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同步教学统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三单元9.3《声声慢》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同步教学统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三单元9.3《声声慢》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4 22:5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知人论世)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体会其情感。(解析意象)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把握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3。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知识链接】
李清照,(1084-约1151),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留有作品集《漱玉词》。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笃厚;
后:北宋灭亡,漂泊江南,丈夫身亡、书画丢失。
前期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
后期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一)时间大事记:
1103-1126年: 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 幸福的日子。
1126年: 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 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 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 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 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 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 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5年: 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由亡国到丧失亲人,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
(二)本词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竟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词分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其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清新明丽,意境优美。
南渡后,悲伤于自己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故而其作伤时感世,悼亡思乡,沉郁感伤。
三、解析意象
思考:请找出这首词的意象。
——淡酒、秋风、秋雁、黄花、梧桐、细雨
这些意象我们曾经在那些诗句中接触过?如何理解这些具有丰富含义的意象?
思考:以上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以上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种凄婉、愁苦、哀怨的意境。
四、领悟情感
思考:“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你如何理解句中的“愁”字?它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没有人愿意这其中的哪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它们都一连串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
明确: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小结: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五、课堂总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词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六、作业布置:
请你运用想象的语言来描绘“黄昏时,梧桐细雨”的画面,注意情景结合。
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沉沉的夜幕里,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难道上天也在忧愁哭泣吗?“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
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
七、板书设计
意象-意境-情感
意象: 淡酒、晚风、过雁 黄花、梧桐、细雨 (添愁、助愁)
意境:冷清、凄惨、哀怨、愁苦之境
情感: 丧夫孤独之愁〔思夫)
颠沛流离之苦(思乡)
国破家亡之悲(思国)
八、教学反思
《声声慢》是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时期的作品,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词中展现的家愁国愁,身世飘零之悲,令人动容。词人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可以说整首词都紧紧围绕词眼"愁"字展开。
因此,授课中,我把握住“愁”这个关键字,将“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1、作者前期创作与后期创作变化比较大,她的词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比较突出,学习本课时先让学生了解词人的身世经历,我提前制作有关李清照的微课,使学生在理解词中“愁”的由来时更深入,学生对愁的诸多内涵的把握较准确。
2、鉴赏诗词主要是把握感情、体会意境,不要让学生纠缠于某一个文言词语的字面意思上,而应注意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3、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
当然,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微课播放占据过多时间,留给学生思考时间不够。
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我说"存在缺憾的课堂是向上的动力"。尽管本堂课仍有不足之处,但是我相信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修改,下一堂课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