个场面的描写同样层次清晰,逐层推进:由较小的波澜逐渐推进,形成一个较小的高潮,一步步抓住听众的注意力;然后高高渐渐降落,让听众的紧张情绪松驰下来;突然一声“火起”,使听众猝不及防,忘记了是在听口技,想从大火包围中冲出去,从而将口技表演推向高潮。作者的描绘有起有伏、有张有弛、有擒有纵,变化多端,逐层推进,层次清晰。课文最后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待表演者的道具,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教学中,应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这样写的匠心。
其次,正面描写惟妙惟肖,侧面烘托恰到好处。先看正面描写。首先,句子忽长忽短,声音忽高忽低,节奏忽缓忽疾,构成了抑扬顿挫的旋律,准确地再现了口技表演的抑扬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之“善”;其次运用许多表现音响的词语,如“鸣”、“作作索索”、“力拉”、“呼呼”、“许许”等来表现口技艺人摸拟的声音之传神。再看侧面烘托。作者在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全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了听众的各种反应,不仅突出了口技的高明,而且也丰富了文章的波澜;此外,交待口技表演的场面、道具的简单,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只是从一张嘴里发出,也巧妙地烘托了口技表演之“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使本文产生了奇特的艺术效果。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既领悟这种手法的神妙,又力求掌握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第三,语言简练但贴切传神。全文虽只有三百多字,但却把口技表演的变化多端、错综复杂描绘得淋漓尽致。如,用“欠伸”、“呓语”写声音之近;用“大啼”、“大呼”写声音之大,用“渐拍渐止”、“微闻”写声音之小;用“百千”写声之多,用“但闻”写声音之少;同时发出各种声音,罗列各种声响后用“齐发”、“毕备”、“齐作”等词概括,还用“中间”、“又夹”等词说明多种声响同时发生。为了证明发生的先后,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准确又变化多端,如,“少顷”用于听众入座到开演之间,除表示时间还长之外,还有一会儿的意思。“既而”表示承接上一声响之后的短暂时间。“当是时”表示正在那个时间。“一时”表示同一时间。排比句的运用也使本文的描写精炼。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学习作者善于根据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和文章的需要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句式来准确地表达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口技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精妙,体会口技表演艺术家的精彩演技并学习艺术家对事业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培养对古代文化精品的学习激情;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
2、知识与能力目标:自主搜集口技的相关资料,对口技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样式有所认识和了解;自主搜集《虞初新志》和本文作者林嗣环的相关资料,对《虞初新志》和林嗣环有所了解;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读懂课文,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能够熟读成诵,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得流畅,读出情感韵味,增强文言语感;能采用恰当的方法(如文脉法、线索法)速背课文;能对课文的内容和写法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能对课文的美点、亮点作出一些鉴赏;能用学到的方法进行适当的迁移。
3、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自主学习,自主搜集相关材料,借助工具和注释自主理解文章大意,主动和他人和媒体合作,主动质疑探究,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加强朗读与吟诵,突出“读、诵、悟、品”四个字,让学生“在朗读中揣摸,在吟诵中玩味”;基本的学习方法:吟诵法、探究法、品析法。
[教学方式]
阅读教学方式的确定,一要看文本特点,二要看学生实际,三要体现教师的个人风格。
《口技》一文描述形象生动,有人物,有情节,故事性强;语言简洁凝练,浅显易懂,典范性强;写法张驰有度,灵活多变,借鉴性强;语句长短交错,整散结合,节奏感强……基于文本的这些特点,教学中完全可以摒弃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释题——简介作者、背景——逐字逐句讲析课文——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背诵课文——巩固训练),完全可以吸收古代吟诵教学法、评点教学法,并融入现代先进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对话法、合作法、探究法,甚至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本文在教学方式上力求体现如下几点:
1、学生能够做的,学生可以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如课文相关资料的查阅,课文文意的把握等。
2、搭建合作、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和同学、和老师、和媒体的合作中学习课文,在探究中把握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3、教学中立足于诵,突出“读、诵、悟、品”四个字,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吟诵中玩味”,领悟课文的内容、写法,玩味课文的精美之处,培养文言语感,训练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4、在吟诵之中融入对话、探究等现代教学方式,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加大教学容量,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初一下学期的学生由于接触文言文还不多,所以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比如怎样去品味、欣赏古诗文的妙点、美点,学生还可能停留在表面上,不会运用想象和联想,这就需要点拨和训练。
总之,本文的教学力图突破传统的僵化的古诗文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对话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
要求学生查阅口技、《虞初新志》及林嗣环的有关资料,并整理在学习笔记本中;借助课文注解及工具书读通课文,弄懂大意;并和同学交流,共享成果。
二、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策略:播放几段口技表演,让学生感知口技,以此创设情境,自然导入新课。
(二)解题释题,确定目标
教学策略: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口技、《虞初新志》及林嗣环的材料,以此解题释疑;并投影显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朗读课文,揣摸文意
教学策略:一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疑难之处;二是师生合作,质疑释疑,扫除阅读障碍,把握文意;三是加强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四是配乐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等;五是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揣摸课文的内容及层次。
(四)师生对话、解读文本
教学策略: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以“这篇课文描写了一个 场面,表现了 ”为话题,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师生和文本对话,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五)吟诵玩味,合作探究
教学策略:一是通过吟诵涵泳,学生自主品味文本内容、写法和语言;二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合作,边吟诵边品析边探究,着重品析探究如下两个问题:1、写作的层次;2、怎样把口技表现得惟妙惟肖?三是学生在品析探究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再试着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试着和同学合作,或通过查阅资料解决;四是学生品析玩味美点、妙点。
(六)疏理小结,链接延展
教学策略:一是学生自我疏理课文内容、层次和写法,整理在笔记本上,并试着背诵全文;二是学生相互检查背诵;三是学生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四是链接延展。
三、课后学习
(一)比较本文和《绝唱》(见《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或《老残游记》第二回)在写法上的异同。
(二)写一篇描述声响的课外练笔。
[教学实录]
师:老师先请大家欣赏几段口技。(点击课件,播放口技,完毕)口技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发源很早,清人林嗣环就描述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
点击课件,屏幕显示课题、作者。
<专家评点:播放口技,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新课导入巧妙、自然。>
师: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有关资料,了解和课文有关的知识。看谁搜集得比较全面、完整。
学生交流、评比,推荐搜集得比较全面的同学。
<专家评点:学生自己能够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调动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解题、介绍作者的框框。>
师:看来大家学习很积极,能够自己去查阅,下面我们看看学习本课要达成什么目标:
点击课件,屏幕显示: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合作,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领悟口技表演的精妙。
2、通过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探究、吟诵品味,学习课文的写法,欣赏课文的美点。
4、通过迁移,借鉴本文写法描绘声响。
师:这节课着重达成前三个目标,至于第四个目标,我们在课外练笔中加以检验。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达成既定目标。大家有这个信心没有?
生:有!
<专家评点:目标既体现了课标的精神和文本的特点,同时符合学生实际。>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我们第一步要做的——
点击课件,屏幕显示:学习步骤、方式:一、朗读课文,揣摸文意
师:请大家先对照注解把课文读一读,不懂的作上记号,然后我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对照注解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不理解的地方请提出来。
生:“夫叱大儿声”的“叱”是什么意思?
生:“叱”是“呵斥”,“大声呵斥”的意思。
师:瞧,他为他解决得多好。
生:“遥闻深巷中犬吠”中的“吠”是什么意思?
生:“叫”。
师:猫叫、猪叫也叫“吠”吗?
生:狗叫。
师:很正确。
生:“犬啼(di)”是什么意思?
师:读“di”吗?
生:ti
师:很对,为他解决一下,什么意思?
生:大声地啼哭。
生:“当是时”我不理解。
师:哪个词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
生:“是”。
师:说得很对,哪个同学知道“是”的意思?
生:这,“当是时”是“正当这个时候”。
师:说得很对,“是”在文言文中一般是代词,相当于“这”、“这个”之类的意思。
生:我不理解“无敢哗者”的意思。
生:“没有一个敢大声喧哗的。”
师:她解释得很对。哗,喧哗,大声说话。者,……的人。
生:“俄而百千人大呼”中“俄而”是什么意思?
生:“俄而”是“过了很久”。
师:大家读一读,看一看。“两儿齐哭。俄而……
生:我懂了,是“不久”、“过了一会儿”的意思。
师:很聪明。其实有些词句我们多读一读,多体会一下,含义就清楚了。
生:“一抚尺而已”中的“而已”我不懂。
生:是“罢了”的意思。
师:很对。
生:“群响毕绝”和“以为妙绝”的两个“绝”字含义是否相同?
生:前一个“绝”是“停止”、“消失”,后一个“绝”是“极”。
师:这是我们汉语中的特殊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这类词语,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这位同学说得很对。
生:“虽人……,不能各其一处也。”这句话我老是翻译得不通顺。
生: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双手,一双手有上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来。
师:她翻译得多好!
<专家评点:调动学生的热情,运用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帮助学生解除疑难。教师只对难点、重点作一些点拨、提示与强调。>
师:要是没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了。我想请一个同学大声地流畅的将课文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其他的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得怎么样?
一女生朗读。
生:声音宏亮,读得流利。但有几个字读错了,“未几”的“几”,她读的是ji,应读ji,“宾客意少舒”中的“少”,她读的是“shao”,应读“shao”,“曳屋许许声”的“曳”,她读的是“zhuai”,应该“ye”。
师:这位同学听得很仔细,读错的地方他一一作了纠正。
生:我觉得她有几处停顿的地方没处理好:“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她只在“中”那里停顿了一下,我觉得“闻”那里也应停顿一下;“遥闻深巷中犬吠”,她只在“中”那里停顿了一下,我觉得“闻”后也应停顿;“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她在“色”后停顿,是错误的,应这样读: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师:你很有文言语感,准确地纠正了她停顿的错误。
生:起伏变化处理得还不够,高潮地方没很好地体现出来。
师:看来大家对这篇课文理解得比较好。下面我们再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好好地体会体会。
点击课件,播放配乐朗读录音。
师:现在我们再大声的将课文朗读两遍,进一步领会课文的内容和作者描述中包含的感情。
<专家评点:紧紧抓住读这一环节,充分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体现了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学生读毕,教师点击课件,屏幕显示:二、与作品对话:理解内容。
师: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试着和作品对话,来较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对话的话题是(屏幕显示):这篇课文描写了一个 场面,表现了 。大家可以争先恐后地说,如:描写了一个热闹的场面,表现了听众入迷的程度。
生:口技表演的场面,表现了口技人才华超人。
生:口技人摸拟一家人由睡而醒、由醒而睡的场面,表现口技表演很精彩,能引人入胜。
生:口技人摸拟失火、救火的场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能以假乱真。
生:口技人摸拟一家人由睡而醒、由醒而睡以及这家周围失火、救火的场面,表现作者对口技艺人高超演技的赞美之情。
……
<专家评点:创设了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师生走进了文本,和作品进行了一次很好的交流,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地位得到回归。>
师:看来大家已经走进了课文,很好地把握了课文的内容。现在我们来品味探究一下,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述这场口技表演的?
师点击课件,屏幕显示:三、吟诵玩味,合作探究:学习写法、品味美点。
师:现在我们再来用吟诵的方法将课文读一读,读得入情入境,摇头晃脑,先自我品味课文的内容、写法和语言。
学生吟诵课文,教师巡视。
师:下面我们分组边吟诵边品析边探究,先着重探究如下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屏幕显示):1、文章的写作层次;2、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场口技表演的?
学生分组吟诵、品析、探究。
师:现在我们先看看大家探究的结果,请每组推举代表发言。
生:我们小组认为,先总写口技人的表演,再分别用两个场面写口技人的表演,最后总结,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的。
师:先总写,“善”可以算总写,最后……总结……
生:我们这组认为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先写表演前的情形,然后具体写这场表演,最后写表演结束。
师:大家同意哪一种?
生:第二种。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文章的层次我们不能老用总分总这种形式去套。下面请继续发言。
生:我们这组认为,文章在描写口技表演时,由无声写到有声,由声音小写声音大,由远写到近,由外写到内。
生:我们除了同意上组同学的外,觉得文章写声响还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
生:他们所归纳的是描写口技人的表演,我们这一组还发现,作者在描写口技表演时,先写口技人的表演,再写听众的反应。
师:看来我们探究得很有成果,把文章的层次从宏观到微观都探究得很清楚。我们可以领悟出作者在描写口技表演时层次清晰、条理井然有序。现在我们再看看对第二个问题的探究。
生:我们这组认为作者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写口技人摹拟的各种声响。
生:我们这组认为作者通过对口技人的表演和观众的反应来描写口技的。
生:我们这组认为作者先直接描写口技人的表演,然后通过听众的反应来表现表演技艺的高超。
师:通过观众的反应来表现,这是什么描写手法?
生:侧面描写。
师:课文描写口技人表演的方法就很清楚了,是将——
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师:以上两个问题我们探究得非常好。下面看一看你能不能针对课文再提一些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把它写在你的读书笔记本上。
生吟读,思考。
生:“虽人有百手……不能各其一处也。”这是一句议论,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这篇课文读起来很有味道,为什么?
生:课文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生:课文开头交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结尾又写,是不是重复?
生:课文把口技人的表演写得神乎其神,是不是夸大其词?
……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这些问题我们不想在课堂上探讨,想留给大家下去后和同学一起探究或者通过查阅资料,自己去解决,把答案写在读书笔记本上,好吗?
生:好。
<专家评点:教者的处理非常好,一是强调了吟读,让学生在吟读中涵泳、体味、品析、探究;二是加强了合作探究和自我探究,效果明显;三是强化了训练古诗文阅读的正确方法。在这里,教者很好地将传统的吟诵教学法和现代学习方式融合了起来。>
师:前面有同学说,本文读起来很有味道,老师有同感,不知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感?
生:有。
师:好。下面我再吟诵吟诵,品析玩味一下这篇文章的美点、妙点。可以品析玩味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可以品析玩味一种声响、一种气氛,可以品析玩味一种修辞、一种写法……老师先品析玩味一句:“遥闻深巷中犬吠”:以“犬吠”开场,既写出一家人由睡到醒的缘由,又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以致一些微妙的声响都能听得十分清楚,连“欠伸”“呓语”都能听得见;一个“遥”表现声之远;特地点明“深巷”显示人家之多,为后文表演失火、救火伏笔。好,请大家自由品析玩味。
生:“鸣”字用得好,使人仿佛听见妇人哄小孩入睡的声音。
生:“妇拍儿亦拍渐止”中的“渐”字生动地表现妇人入睡的过程:是边拍着小孩边入睡的。
生:“力拉”、“呼呼”、“许许”这些摹拟声音的词语用得很妙,正如他(指第一位发言的同学)所说的那样,生动形象的再现了各种声响。
生:“伸颈”、“侧目”、“微笑”、“默叹”用词精练准确,把听众的神态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生:“宾客无不……几欲先走”有力地烘托了口技表演已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生:“妇手拍儿声……夫叱大儿声”运用排比手法,渲染了声音之多,表现了口技表演的高超。
生:“百千人大呼……犬吠”、“中间……泼水声”也是运用排比手法,再加上“百千”一词的反复运用和“中间”、“又夹”两个词,极力渲染声音之多、之杂。
生:我觉得即使象“少顷”、“既而”、“末几”等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很准确,又很精妙:时间非常短暂,但发出的声响却非常多,非常复杂,这也有力地表现了口技人善于表演。
生:“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强调“一”,写出道具之少,这就有力地烘托了口技人技艺的高超。
……
师:大家品味得非常好。其实,只要我们反复吟诵涵泳,就能感觉到古代文化精品的神奇、美妙。
<专家评点:让学生自己去吟诵涵泳、品析、玩味,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美、发现美,学生能不对古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吗?>
师:我们感悟了课文的内容,理解了课文的写法,品味了课文的语言。(点击课件,屏幕显示:四、疏理小结,链接延展)下面请大家先把课文的内容、层次和写法在读书笔记本上整理出来,然后运用最适合你的背诵方法,如熟读成诵法、文脉法、线索法、关键词句领起法背诵课文,背熟后背给同学听,让同学给你签个字。
学生整理、背诵、互相检查。
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你觉得学得怎么样?
生:学得好。
师:既然如此,我们交流一下学习体会吧,谈谈你学习这篇课文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学习文言文要多读,多读就能读出味,多读就理解意思。
生:我掌握了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那就是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这种手法能使你的文章产生神奇的效果。
生:学习这篇文章之后,我觉得只有观察仔细才能描写生动,如果作者没有经过认真的观察,我想他是难以描写得如此惟妙惟肖的。
生:我学习这篇课文的最大收获是:用最精练的词语、句子表达丰富的意思,只有这样,你写的文章才既精练又内涵丰富。
生:学习了这篇课文,我对文言文更加喜欢了。
……
师:嗬!收获还真不少,有培养兴趣的,有学到学法的,有对写作有益的……下面我们再一次大声地有感情地将这篇课文吟诵一遍,再一次体会它的魅力吧!
生吟诵。
<专家评点:总结让学生自己做,体会让学生自己谈,课文让学生自己诵,文本作为课程资源的作用得到极大的发挥。>
师:最后给大家布置两个作业,一是读的,二是写的。
点击课件,屏幕显示:链接迁移:1、描写声音的作品很多,清人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就描述了一个高超的说书艺人说书的场面(《绝唱》),请认真读一读,比较一下《口技》和《绝唱》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2、你一定看过一些精彩的表演,请你借鉴《口技》的写法,描述一场最令你难以忘怀的表演。
<专家评点:链接课外的读与练,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教学反思]
一、关于文本
过去,我们仅仅把文本当作教与学的对象,即使先进一点的像叶老主张的文本是“例子”,也仅仅是把特定文本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于同类文本的学习,正如数学的例题那样。现在,我们不能仅仅满足文本只是“例子”,更不能仅仅把它当作教与学的对象,而应该把它当作资源——学习语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资源。既然是资源,我们就应该利用,也应该努力去开发。只有利用好、开发好,文本作为课程资源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资源的角度处理文本,走出的必定是一片崭新的语文教学天地。教学本文,笔者试图把《口技》当作一个宝贵的课程资源,努力让它发挥综合效益:了解文学文化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探究知识,陶冶情操;激发兴趣、训练方法……
二、关于目标
1、“生成”与“达成”。我们要理直气壮反对通过强行灌输、强化训练的方式达到教与学的目标,同时也不宜过分强调自然生成,“自然生成”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教学行为。我觉得还是“达成”好,“达成”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方能达到,这其中包含了过程,包含了情感,包含了习惯,包含了方法。
2、一维、二维与多维。我国的语文教学曾多次强调一维,早期是知识,然后是能力,后来纠正了这一偏差,将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这是一大进步。新课程提倡多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维的教学目标,才体现了汉语文的教学规律,才能充分发挥文本作为课程资源的作用。
本课在教学中,努力体现目标的达成性和多维性,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于教师
既要反对教师独占课堂、主宰课堂,又要反对教师在课堂中无所作为。据我的理解,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教师仍然起主导作用:主导课堂的价值取向,主导课堂的学生活动、主导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只不过这种主导性角色发生了如下的变化而已:学习情境的创设者、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学疑难的点拨者、文本解读的对话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的学习能量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自主查阅、自主品味、自主探究、自主评价,将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教师只是作了适当的引导、点拨。
四、关于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
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索古诗文的教学,其成果可用一句话来表述:在朗读中揣摸、在吟诵中玩味;可用四个字来概括:读、诵、悟、品。我的古诗文教学法和新课标倡导的古诗文教学方式不谋而合。对学习方式,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但我认为语文学习方式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选入课本的古诗文,是古代文化的精品,需要加强朗读、品味(现代美文也应如此)。教学本文,在体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外,加强了朗读吟诵、品析玩味,其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口技》教学实录
余映潮/执教
执教地点:扬州市扬州中学慕林楼报告厅
师:现在我们上课。
生:(鞠躬)老师,您好!
师:请坐!今天我们学习《口技》,老师写了六个字读一下。
生:(齐读)朗读,欣赏,积累!
师:朗读,读起来;欣赏,把我们的眼光,进入课文深处(手势从眼自然落下至讲台书上);积累,做好老师发给你们的智能练习,把它理解,分类。好!下面我们开始读课文(师从讲台下,进入学生行间)。《口技》这篇文章写的是古代艺人———一个没有名字的表演者的生活,由作者的笔,记录了他精湛的技艺。我们先把文章朗读一遍。要求读得沸沸扬扬,为什么要“沸沸扬扬呢 你只有进入了课文里,才会感觉出《口技》的表现力。我起个头———
(生齐读,尝试着沸沸扬扬。)
师:好,停一下,你们读的与老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下面,再读,要求字正腔圆;为什么要这样读因为,人家是口技表演,让听众得到乐感,现在要用我们的语音,来表达口技的表演,每一个字出来,都要圆润有力度。老师,把第一段示范一下: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生自由读,努力读得字正腔圆。)
师:好,我们试读一遍。(生齐读)这一遍好多了,但“少”字不读shào,而读shǎo,“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师读如说书,缓急有致,字正腔圆)。
师:下面,再来一遍,这次读,要求读得层次分明,提示一下:第二段,第三段,都分为两层,在哪儿分开呢 老师不知道,你们知道。过一会儿,男生读完一层次停下,女生接下去读。
(生思考片刻,动笔圈画。)
师:基调仍然是字正腔圆:“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师示范读)这就是字正腔圆,男生读完第一层停下来,这叫“不约而同”,你们没有约定,但要同时停下来。
(男生读,女生接着读。)
师:“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读得抑扬顿挫)男生为什么知道在这里停下来,女生为什么知道在这里接上去 下面再读第3段。
(女生先读,男生再读。)
生1:因为前面是口技人模仿的声音,后面是在座宾客的感觉和赞赏。
师:这个分析还没有说到最准确的地方去,要仔细思考。提示一下,从描写的角度来说。
生2:前面是正面描写,后面侧面描写。
师:《口技》这篇作品基本的写法是:有正面描写的地方,就有侧面描写,这是本文构思的基本特点。再读第四段,要求读得缓急有致,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大家体会一下,读出这段的情境。
(生自由读)
师:好,一起来。(生齐读)
师:第四段是重要段落,我们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情有景,同时语速要增快,大家感觉一下哪些句子哪些地方要读得快一点
生3:我觉得是后面摹仿各种各样的声音时,应读快一点。
师:失火的场面,应读快一点。什么地方须读得慢一点 (师走到近处与生交流)
生4:后面宾客的表现。侧面烘托表现,还有作者当中评议。
师:再评价你们一次,你们读得太秀气了,应该大声读。你看看:“忽一人大呼火起”,失火的场面要读出
来呀,这里一直快下去,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才渐慢。一起试一下。(生齐读)
师:有同学读错了字,“曳屋许(hǔhǔ)声”。听老师读,“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渐读渐疾,快慢有致)。再试一次,放开嗓门啊!
(生再齐读,也能渐读渐疾。)
师:再来一遍,你们读第一层次,我读第二层,告诉大家一下,你们在“泼水声”这儿停下来,前面是描写,后面是议论侧面或烘托,声音还应再大点儿。
(生先读第一层,师后读第二层,衔接非常自然。)
师:好!就读到这里吧。再来一个练习,请拿出我们
的“课堂智能作业”,分组练习。(同学们拿出教师下发的“课堂智能作业”。)
《口技》课堂智能作业
这是一份词语方面的“智能作业”。练习题中,有的是对课文预习的检查,有的需要在课文讲析过程中完成,有的则需要你去发现,去探求。不管它们的要求如何,它们的“结果”都是一个“板块”。因此,你将学会一种积累文言词语的方法———()法———它将激发你的兴趣,让你联想,让你搜寻,让你组合……
1.指出用法特别的词的意思。
善()宴()乳()一()呜()
2.你一定能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3.下面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试说说看。
但()觉()目()少()虽()
名()是()股()走()毕()
4.解释词义之后,你认为题中的五个词属于:
妙: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绝:以为妙绝()群响毕绝()
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满坐()宾客
"起:大呼火起()夫起()大呼
5.瞧,课文中还可以找出不少的近义词呢。
群响毕绝———满坐寂然———
变色离席———大啼———
一时齐发———中间……之声———
撤屏视之———惊觉欠伸———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查看。)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指出用法特别的词,哪位可以与大家交流一下
生1:京中有善口技者善,一般是擅于的意思。
师:善,擅于,擅长。
生2:会宾客大宴,宴,“用酒菜款待客人”的意思。
师:具体指宴请。
生3:“妇抚儿乳”,乳,“喂奶”的意思。
师:动词。
生4:“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一,一个。
师:一张,一把,一块。
生5:“口中呜声”,呜,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师:还有一个另外的意思,口中发出呜呜的声音。你看大人哄小孩入睡,(师摹仿,做手势)呜,呜……,对不对 好,谢谢你。
师:第二题,你一定能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哪一位来
生6:少顷,当是时,未几,忽,俄而,既而,忽然……
师:还有没有 (生埋头找)还差一个,是吧
生7:一时。
师:对!“一时齐发”,“一时”是同时的意思。还有一个“忽”,一个“忽然”;这两个词很有意思呀!在文中表示事情突然的发生,时间极为短暂。老师还给你的补充几个,记到材料的旁边:瞬息,刹那,霎时。加起来,是11个常用的时间词语。
(教师稍停,让学生记录。)
师:好,第三题:下面的词,古今词意区别较大,试说说看。老师选了12个词,是这一课学习的重点,好,哪位来交流一下
生8:“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表转折。
师:“但闻屏障中”,就是“只听见屏风后面”。只,表限定范围。
生9:觉,睡醒,现在表示“感到”。
师:也有表示觉醒的意思。
生10:目,原来指“视”,现在指眼睛。
师:嗳,我觉得这个“目”,要把它当成“看”,有一个成语叫“一目了然”,“目”,就是“看”的意思。目,原来指人眼,现在保留了这个意思。
生11:“少”原来指稍微,现在表示数目比较少。
师:稍微。
生12:虽,在这里是即使的意思。
生13:“名”,是“说出”的意思。
师:有一个成语:莫名其妙,说不出它的妙处。
生14:“是”是“这”;“股”是大腿;“走”是离开;“毕”是全、都。
师:好!这几个词,“但”是“只”的意思;“觉”是“醒”的意思;目,看;少,稍微;虽,即使;名,说出;是,这;股,大腿;还有“走”,跑;毕,全、都。这些词都是本课的重点词。
(学生们纷纷在课本上记录)
师:好!第四题,解释词义之后,你认为其中的四个词,属于什么样的现象
第一个词,“妙”字,“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生15:第一个是“妙处”;第二个“非常”。
师:不是“非常”,是“好”、“神奇美好”,如“巧妙巧妙”。(一生坐下,指另一生)你说,“以为妙绝”、“众响毕绝”这两个“绝”,(生站起)先说“以为妙绝”的“绝”。
生16:(思考片刻)极。
师:嗳,猜对了!“群响毕绝”呢
生17:(又思考)消失,完了。
师:“停止”的意思,断绝断绝嘛。(示意学生坐下)
生18:“稍稍正坐”,就是坐。
师:稍稍正坐,就是坐,好!
生19:座位。
师:嗳,满坐寂然,“坐”与座位的“座”是一个意思。(回讲台引导学生看黑板)第四组同学,我们说既要翻译出,还要指出是什么语言现象,应该怎么说 (生杂言,有的说是词类活用)不对吧 这是一词多义。
师:(面向黑板)下面我们就欣赏课文。欣赏课文,更有意思。同学们看黑板,你们看老师写了一个什么字
生:(齐)善。
师:“京中有善口技者”,整篇都是在写“善”。我们怎样欣赏呢 我们从两方面来欣赏:第一,词句(板书);第二,作者的构思(板书)。词句,要品味它;构思呢 要揣摩它,发现它。关于构思,我提示一句,你们把“口技人从屏障中,……”与“忽然抚尺一下……”联起来读一下。
(生读)
师:综合起来,是什么现象
生:(齐)首尾呼应。
师:除了这以外,还有很多内容,你都可以揣摩发现。那么词句的品味,譬如说“宾客意少舒”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呢 再譬如说“伸颈”写得太好了,写出了听众全神贯注的样子。下面就自由选择内容,写下你的发言提纲。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查看。)
师:相互汇报,交流一下吧。
生1:“盆器倾侧”四个字,写出了老鼠“作作索索”的声音,突出了口技者表演的“善”。
师:(走近学生)好。这叫以动写静,写响声突出夜的寂静。
生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这句话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从侧面写出了口技者精湛的技艺。
师:(与学生面对面)而且描写得非常细腻。
生3:然后,用“无不”,写出了听众强烈的反响,也突出“善”。
师:而且全篇两次用了“无不”,反复强调,反复衬托。说得好。
生4:第四段,照应第二段。
师:为什么要照应
生4:(思考)有层次感。
师:(面带微笑)答得有点粗略,哪些地方是照应,要答清楚。
生5:“人有百手”处,通过作者的议论更加突出口技者令人叹服的技艺,又与前文相照应。
师:这是作者的评价、议论,把它贯穿在里面,显出作者对口技者的精湛技艺的佩服,这种不由自主的议论也是一种烘托。
生6:“撤屏视之”,其实很简单,而声响有成百上千。“撤屏”与开头“施屏”相照应,形成对比,让宾客看清,道具就这几样,突出了口技者精湛的技艺。
师:说得太好了,而且两次写“一人……”有言外之意:你看,这个表演者别无他物,太神奇了。
生7:“满座宾客无不……绝”,这句写出了宾客对艺人的赞叹之情,从侧面描写了口技者的技艺精湛,表现了作者的赞叹,突出了文章的“善”。
师:这句话还可从另外的角度去欣赏:“伸颈……默叹”,有画面感,可以看到人的神态,形象。各种形态都有:有的在赞叹,有的在惊叹,有的在细细品味,多生动的描写呀。
生8:“京中有善口技者”,这句话只有7个字,写出地点“京中”,事件“口技”,而且用“善”字概括了文章的中心,非常简洁明了。
师:说得太好了,而且这个“善”字是贯穿全文的。
生9:第四小节的一、二、三、四句,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由一声到两声到千百声,符合逻辑情况。
师:而且,这里用的是排比句,读起来非常有气势,很有力量,与失火场面的描写是相吻合的。
生10:“一桌……”说明口技者表演口技时的道具之少。
师:“而己”啊,表演时,就这么点东西,技艺多么的精湛,多么地高超呀!
生1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作者从侧面描写,“无不”运用双重否定,写出口技者精湛的技艺。
师:这句我还要给你讲讲,这句叫绘形,描绘的“绘”,形态的“形”;这里的绘形,还是为了绘声,还是为了突出口技人的技艺的高超。
生12:“众妙毕备”,生动地写出口技者的技艺,他模仿得非常精湛,为开头第一句照应,为“善”蓄势。
师:大家所有的发言,都没有谈到构思的问题。我给大家讲一讲,请记住这样五句话:第一,叙事有条理。这里有故事情节,叙事有条有理。第二句,剪裁有详略。略写的是“未几,夫鼾声起……”,这是过渡段;详写“忽一人大呼火起……”,这一段写失火场面。第三句话,行文有波澜。你看第二段,由远及近,由外及内。声音由小到大,“有鼠作作索索”是以动写静;“忽一人大呼火起”是由静到动。第四句,描写有角度。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第五句,首尾有照应。
(铃声响)
师:(小结)今天与大家交流很愉快;同学们读得越来越好,我们共同完成了知能练习。尤其精彩的是同学们的欣赏,说得太好了,老师非常感谢你们,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齐)老师再见!(鞠躬)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口技》配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页下注释和查阅工具书准确理解课文,并积累识记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能找出文中正面与侧面描写的句子,并能分析其结合起来写的作用。
3.能品味分析课文中精练、形象的语言。
4.能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积累常用实词、虚词,正、侧面结合描写的作用,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口技,它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早在春秋时期,就曾经演绎过“鸡鸣狗盗”的故事,所谓的鸡鸣其实就是口技的一种表现。现在中央电视台有个“曲苑杂谈”的栏目,里面就经常有人模拟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常识把握
(一)了解口技
1.什么是口技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
2.口技的历史
口技的运用,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代。据历史记载,齐国孟尝君田文因才能享誉六国,遭嫉妒,秦昭襄王准备杀害他。他使门客学狗叫,盗得狐面裘,贿赂宠妃,取得“通行证”;又使门客学鸡叫,使守关官吏打开城门,因而逃脱。
口技作为表演艺术不晚于宋代。宋人《杂记》中说在京城的游艺场里,有“学乡谈”和“百鸟鸣”,可能都是口技。宋元戏剧中的“犬吠”、“鸡叫”之类的舞台效果,大都是口技者在后台完成的。
3.现代口技
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
李进军
马志忠
洛桑
4.听一听,感悟感悟口技的魅力
口技《边防哨所的一夜》 ( file: / / / E:\\资料\\口技\\李进军的超强口技模仿《边防哨所的一夜》.flv" \t "_parent )
(二)作家作品
1.作者介绍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晚年住杭州,著有《铁崖文集》、《秋声集》。《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2.作品介绍
《口技》原为他的《秋声诗》的序言。原意是借口技人的“善画声”(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生活),说明《秋声诗》也是“善画声”的诗作。
三.初读课文,注意字音与节奏
1.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朗读资料
2.课文重点字正音
屏 障píng zhàng 少 顷shǎo qǐng 哗者huá 犬吠 fèi
呓语 yì 絮絮 xù 夫叱 chì 齁声 hōu 咳嗽 ké sòu 少舒 shǎo
中间 jiàn 崩倒bēng 曳屋yè 许许声 hǔ 几欲jī 撤屏chè
四.疏通文意
(一)方法指导
1.翻译六字法:
对,留,增,移,换,意。
对:字字对译;留:保留原字;增:增删;移:移位调语序;换:替换;意:意译。
2.要求:给课文翻译,读一句,翻译一句;不会翻译的查字典或小组讨论。小组不会译的,组代表提交班上共同研讨。
(二)文意疏通
1.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 坐。少 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文: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帷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屏障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2.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译文: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
她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3.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译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4.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文:不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
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隐隐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
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5.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译文: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着:“失火啦!”
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刹时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儿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烈声,呼呼的风声,
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6.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文: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7.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撤掉围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五.文言文常识整理
1、古今异意:
字词 古意 今意
虽 即使 虽然
股 大腿 屁股
走 跑 行走
名 说出 名字
2.一词多意
妙:以为妙绝 奇妙 众妙毕备 妙处
绝: 以为妙绝 极 群响毕绝 尽、消失
乳: 妇抚儿乳 喂奶 儿含乳啼 乳头
3. 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
4.词类活用
妇抚儿乳 名词作动词 喂奶
京中有善口技者 名词作动词 擅长
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词作动词 说出
不能指其一端 名词作动词 指出
宾客意少舒 稍微
会宾客大宴 名词作动词 举行宴会
5.表示时间的词
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
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既而)
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是时)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 (未几)
6.加量词
一( )人 一( )桌 一( )椅 一( )扇 一( )抚尺。
7.翻译句子:
①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②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③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④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⑤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⑥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六.把握文章内容
七.探究质疑
1、第一段中统领或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是哪一个?第一段列数口技人的道具,对表现全文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善”字统领全文,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善”字。
列数口技人的道具,四个“一”字,暗示道具简单,侧面烘托了表演者的高超技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善:一个“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紧紧围绕“善”字展开叙述。
(1)在描写口技表演过程的三段中,先写表演,后写观众反应,从而使表演与效果有机结合,突出了口技表演之“善”;
(2)课文交代表演场面,写出道具简单,也是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之“善”。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四个“一”字,列数道具;
以道具的简单,侧面衬托了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首尾呼应。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衬托出表演者技艺高超,客人们对这位表演者向往之情;
又为即将开始的表演创造安静的气氛,是为下文作烘托和伏笔。
2、第二段口技人摹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声惊醒的过程, 是按怎样的顺序声音变化的?这段中描写宾客的神态有什么作用?
口技人是按照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顺序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惊醒的过程的。
这段末描写听众的神态。是对口技表演的侧面烘托。“伸颈”“侧目”,是写宾客听得入了神,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所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这些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把口技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突出口技者表演之“善”。
3、第三段所写的内容在表演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写的是一家人由醒到又睡的经过和宾客的情绪变化。这一段既是四口人吵醒之后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4、第四段从哪些方面直接描述了口技人表演的声音?这段中写宾客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开头用一个“忽”字,连用三个“大呼”,表现了火着得突然,而且很大。紧接着连用三个“百千”,极写声音之复杂。又用“中间……百千齐作”写火势凶狠,用“又夹…… 泼水声”写大火中人们的行动。“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总写失火时声音之逼真。
接着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盛赞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段末写宾客的表现,突出了口技者表演逼真的程度。
5、第五段呼应开头,再次列数道具,有什么作用?
突出舞台、道具的简单,反衬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口技,而不是借助于外物。再次突出表演者口技之“善”。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6.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前后呼应的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7.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八.拓展延伸
口技表演——民间的表演技艺,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草根文化,但是他却有着非凡的魅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同时也有着许多口技强人,下面我们就来见识当代中外的口技强人。
洛桑学艺 ( file: / / / E:\\资料\\口技\\洛桑学艺.flv" \t "_parent ) (中国口技天才)
完美演绎《卡农》 ( file: / / / E:\\资料\\口技\\All4oneAH完美演绎《卡农》(街舞古筝DJ打碟MC口技).flv" \t "_parent ) (街舞古筝DJ打碟MC口技)
完美演绎《 ( file: / / / E:\\资料\\口技\\外国达人超强口技!【B-BOX%20%20长笛】.flv" \t "_parent )B-BOX ( file: / / / E:\\资料\\口技\\外国达人超强口技!【B-BOX%20%20长笛】.flv" \t "_parent )》 ( file: / / / E:\\资料\\口技\\外国达人超强口技!【B-BOX%20%20长笛】.flv" \t "_parent ) ( file: / / / E:\\资料\\口技\\外国达人超强口技!【B-BOX%20%20长笛】.flv" \t "_parent ) 长笛表演
大呼 齐哭 百千人大呼 儿哭 犬吠 力拉崩倒声 火爆声 风声求救声 曳屋声抢夺声泼水声
(无所不有)
齁声 妇拍儿渐止 鼠作作索索 倾盆器声 咳嗽 (以响衬静)
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意少舒
稍稍正坐
伸颈 侧目微笑 默叹以为妙绝
全文结构图示
首尾照应
——衬托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简单的道具
推向高潮
欲扬先抑
渐入佳境
铺垫衬托
首尾照应


情节发展情况



侧面描写宾客的反应
正面描写
口技表演中
声音的变化
变色出臂
股战欲走
意少舒
伸颈侧目
微笑默叹
密到繁
疏到密
大到小
分而合
小到大
犬吠 欠伸 呓语 儿啼 妇呜 夫叱
(一时齐发)
场面
声音种类
声音特点
作者评论
听众
反应
梦中
惊醒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
由分而合
众妙必备
伸颈 侧目微笑 默叹以为妙绝
由醒
又睡
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意少舒
稍稍正坐
失火
救火
忽然变大
由少而多
由多而杂
不能指其一端
不能名其
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 《口技》教学参考资料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文章以“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介绍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会宾客大宴”,点明口技表演者献技的时间和事由:这场口技表演是在一次“宾客大宴”之时;因是“大宴”,故有此盛举。“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指明表演的地点和简单设施,说明这是一个临时演出场所,地方不大。再根据这次表演内容的特点,指出口技表演者是在幕后表演。又将简单的道具一一列出,指明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以示别无他物,口技艺人的表演主要凭的是他的“口”。最后以“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这部分除一个“善”字外,对口技表演者不加任何赞词,却处处为其高超技艺张本,造成很强的悬念,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彩的表演。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一层(第二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
口技表演由远远听到从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开始。然后以一个四口之家作为想像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先写“妇人惊觉欠伸”,听到犬吠声而醒来,这就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写“其夫呓语”,画面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深夜的静谧,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第三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先写丈夫的“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缓慢推移而声音渐弱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盆器倾侧”的声音,妇人蒙中的咳嗽声,表示夜静更深,全家人又入睡了。这一层,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由前一个高潮落入低潮,并为下一个高潮蓄势。
第三层(第四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开始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写这个四口之家突然遭到意外变故的情形:“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气氛骤然变化。然后内景转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现人们的惊恐万状,再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又以“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至此,口技表演达到了第二个高潮,即最高潮。
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二、问题研讨
1.课文中的以下两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
①“遥闻深巷中犬吠。”
口技表演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这一句写犬吠声,而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并且是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使听众的注意力自然地被“犬吠”声所吸引,想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一句既是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的铺垫。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这是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蒙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灾蓄势。
以动写静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写山中春夜的静谧和迷人的山色。其中就以动写静,用不时的鸟鸣来衬托春日山中的夜静,使人在鸟鸣声中更显其静,因而历来为人所称道。课文中的这两处描写,与此同理,也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2.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后写听众的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此外,课文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仅仅是靠一张嘴发声,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表现表演者口技的不凡。本文运用侧面描写表现这场口技表演的魅力,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熟悉课文的主体部分,揣摩文中的音响描写,了解这场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感受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心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并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口技是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本文根据口技的特点,生动逼真地描摹口技艺人所表演的音响,把读者带入这些音响所表现的特定生活情景之中。文中描写这场口技表演,不仅有条不紊,而且奇妙纷杂,波澜起伏,把一位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遥闻深巷中犬吠……众妙毕备”,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其中“遥闻深巷中犬吠……絮絮不止”,写深夜的寂静氛围以及一家四口陆续醒来后的各种声音;“当是时……众妙毕备”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犹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静夜的喧闹气氛。
“夫声起……妇梦中咳嗽”,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表现了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老鼠作作索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都很轻微,衬托了深夜寂静的氛围。
“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写响声大作,由少而多;“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写声音百千齐作,应有尽有。逼真地表现了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先用三个“……大呼”、一个“……齐哭”,继之以三个“百千……”,又加之以“……百千齐作”“又夹百千……”等句,写发现火情、火势漫延和人们救火的情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火场的声音之多之杂。极力渲染火场的紧张气氛,使人感到火情的紧急,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乱,犹如置身于救火现场。
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侧面描写手法。指导学生答题不要孤立地讲侧面描写。例如写表演,除了要写表演者和表演内容,往往还会自然地写到欣赏表演的人的反应,而后者就是在运用侧面描写。又如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除了使结构保持完整以外,也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这些句子中的加点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今意义不同的,如“会”“但”“闻”“少”“稍稍”“虽”“股”“走”;另一类是古今用法不同的,如“宴”“乳”“呜”“名”,在课文中都用作动词,现在都用作名词。对这些容易理解错的词,应提醒学生注意。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举行宴会。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但:只。闻:听见。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乳:喂奶呜:发出呜呜的声音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稍微。稍稍:渐渐。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腿。走:跑。
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较多,到一定时间应当加以整理,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它们的用法,获得牢固的记忆。这道题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整理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整理方式。
本文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准确又变化多端。例如,“少顷”用于听众入座到开演之间,除表示时间不长外,还有等了一会儿的意思;“既而”表示承接上一音响之后的短暂时间;“当是时”表示就在那个时间;“一时”表示同一时间;“忽”“忽然”都表示意外情况突然发生的时间。用词的变化多样,说明作者善于根据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和文章的需要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内容。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 少顷 未几
教学建议
一、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二、背诵全文,要理清文章脉络,注意首段与末段相照应的结构特点,以及中间三段记述的内容、顺序和层次。背诵中间三段,要注意以下几点:
1.每段都先写艺人所模拟的音响,后写听众的反应;
2.每段各依次写了哪些声音,是怎样写的;
3.“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于是”“忽然”等词语,具有承接作用,可作为背诵的词语线索。
三、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关键是抓住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就可以问学生:“遥闻”表现了怎样的听觉效果?“深巷”中的“犬吠”声有什么特点?这句话能使人感到怎样的一种氛围,与下句的“妇人惊觉欠伸”有什么关系?这样提问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口技表演的“规定情景”中去,使之对文章的内容和情味有深切的体会。
四、如有条件,可让学生听、看有关口技表演的音像资料。
有关资料
一、关于本文的场面描写
《口技》一文,在场面描写上,尤其对热闹场面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细腻,颇具特色。
首先,大凡要写好一个场面,尤其是热闹场面,先要有一个全面的鸟瞰图。
《口技》一文的第一部分(第一段)是写表演前的准备和全场的情况的。而在这段文字的开头,就有一幅“鸟瞰图”似的场面描写。文章开头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落笔扣题,总写一笔,点出了地点(“京中”)和人物(“善口技者”)。接着就点明表演的场合“会宾客大宴”。作者在此着墨寥寥,未加铺陈,但是,却从总体着眼,概括地写出了全场总的气氛和景象。作者将一幅热闹的生活画面鲜明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除了全面的鸟瞰图似的描写外,作者又摄取了有典型性的特写近镜头。
如在“会宾客大宴”描写之后,紧接着就写了“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无敢哗者”这一场面。作者至此使用了工笔的画法,把那种在场面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合(“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人物(“口技人坐屏障中”及“众宾团坐”)、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表演效果(“少顷……无敢哗者”),都作了细腻的、真实生动的刻画和描绘。
总之,用全场鸟瞰笔法,写出了总的气氛;而近镜头的特写,则将人物、道具、口技效果具体真实地显现出来。而在场面描写中鸟瞰和特写是经常结合在一起而又是交叉使用的。它不可舍此而就彼,亦不可舍彼而就此。
再有,《口技》一文对场面的描写,尤其是对热闹场面的描写,除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外,还写得错综复杂,变化多姿。
如在第二部分(第二、三、四段)中,是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反应的。这段文字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如:
表演的顺序:首写表演前的情况;次写表演者的表演;末写表演的结束,再现表演者的道具。
表演的过程: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束。
场景的交代:①设置屏障的场地;②在表演进行中有:一家四口人在室内活动的场面,在救火时喧闹纷乱的场面;③表演完毕后场景的再现。
对口技本身的描绘:如以声响而言,它是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物及人,由小及大,由少及多,由微弱而喧闹,由缓慢而急快,由简单而纷繁,由一家而涉及乡邻。各声并出,纷至沓来,直至万籁俱发,莫名其端时,真使人应接不暇,叹为观止!
写听众的反应:开始“抚尺一下”之后是静场,“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在表演进行中,写一家四口人的活动时,始则写其“满坐宾客无不伸颈,……”,继则写其“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在救火的场面中,则写其“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最后表演完毕,“撤屏视之”,仍是简单的道具。
宾客惊叹的神态,可想而知。
作者的赞语:由“众妙毕备”“以为妙绝”,到“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在写出其精妙的表演和观众的反应之后,又加上作者的赞语,更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以上所有这些,无不写得有头有尾,眉目清晰,层次井然,严谨有序。同时在这中间,作者又根据表现口技表演的需要,从听众的角度,按照表演的先后顺序,把其他各个方面穿插其间,交替照应,糅合熔铸,连缀编织,把一个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的场面又描绘得错综复杂、变化多姿。如在第二部分中:
第二段写一家四口人的声音,“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形成文章第一次高潮时,作者却把笔锋一转,将视线投向听众,引出“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八字,把全神贯注、赞赏陶醉的听众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
第三段写一家人复睡入梦,恢复安静的情景时,有鼠声、盆器翻倾的响声和梦中的咳嗽声,却以动见静,衬托出静夜的特征。这是前面高潮的余波,一起一落,又增波澜。
第四段写一个紧张救火的场面时,文章起得突然,犹如平地风波,打破了宁静状态,由卧室引向火场,将两个场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文章的高潮。把一个千头万绪、千变万化、千言万语、千呼万唤、千钧一发、千难万险、千差万别、千真万确的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热闹极了!
如此行文的错综复杂,跌宕不已,就使得文章波澜迭起,摇曳多姿。
还有,它既要描写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又要反映丰富多彩的斗争生活。前者如描写了以一家四口人在卧室内的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后者又反映了在救火场面中的斗争生活,从而展现了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并刻画了众多人物的音容情态。
至于文章的结尾,则与开头相呼应,起落分明。表演结束,场景再现,文亦戛然而止,煞得干脆有力。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这种绘声绘色的描写,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怎不令人心驰神往,为之喝彩叫绝!
总之,场面的描写是要有所选择的,是应有其明确目的的。而在文艺作品中,场面的描写是用来显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思想的。《口技》一文中的场面描写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李志勇《〈口技〉的场面描写》,《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一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二、关于本文的结构和语言
《口技》是一篇好课文,因为一则浅易,二则有故事性……文章在写法方面也有不少优点,……以下分两个方面谈谈我个人对于优点的看法。
一是结构方面,想分作四项说。(1)记事有条理。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顺着众宾的所闻写来,使读者能有亲历的感觉。记叙文以时间先后为序,不是什么特点,但对初学者来说却值得重视,因为,如果处理得好,比如说,妥善安排,繁简得当,就容易条理清楚,有水到渠成之妙。(2)行文有波澜。记事,以时间先后为序,也不能像钟摆那样,均匀而无变化。无变化,就会死气沉沉,引人入睡。解救之一法是内容有轻重,有缓急,也就是有波澜。
全文的中心部分,则是正面写“善”。形象而逼真地描述口技艺人精心模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遥闻深巷中犬吠”。表演从模拟远处“深巷”里传来的狗叫声开始,用“遥闻”二字恰切地表现了深夜远方回响的隐约可闻之声,顿时把人们引入夜阑人静的境界中。夜半“犬吠”引起妇人“惊觉”,行文着一“便”字,转入详写近处四口之家卧房内传出的连锁反应的声响。妇人打哈欠、伸懒腰的响动,丈夫的“呓语”,小儿子醒来的大哭、哺乳、含乳声、大儿子“絮絮不止”声,“夫叱大儿声”。至此,文章来一概述:“一时齐发”。形容人声嘈杂,掀起文章波澜。同时,在叙述的基础上,又下一“众妙毕备”的评语,要言不烦地反映了演出的种种难以尽言的妙处。继用“妙”极写听众的观感。人人竟是如此出神:“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听众的激动神情毕现纸上。这一传神之笔,虽是状写全场听众,而意在彼,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之技“善”。
闹而复静的情景。经过一阵喧闹,四口人旋即酣然入睡。所以,这里的静,并不是寂然无声,而是酣睡中室内出现的情状。“夫声起”,点明由喧闹复归于安睡,亦即由动转静。尤其叠用两“渐”字,细致而酷肖地表现了“拍儿”动作由大到小,从有到无的过程,更衬托出静的境界。可以想见,此时卧室中当是一片宁静。但是,更深人静之时,往往是鼠类放肆活动之机,偷噬食物,撞倒“盆器”,以及发出“作作索索”的细微声响。“微闻”云者,最恰切地反映了宁静的微响之感,或者说是静中见动之境。又出现妇人酣睡后“梦中咳嗽”声,更加强了安睡的气氛,则又是动中显静。这里的表演,主要是突现“静”的情景,所以给人一种轻而且慢的声感,文字节奏似乎亦比前后两段更舒缓。“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听众的情绪,时时随着表演的起伏而变化,再一次表现口技的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这个场景的写法,也与表演一样,既是前段喧闹的余波,又是下节高潮的前奏。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忽一人大呼‘火起’”,声响突如其来,文字奇峰突起,恰似平地风雷,情势步步紧逼。一家人又喧闹并骚动起来了,夫妇“大呼”,“两儿齐哭”。四口人突然感到祸从天降,陷入急难之中的情状可见。接着连用五个“百千”,浓笔重彩点染由于失火从屋内卧室到邻近火场而传来的多少人和物发出的各色声响:大呼声、哭声、犬吠声、力拉崩倒声、火爆声、风声,急切相混,“求救声”“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呼号交加,情势越来越危急,声响越来越复杂,情节逐渐推向高潮。这里,重叠使用五个“百千”,读时不仅不使人感到文字重复,而且大有增浓气氛之妙,非如此不足以表现此种凶猛的火势和紧迫的情状。五个“百千”交织成十种不同的声响,惊慌忙乱之境,跃然而出。再用“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句,说明在火警中凡是应有的声响,无哪一种声响没有出现,用以总括不及一一描摹的声响。同时,又以四个“百”字组成两句对偶,用这种夸张手法,极写声响的复杂,盛赞口技人技艺之“善”。然后笔锋一转,写听众异常激动的反应:“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听众的神色、动作、情感、心理无不形容尽致,犹如一场火灾就发生在眼前。这种惊心动魄的情景,使读者亦感到口技表演真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迷人地步,不能不为之拍案叫绝。
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为文章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弛缓而渐趋紧张。而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四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失火、救火的情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随声换形,场次分明。
结尾写表演结束,呼应篇首。假如说开头对演出场面的描写是为了“亮底”,那么此处重复一笔则是为了“印证”。文章前后照应,有力地表现了口技人技艺之“善”。全文情节完整而曲折,开端、发展、高潮、结束,井然有序,委婉多彩。结构开阖自如,起落分明,完整而严谨。行文善于随声赋形,因物敷彩,语言简练而又细腻,形象而又传神,构成自然、清新、感人的格调。
(陈鼎如《〈口技〉的艺术特色》,《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一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三、译文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没隔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隐隐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失火啦!”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刹时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儿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烈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撤掉围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