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跨栏跑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跨栏跑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体育与健康
更新时间 2013-05-31 21:0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高中跨栏跑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本课以健康第一为宗旨,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的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把素质教育与现代教学改革理论结合起来,优化体育课课堂教学,运用一切合理、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学会方法,为培养学生成为现代人所具备的创新精神,积极进取精神,积极的思维习惯,参与意识与强烈的竞争意识,为今后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真正全面发展。  
  
一.跨栏跑教材分析:跨栏跑是百余年形成的田径运动项目。最早的跨栏跑也叫障碍跑。它的动作结构比较复杂,要求动作舒展、协调、连贯。有节奏,姿态刚健有力,具有一定的竞技性,观赏性,锻炼价值较高。教学实践证明,它是深受学生,特别是男生喜爱的田径运动项目之一。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跨栏步动作,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学生能掌握跨栏跑的动作方法。  
2. 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肢体的支配能力。  
3.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的意志品质,提高自信心,拓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何理解和贯彻教学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利用图解技术动作图片电教设备等各种方法,使学生理解掌握所要学习动作的方法。  
2. 掌握学生动作的进步幅度、大小(适时表扬)。  
3. 动作的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多鼓励)。  
4. 意志品质、自信心的培养、锻炼和提高。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 教材分析:跨栏跑,由过栏和栏间跑组成。它的动作关键是:跑与跨、跨与跑衔接的连贯。它的重点是:跨栏步。难点是过栏时肢体的协调配合。由于跨栏跑动作结构比较复杂,动作幅度大。因此对肌肉韧带、骨骼神经等系统都有较高的要求。锻炼价值较高。并且能通过跨越障碍(栏架),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青少年刚强而灵活,对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2. 教学建议:在学校体育中我们虽然要淡化竞技技术体系,但不能盲目贬低竞技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要拓宽体育教学内容,不搞“单纯技术教学”,在跨栏跑中让学生自主、灵活地进行运动“尝试”,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使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本课特点:  
1.本课紧紧围绕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所决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并注重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在课的开始部分增加“焦点时刻”——三分钟体育新闻(知识)评说,由学生课下收听、收看、搜集体育新闻、知识,在课上抢先举手发言(每次课限三人)后由教师予以评说,记入平时成绩,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课上、课下体育兴趣的作用,每次虽然时间有限,但长期坚持必有收益。  
3.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辨证关系,把建立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并对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体育课的模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  
4.教学过程在兼顾了主要目标的同时更注重了学生潜能与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开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对象:  
(一)内容:  
1.跨栏跑:初步学习栏间跑的动作。  
2.游戏:步调一致接力赛。  
(二)教学对象:高中年级男生  
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  
1.生理主要特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身体形态和机能发育突增,但发育程度不尽相同,身体素质、基础学习能力和运动能力参差不齐,因而要分层次教学。  
2.心理主要特征: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具有一定的表现欲和模仿能力,初步具备了掌握一定难度的技术动作的能力,所以本课多采取试探模仿性练习。(先练后讲,做中学)。  
四.教学目标:  
1.以提高跨栏步动作为基点,初步尝试掌握栏间跑技术。  
2.85%以上的同学能完成跨栏步,其中50%~60%同学能完成栏间跑技术。另有30%的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高。  
3.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的意志品质,提高自信心,拓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4.在全体参与、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强健身体、愉悦身心。  
五.教学、学法的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陪伴学生完成学习过程为主要形式,师生互动为主要方法,创设情境,实现学生自主学练,在教法上还主要采用:分层次教学法、个别辅导法、启发式教学法、激励法等。学法:以学生个体和小组协作学习、教师伴学为主。  
六.教学过程:(见教案)  
七.教学效果预测:  
1.基本达到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  
2.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强,课堂气氛和谐、活跃。  
3.预计平均心率120次~130次。练习密度:45~50%。  
本课意图在教法和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进行尝试,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力争有所突破。由于准备仓促,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教!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