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走进分子世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目标:(1)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 (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间有空隙。 (3)知道分子一直在进行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 初步体会谈界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与施教策略:1、教学重点:分子模型的得出 2、施教策略:运用多媒体和分组实验,引导学生得出分子模型。 难点及突破策略:1、教学难点:对分子大小、分子运动的理解 2、难点突破: 通过举例、实物对比,让学生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设计思路
通过一系列的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让学生提出“分子模型”的假说,即物质是分子构成的,分子间存在着空隙。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并通过举例、实物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对分子的大小有充分的感性认识;通过对“分子是否会运动”的猜想,联系实际以及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分子一直在进行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而且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就越剧烈。并知道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教学资源
多媒体,纸(用素描炭笔画过)(26张),放大镜(26),玻璃管(7),酒精, 烧杯(28),滴管(7),红墨水(7),醋和酱油(各7)冷水,温水,空气清新剂
教学设计
教学 环节 教 学 过 程 点 评
教师引导活动 学生探究活动
新课引入 师:通过我们的眼睛,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物质的存在,就如我们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粉笔、、、、、、那么这些物体又有什么所组成的呢?
分子模型 活动一(学生分组) 师:在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张纸,我在纸上用素描炭笔画一条线,同学们用手边的放大镜看一下,有什么发现呢? 活动二 比一比:谁能将粉笔分的最小? (要求:每组派一名同学到前台比拼,其余同学一起倒计时15S) 师: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师:通过刚才这两个活动,同学们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师:这些小颗粒在物体内部又是怎样的呢?是紧紧靠在一起的吗? 科学家们提出三种猜想。 你觉得哪种模型合适呢? 模型1 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紧靠在 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学生实验) 生:有一个个小颗粒组成 生:粉笔也是由许多小颗粒组成。 生:所有物体都是由大量的小颗粒组成的。
模型2 固体是由微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 模型3 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师:相信大家在心里都有自己的猜测?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活动来体验一下后再来决定。 活动三(分组活动) 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如水中 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师:高锰酸钾颗粒能在水里“钻”,这一现象又能说明什么呢? 师:物体内部的小颗粒之间真的有空隙吗?这间隙老师可看不到?大家看到了吗? 师:想看吗? 活动四(分组实验) 在试管中加入一半体积水,再在里面加入一半体积酒精,水和酒精混合后能把玻璃管装满吗? <分组实验> 在一根玻璃管加入一半体积水,再在里面加入一半体积酒精(颠倒几次) 师:还满吗? 师:怎么会呢?这现象说明什么呢? 〈多媒体呈现三种模型〉 模型1 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模型2固体是由微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 模型3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师:请你根据刚才的活动来帮助科学家确定他们猜想的三种模型哪种更科学? 师:你选择模型几?理由是什么? 生:高锰酸钾颗粒往水里“钻”,并且把周围的水染红了。 生:小颗粒之间有空隙。 生:看不到 生:想 生:能 生:不满 生:小颗粒之间存在空隙 生:模型2 生:略 教师对每个模型进行分析,联系实验让学生便于模型一,模型二,模型三……
师:通过刚才讨论,同学们知道物质可以分成许多小颗粒,那么小颗粒还可不可以再分呢? 师:那能不能无限制的分下去呢?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教师把粉笔小颗粒再分) 师:如果老师一直这样分下去,分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使粉笔小颗粒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科学家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 (多媒体动画) 师:那分子能不能再分呢?其实分子还可以继续分下去,但分出来的小颗粒的化学性质将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粉笔”再也不是“粉笔”了。 师:那我们前面所说的“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其中的“微粒”我们可以理解为“分子”也就说“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之间有空隙”。 师:分子有什么特点呢? 活动:猜一猜: 在一标准大气压下,1 cm3的任何气体约有2.7*10 19个分子,比如说把他们放在一个容器中,然后让分子跑出容器,假如每秒钟跑出一亿个分子,猜一下大概要多长时间? t= 2.7×1019÷108s= 2.7×1011s = 2.7×1011 ÷(365×24×60×60)年 ≈9000年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师再给两组数据: (1)2500万个水分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大约为1cm;(2)一个水分子和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乒乓球和地球相比; 分子很小,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生:能分 生:不能 生: 1小时,一天,两天……..等 生:分子很小 让学生通过一些例子加深对分子大小的理解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师:组成物质的分子还有什么特点呢?? 活动5 辨别瓶中是什么液体? (并将答案写在标签上,完成后举手) 师:你用什么方法鉴别的呢? 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活动6 〈多媒体演示〉边观看边解释NO2分子的运动 活动7、将一滴红墨水滴入水中,你看到什么现象呢?说明了什么呢? 活动8、议一议 长期堆煤的墙角侧壁上用小刀刮开,会看到什么现象呢?说明了什么? 师:上述例子都可以说明分子是在运动,而且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多媒体展示〉 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师:谁还能举出生活中分子运动的例子? 师介绍 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师:什么会影响分子运动快慢? 你为什么这么觉得呢? 活动9:两个相同烧杯内分别盛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同时向两烧杯内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现象,并小组讨论:该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 生:闻 生:略 生:说明分子是在运动 学生回答 教师纠错 生:温度 生:略 生: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课堂反馈: 一:填空题 1、“墙内开花墙外香”主要涉及的物理知识 是: 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是很小的 C.一粒灰尘就是一个分子 D.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 2、物体中大量分子做运动的速度,跟下列因素有关的是( ) A、物体温度的高低 B、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 C、物体密度的大小 D、物体机械能的大小 (课堂小结时组长统计小组课堂表现得分) 学生以抢答的形式获得回答问题的权利
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了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而且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就越剧烈;另外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作业反馈
教学反思 《走进分子世界》是对物质世界的微观研究。分子用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学生在感知这些知识时有较大的困难,故在教学过程时,要多注意对学生微观分子模型的引导。因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很少,所以我想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体验,再结合学生周围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来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通过观察笔迹发现看上去连续的物体由一个个不连续的颗粒组成,然后通过一个比赛“谁能将粉笔分的更小”来调动课堂的氛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那这些微粒是怎样组成的呢?通过抛出这个问题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紧跟着抛出科学家们的疑问,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 通过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和酒精与水的混合这两个分组活动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微观粒子间存在间隙。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觉得处理的比较好,先给出科学家的猜想,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进一步的认识,比直接抛出来要更科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 对于分子的大小这一步个人认为处理的也比以前要好,将原来的照片模型改为数据猜测,因为与学生的预期相差太大,一下子就让学生有非常大的震动, 分子很小,数量很大自然而然的得出。 对于分子的运动这部分知识仍然以实验和实例来加以说明,通过让学生鉴别醋和酱油,观察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开来很快整杯水都变红,讨论在堆放煤炭的墙角,时间长了我们会发现墙皮里面一定深度的地方就变黑了等等加深学生对气体、液体和固体分子都在运动的理解。实验效果明显,学生易理解,同时学习的热情也被激发起来,效果自然显著。 总体上来说,这节课较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分组实验效果明显,学生掌握较好。整堂课流畅紧凑,细节突出。特别是引出分子模型的两个演示实验中,酒精和水的混合效果较好。说明物质由微粒组成,微粒间有空隙。小小的几个实验对同学们理解分子模型都非常重要,所以同学们一旦对分子模型有了一定印象之后,再后来的分子动理论就能较容易接受了。 当然,这堂课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说提问学生时应增加提问面,多暴露学生的知识薄弱点,还有就是问的问题学生已经能够答出来的时候就没必要在纠缠不清,另外实验的时间如果略微放宽一点点会更好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些问题我都要时刻注意,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