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同步教学统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三单元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同步教学统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三单元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4 22:5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诗歌注释,自行理解诗歌内容, 朗诵诗歌,学会用诗眼
来解读诗歌内容;在诗意的想象中诵读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领会田园风光的意境,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学会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运用想象与联想来描摹诗歌画面。
2.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公元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做了八十多天官他便声称:“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完他就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写了一封辞职书,然后就结束了生不由己的官场生活。从此,陶渊明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生活,他的许多著名的田园诗就是在那时候写出来的。《归园田居》是一组诗,今天欣赏的是第一首。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祖父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东晋时局动荡,政治黑暗,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直到41岁完全弃官归隐。
他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流传至今的有125首,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再次齐读诗歌。
四、合作探究
1、解题
提问: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学生讨论后明确:“归”
再次提问: 诗歌以“归”为核心,请问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这四个小问题是针对“精神之美”和“田园之美”两个方面的内容来设计的。小组互相讨论,讨论后每组完成一个问题明确答案
2、赏析诗人的精神之美
(1)诗人从何而归?(用原诗诗句回答。)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久在樊笼里”
一个“误”字,显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悔恨交加的情绪。作者将官场比成尘网、樊笼,便可以看出官场对陶渊明生活带来的多为束缚。
(2)陶渊明到底是为何而归,同学们结合诗歌,有没有发现什么呢?(找出诗句)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品味“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和池鱼:是指关在笼中的鸟,禁在池中的鱼。这是陶渊明的自比,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作者虽身在官场,但却心系田园,向往自由。
(3)归去如何?(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
无尘染/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从中可见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重点赏析田园之美
(1)找出有关描写田园的诗句并赏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方(同“旁”)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掩映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相映成趣。简朴优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朦胧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就活起来了。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在手法上,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平安宁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显示。所以接着诗人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这就是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
方宅茅舍,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极平凡景物,出现于诗人笔下,便含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淡淡几笔却勾勒出一幅和平、宁静的田园村居图。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诗人的感情相互交融,表现出诗人追求自由,保持高洁,淡泊恬静的精神之美。
五、教师小结:
诗人选取了极平凡景物共同勾勒,营造出恬静,朴素、悠闲和谐而生机的田园生活。运用的写景手法有:
A、远近结合 B、动静结合 C、视听结合
D、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线条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雕饰,不加烘托,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六、拓展延伸
赏析古典诗歌中运用的白描手法。
(一)白描手法运用于写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探究思考:本词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景?
明确: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不加渲染,绘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思考:诗歌第二联用了什么写景手法?请简要分析。
明确: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二)白描手法运用于写人
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 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思考:赏析“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一肖像描写。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属于对人物肖像的白描手法,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
七、课堂总结:
陶渊明的田园诗画面是很淡很淡,诗味却是很浓很浓。淡淡的山水写意笔触充满着浓郁的人情味。正如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所讲的:“这就是真正的桃花源。真正的桃花源就应该在人间。”
陶渊明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这其实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像陶渊明一样,在自己精神的田园里种上“人格” 和“独立、自由” 的种子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歌
2、小练笔
用优美的白话文来描述一下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300字左右)
九、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是反映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设计教案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归向何处、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去如何,以“归”为线索来品读诗歌的“精神之美”和“田园之美”。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和鉴赏古诗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整体来说: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讲解到位,诗文内容把握得当。
2、通过品读、诵读,学生对文本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会更直观和明了。
3、重点放在赏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这个环节,体会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特色以及运用的艺术手法。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掌握鉴赏古诗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4、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上,在引导启发学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还需要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