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 《杵歌》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一上册 《杵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3-05-31 20:5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目 学唱《杵歌》 七年级上册 第2课时 总课时3
课时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杵歌》,并能背唱歌词。通过本课的学习,增进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音乐的情感。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二)、深入体验——导入新课(三)、作品简介(四)、实践表现(五)、总结 1、学生进入音乐室。2、师生交流: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欣赏的歌曲的歌名吗?它流传于哪一个民族?导言:中国地大物博,五十六个民族繁衍生息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我们去过美丽的新疆,也到过古老而神秘的“世界屋脊”--西藏,今天,老师就要和同学们一起到祖国的东南沿海去看看,去领略那里特有的椰风海韵,我们的这一站便是--台湾。现在老师带同学们走进台湾,一起来欣赏台湾及高山族的地理风光、风俗人情 2、欣赏台湾歌舞,探讨歌舞特点。(1)、介绍杵舞(课件展示) 师:画面中的姑娘们在干什么?生:舂米 师:你知道她们手里拿的是什么吗?生:杵。 师:你能想到这是一件乐器吗?它是从舂米劳动中发展出来的节奏乐器,每杵自成一音,因其长短粗细不同,有不同音高。以杵击石,发出叮咚乐音,相互配合,敲击出美妙的旋律,边敲奏边歌舞,就形成了“杵舞”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也叫“杵歌”“杵乐”。百闻不如一见,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杵舞,它将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2)、欣赏舞蹈视频师:谁来谈下你的感受? 生:热烈奔放、开心、活泼欢快、激情高昂……导言:黄澄澄的稻谷经过台湾人民灵巧的双手变成了白花花的大米,大家都非常兴奋,就用热烈奔放的情绪表达了自己劳动收获后的喜悦心情。音乐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和生活又是紧密联系的?你们想不想也来表现一下这种热烈奔放的情感?那我们先来感受一下杵的基本节奏。(3)、出示节奏,拍一拍。(课件展示)出示: x o | x o | x xx | xx x | x o | x o | x o |x xx | xx x |师:哪位同学能拍一拍这个节奏?生表现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用拍手的方式来打一遍这个节奏。师生共拍节奏师:同学们表现很出色,下面老师把节奏型稍微变一下,出示:o x | o x︱o x | o x︱o x | o x︱o x |ox xx | x o | 师先演示一遍,再集体拍腿表现一下这个节奏型。生表现(三)、唱歌表现1、欣赏台湾民歌《杵歌》(课件展示)。师:速度、情绪、节奏是怎样的?生:速度是快的,情绪是欢乐的、愉悦的,节奏是紧凑的、跳跃的。师:这首歌属于高山族民歌中的哪一种呢?一起看2、高山族民歌分类(课件展示)3、朗读歌词。师:先让我们一起朗读歌词,看一看音乐想表达的内容?师生朗诵师:音乐表达内容是?生:赞祖祖辈辈有喜爱唱歌、热爱劳动的风俗习惯。4、用“la”哼唱歌曲。师:让我们用“la”来哼唱歌曲。5、演唱歌谱(随钢琴)6、用竖笛吹奏歌谱7、演唱歌曲(随钢琴)第一遍师:刚才我们演唱了高山族的民歌,观看了高山族的风土人情,你觉得高山族人民的性格怎样,对生活对未来的态度是怎样的?他们有什么爱好呢?生:他们的性格是欢快的、愉悦的、乐观的。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是乐观的,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和憧憬。他们热爱唱歌。师:因此,他们的歌声中充满着欢乐、愉悦的气氛。我们在演唱过程中,也应表达出这种情绪。大家能把情绪表现得更欢快一些?第二遍师:我感觉大家唱的有点喘不过气来,来看一看在哪里换气呢?师生交流师:这下让我们试一试,会不会好一点了。第三遍师:能试着加快一下速度吗?第四遍1、用不同的速度演唱歌曲。 师:如果我们尝试换一种速度来演唱,会有怎样的不同呢?生演唱师:从你们的歌声里你能感受到怎样的情绪?生:抒情优美师:音乐的世界真是很奇妙,简单的速度变化就给我们截然不同的感受。刚才我们尝试过杵舞表演,下面我们边唱边进行表演,进一步感受杵舞。请同学用小棍、拍手、拍腿、唱歌等方式表演杵舞。2、杵舞表现3、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首高山族民歌《阿里山的姑娘》,我们听一听,总结一下高山族的音乐特点。师:高山族的音乐有什么特点呢?生:音乐情绪欢快活泼,带有舞蹈性质,速度稍快,节奏感强结语: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领略了台湾高山族民歌的特色,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高山族也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让我们在歌声中共同祝愿海峡两岸同胞早日团圆,让弯弯的月儿早日变的更圆更亮。随着《杵歌》的音乐出教室 从曲谱分析入手,逐步理解乐曲模唱旋律,熟悉曲谱 视唱简谱和歌词探究尝试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听赏歌曲,感受、体验歌曲的情绪情感。
了解作品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表现内容。

通过设问、聆听、思考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分析音乐要素来感受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

让学生自身实践去感受旋律特点。

进一步理解“鱼咬尾”这一传统的创作手法。

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去分析作品的旋律特点。

学生根据音乐表现内容选择画面,并说明理由。使学生对之前欣赏的三段加深理解。

从演奏形式上了解音乐表现内容。感受作品丰富的表现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充分感受力度 速度 节奏上的变化。
通过音乐要素的分析深入了解作品的音乐内涵。
进一步提升音乐作品的内涵,及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充分地享受作品所带给他们的美。

给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的机会。加深理解和体验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第16周 本学期第 14 课时 主备人:刘杰 时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