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第四段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探讨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2、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1、探讨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2、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使用比喻、通感把荷花、荷香的特点描写出来的。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点拨法、朗读法、涵咏法。
五、教学对象
2116班全体学生。
六、教学过程
导入
用《荷塘月色》流行歌曲的视音频以及本人创作的藏头诗导入新课。(《读文偶得》“荷叶与花香,塘风杨柳弯。月光流水似,色泽乳银霜。朱笔蝉蛙处,自由复怅然。清辉一万里,好引忆江南。”)
显示“教学目标”(如前)
三、探讨第四段
1(1)探究第四段,让学生先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整体感知。然后思考:在这段文字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修辞?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美感特征?
具体赏析下列词句使用了哪种手法,并让学生分析其作用。
①探究1: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脉.
这些词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了叠词的手法。"曲曲折折"把荷之多、"田田"把荷叶之状、“亭亭”把荷之姿、“层层”把荷叶之浓、“缕缕”把荷花之香、“密密”把荷叶之多、“脉脉”把流水之韵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地描摹出来,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同时有一种韵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
②探究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出荷花怎样的神态特点?
明确:(1)用了拟人手法。“袅娜”“羞涩”两句,将荷花拟作人,具有人的情态,把荷花婀娜多姿、含苞欲放的特点描绘了出来。(2)用了比喻、排比手法。“如”字三句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的荷花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
③探究3: 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出荷香怎样的特点?
明确:句子用了通感的手法。“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作者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什么是通感手法?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④小结第四段(用思维结构图,具体见课堂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