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A、自主梳理课文,总结、积累文言知识
B、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C、深刻理会作品通过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诵读、品味重点语句来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感受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引起学生共鸣。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捕捉生活中典型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写法。
三、 教学难点
赏析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体会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1、编制教学案;
2、搜集教学素材,制作教学课件;
3、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明代,有一位散文家,他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取材生活琐事却别有情志,开拓了写家庭生活琐事进入散文的新境界,被黄宗羲誉为“明文第一”。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评价说,他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散文除他外别无他人,可见评价之高。这位散文家就是归有光,他的散文为什么能受到如此的赞誉呢?他的散文到底有何特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去感受这位大家的美文风采。
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了解目标。
了解作者
学生交流作者信息。
教师点拨:相传归有光曾经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从归有光取得的艺术成就来看,圈点法是古人一种高效的读书法。所谓圈点法即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对文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美点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尝试用归有光的读书方法来解读归有光的文章。
圈点信息,感知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互相质疑问难。
2、学生再度课文,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
——梅曾亮
扫描圈点,细读课文,尽最大努力找到关于这个“阁子”以及这三代人的相关信息
提示:注意阁子修葺前后的变化。
(五)圈点语句,体悟真情
现代作家林纾在评价《项脊轩志》时说:“琐琐细细,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听同学配乐朗诵,圈点出感触较深的语句,并写下你的批注。
教师明确并小结:其实项脊轩,已经不再是一间简单的老屋而是一个承载了作者所有深情的纽带,它早已幻化成一个图腾,他把自己所有爱意,融入到项脊轩的砖缝石隙之中,把所有的思念都记录在生活中的点滴里。
(六)、总结技巧,小试牛刀
1、学生谈写作启示。
2、教师小结: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平平淡淡才是真。
3、课堂练习: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运用各种描写方法,扩写下列文字,
①明天就要开学了,妈妈仔细地帮我打点行装。她把我该带的东西都准备齐全,又再三嘱咐我到学校后要听老师的话,该吃什么就吃什么,别舍不得花钱,还说,有空她会去看我。
②这次月考,我考了550分,我太高兴了。我一路小跑奔回家,把这个喜讯告诉妈妈…
(七)、课后作业
1、推荐课后阅读类文:王蒙《不成样子的怀念》、巴金《怀念萧珊》、杨绛《我们仨》。
2、、模仿本文,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以“难忘的记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注意细节描写)。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杰作。它通过记述“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在课后有自己这篇课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
(一)、紧扣教学重点,精心设计导语和结束语,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一篇叙写亲人琐事、抒发内心悲情而又艺术价值极高的浓情散文,我是如此设计导语的:人生有三大不幸:“幼年丧亲,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归有光 8岁丧母,15岁读书,16岁祖母去世,18岁写作此文,23岁结婚,29岁丧妻。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到60岁才中进士,一生郁郁不得志。人生三大不幸他遭遇两大!再加上中道大家庭颓败、衰落,家人老死不相往来;自己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在如此痛楚的遭际中,亲情是他的精神支柱,埋头苦读、振兴归家是他唯一的方向!今天,我们走近归有光,感受《项脊轩志》中浓浓的亲情和非凡的艺术魅力!在导语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教学情境。
结束语应该要有总结整节课教学目标和升华主旨的功能,我是如此设计结束语的:项脊,是人的脊梁骨的最高的部分,脊梁骨在生活中比喻骨气,志气。作者把书斋取名为“项脊轩”,既有怀远追宗之意。又含有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顶梁柱的人生理想。
范仲淹岳阳楼“忧乐”明志;归有光项脊轩“悲喜”关情。
归有光是一位情深而真、志远而坚的男子,他怀抱感恩之心,扛起家族振兴的责任,行走在风雨交加、坎坷崎岖的人生路上,永不言弃。归有光终成大家,名垂千古!课后,学生跟我说:老师,您的结束语好感动我啊,对我来说,有励志作用!
(二)、落实课前预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认为,没有课前预习,根本无从谈课堂效率,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上该课之前,我布置了如下预习提纲:查找归有光的生平及贡献并写成读书笔记;分别用轻快的、急速的、悲缓的三种语调朗读课文三遍,看哪种语调吻合本文的感情基调,然后读出感情来;凭借课文注释与古汉语词典疏通全文,把不懂的划出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全文的重点句是哪些?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上课前组长检查,科代表监督,我有目的地抽查,督导落实,效果不错。强调学生把预习中不懂的内容作为上课听课的重点和难点,个性化吸取课堂内容,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我一直这么做,效果不错。
(三)、教师示范朗读。
《项脊轩志》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要求学生反复读,对于课文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不一定准确,教师的示范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尽管我能从头到尾流畅地背诵全文,为了读好,我课前读了二十二遍,直到我自己非常满意为止。在上课时,我的范读确实感染了学生,对课堂难点的突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四)、积淀显示功力,巧引拓宽视野
在这堂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公开课里,我19次引用经典诗文名句,恰到好处地或点评或概括或点拨。如:学生赏析了文尾“庭有琵琶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我如此点评: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情何以堪!曾经写过的一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令我想起苏轼的悼亡诗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我们不难从苏轼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中想象归有光的泪流满面、情难自已.。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枇杷树。这亭亭的枇杷树,怎一个愁字了得?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段点评化用了崔护、苏轼、李清照等人的名句,收到了言简意赅的作用,诗化了语言,阐明了意境,拓宽了视野,升华了主旨,感染了课堂!
如:讲完悲喜之情的内容后,我用对联作结。
《项脊轩志》如此深切感人,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书海啸歌、庭阶寂静、桂影斑驳,几多憧憬几春秋;
老妪追怀、祖母殷望、妻子相敬,一度思亲一怆然。
轻轻掩上书卷,四百多年前的归有光,在怀念三代亲人时那热泪盈眶、柔肠寸断的情状历历在目!对联的运用既概括文章内容,又诗化了课堂。
平时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腹有诗书,气宇轩昂,课堂上才能妙语连珠,信手拈来,博得学生的心,用实力和魅力征服学生,让学生喜欢你,崇拜你,从而喜欢你的课,提高课堂效率!
(五)、洞悉学情,为备准重、难点导航。
1、把握作者写作思路
本文作者“围绕一间书屋,抒发两种感情,感怀三位亲人。”请问是哪两种感情?哪三位亲人?一间小屋(项脊轩)两种情感(多可喜,多可悲)三个女人(先妣、大母、吾妻)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承上启下)
学生通过思考这个问题就能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明确本文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项脊轩引发文中的“喜”和“悲”两种感情,为下一步鉴赏指出了方向。
2、研习课文内容
给学生展示老屋的图片。
(1)、喜从何来?(怡然自得 悠然自得)
(修葺前)窄小陈旧、阴暗破漏、潮湿(修葺后)轩中明亮、宁静;庭中幽雅、恬静;作者悠闲、自在。运用对比手法。
结合归有光的简历,
(2)、悲在何处? (家道中落 三位亲人去世)
诸父异爨 (家道衰落 颓败零乱)
回忆母亲 (幼年丧母 痛失母爱)
回忆祖母 (殷殷期盼 终落成空)
怀念亡妻 (夫妻永诀 痛不欲生)
(3)、讨论:
《项脊轩志》对我们的写作有哪些借鉴意义?请从选材、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多角度考虑。
借鉴之处:质朴语言书写生活琐事 典型细节饱含真情实感
①取材方面的借鉴②结构方面的借鉴③语言风格的借鉴
④表现手法方面的借鉴⑤抒情方面的借鉴
(4)、这篇文章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对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就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平平淡淡是最真)
通过对文本的品鉴,以上难点得到了较好的突破,从课后的练习中可见,这堂课教学效果还不错。
(六)、巧设问题——“多问”不如“巧问”
1、提问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概括能力
2、提问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提问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我在教学中存在不足:
(一)、师生互动: 如果前半堂课体现了师生良好的互动的话,那么后半堂,凭借着我对课文的熟练程度,为了按计划进行,我却忽略了这种互动的关系,导致课堂教学中规中矩,而学生并没有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在后来的评课中,虽然赵校长等领导给以高度赞扬,认为我的文化底蕴是非常丰厚的,同时也提出应当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的知识底蕴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教师的语言和思想本身就是知识和智慧的体现,绝非是为了完成计划而过多地参与课堂。
(二)、课堂驾驭: 在鉴赏课文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逐层将方法落实到实践当中,积极鉴赏。刚刚入境,下课铃响了,我预先想要进行的讨论,即把最后的讨论鉴赏的环节加以升华,这一教学设想还未实现,但我仓促结束这节展示课。这一地方的处理显然不够灵活,说明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对时间也没有很好的把握,使得一节完整地可略有残缺。
(三)、经验不足: 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最初读课文的环节可以删去,因为这是第二课时,不是起始课,如果删去这一环节,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到后面的鉴赏上,无疑会为将鉴赏推向高潮赢得时间。二是, 如果将课堂的质疑和鉴赏融为一体,会不会更好呢?质疑的过程难道不是在鉴赏么?鉴赏也可能包含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