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4 22:5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关注诗中的意象,通过联想与想象,置身诗境,体会作品的意境美。
2.与王维的《归嵩山作》进行比较阅读,丰富诗词的赏析方法。
3.感受诗人的洒脱情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获得思想的启迪。
【教学重点】
分析意象,品味作品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体悟诗人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导引法、点拨法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当夜幕降临之时,黄昏报时的钟声响起,人们都争相回家。但有一个人远离尘杂喧闹的人声,独自走向尘世之外,与山林为伴,他就是孟浩然。两种归途,实际上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今天,让我们走进孟浩然的七言古体诗《夜归鹿门歌》。
设计意图:通过对于诗人不同寻常的归途导入,激发学生探究诗人隐逸思想的学习兴趣。
二、知人论世,背景探究
孟浩然(689 - 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少时,隐居鹿门山,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40岁那年到长安应进士举,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归乡后,他决心追随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开辟了一处住所,偶尔去住,这首诗既有纪实意味又是在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三、初步感知
1. 诵读体悟
学生活动:齐读,初步把握感情基调,自行梳理诗意。
2. 解题
学生活动:分析诗题蕴含的信息。
预设:内容:夜归鹿门;题材:古体诗,歌行体。
3.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分析概括画面。
学生活动:阅读诗歌,抓取意象。
预设:意象:山寺、鸣钟、渡头、江村、山月、烟树、岩扉、松径。
画面: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黄昏时刻的江景图和月夜下的山景图。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法、抓意象法,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为突破重点难点奠定基础。
四、品读探讨
1. 前两联描绘了一幅黄昏江景图,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活动:①抓关键字词、意象,分析手法,赏析情感
②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③学生展示
④教师补充
预设:
手法:对比。
首联中喧嚣的江村所代表的尘世繁杂与沉缓肃穆的山寺庙所代表的清净佛门形成鲜明对比;颔联中世人皆“向江村”回到家中,与“我”“归鹿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归途形成对比。
情感:两种归途展现出不同的心境与人生选择,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
2.后两联的月夜山景图有何特点?作者感受如何?
学生活动:抓取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意境,概括景物特点,
预设:山中烟树朦胧婆娑、山月皎洁明亮、岩扉幽深僻静、松径清幽寂寥。
特点:恬淡幽静。
感受:诗人对此景欣喜、陶醉、迷恋,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总结鉴赏方法:多诵读、抓意象、勤联想、入诗境、析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抓取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并在体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把握作者传达的思想情感,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渗透语言、思维、审美素养。
五、比较阅读,巩固提升
1. 按照“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思路,赏析王维的《归嵩山作》,比较两首诗诗境的异同。
学生活动:阅读诗歌,借助本课所学鉴赏方法鉴赏诗歌,与同桌交流。
预设:
同:意境优美恬淡,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表现了闲适自得的心境,以及对归隐的向往。
异:《夜归鹿门歌》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景物,通过尘世的喧嚣突出自己的超脱与潇洒,构成的意境的平淡自然,幽美恬淡。
《归嵩山作》寓情于景,自然景观与意境不断变化。归山之始从容悠闲;归隐途中意象黯淡凄凉,情感凄清悲苦;最后归隐闭关,恬静淡泊。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内容,通过对比两首词诗境的异同,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六、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夜归鹿门歌》,知道了作者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江上行舟到鹿门山中,实际是从尘杂世俗到洒脱隐逸。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诗词鉴赏方法,今后读诗,应积极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描绘的画面,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获得审美的享受。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课外资料,丰富对诗人品格、诗风的了解,加深对本诗中作者隐逸思想的体悟与理解。
七、作业
1. 背诵。
2.阅读课本“相关链接”中他人对孟浩然的评价,进一步了解孟浩然的人格与作品。
六、板书
置身诗境
山寺宁静、世人江村
月照烟树、岩扉松径
隐逸情怀
缘景明情
反衬对比、恬淡隐逸
情景交融、超然自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