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造型》说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泥塑造型》说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3-05-31 21:0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泥塑造型》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分析:《泥塑造型》是初中八年级美术课下册中第四课《清晨》的活动课程之一。主要是以泥土为制作材料,通过学生的制作活动去发现运用压、捏、搓、团、切、划、贴、接等基本方法,组合简单的立体造型。
此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设置。教学内容非常符合学生的情感需要,使学生在空间和质感上得到全新的认识,玩中学、学中做,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最大可能的发挥,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和研究、创造的能力,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搓、团、捏、压、切、划、贴、接等基本技法,学会用泥塑造型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在愉悦的艺术活动中进行创作、表达和交流中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表现丰富多彩的泥塑作品,并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体现其应用价值。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能力和创造想像能力,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欣赏水平。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他们进行具有探索性的个性化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
德育目标:塑造带有人文主题色彩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尊重、关怀、友善、团结协作是人类的美德,提高其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3、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玩泥的最基本的技能技巧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泥塑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主动探究意识,使学生能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说教法: 本课程的基本设计思路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着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创作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
在课程中运用了综合艺术感教学法,将极富感***彩的音乐和美术加以综合,通过音乐启趣的“氛围渲染”、再加上“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试一试”、“玩一玩、做一做”、“评一评、说一说”等一系列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力求使学生从多感官、多渠道、多角度的参与步入“情”和“趣”的泥塑世界。泥塑造型是一种可具像可抽像的设计艺术,需要很好的创造思维。因此本课实例展示中我还穿插展示往届学长们的作品,增加了学生的直观感。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以象征为主的思路前提下启发了发展创造性思维。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让学生他们主动去体会艺术作品的魅力。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兴趣、需要、经验摆在重要位置,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创作,培养其自信心,调动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的对泥塑作品的表现力,激发学生对泥塑作品的求知欲和创作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解决本课重难点。
三、说学法: 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首先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积极去欣赏分析教师所提供的泥塑作品,从而训练学生敏锐洞察力和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其次学生通过 “找一找、试一试”的活动,总结出“搓、团、捏、压、切、划、贴、接”等技法,体会这几种技法的特点,再通过自我见解来说一下,加深理解,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玩一玩”的活动,是学生的实践创作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能力,在实践中体验乐趣,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个性特征,大胆进行创新,使之愿学、乐学、善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体现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评一评”活动是一个延伸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评,自己的说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同时通过交流还可以形成一个带有浓厚人文主义色彩的氛围 整个学习过程以理论为指导,以兴趣驱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教学效果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并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四、说教学过程: 1.氛围渲染: 开始上课后,以一首与主题课程相关的儿童歌曲切入课题,让学生在天真浪漫的儿歌中寻找儿时的欢乐时光,在学生的潜意识中率先埋下了泥土是我们的“儿时玩伴“这颗种子。这也挑起学生的好奇心并近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轻松愉悦氛围充分体现了艺术课这门课程的优势所在。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看一看、想一想: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一些泥塑作品和往届学长们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分析作品的特征及制作方法,同时通过比较赏析的方法,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从而引出制作泥塑作品都是从玩泥球、泥条、泥饼 开始的。揭开了泥塑作品这层神秘的面纱,也就消除学生心目中“难”的概念,增强“我不但能做并且能做好”的自信心。
3.找一找、试一试: 这个环节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寻找掌握搓、捏、团、压、切、划、贴、接”等基本技法的重要阶段。
(1)让学生在玩泥的过程中,寻找掌握搓、捏、团、压、切、划、贴、接”等基本技法,最后自己总结制作时所用的手法,使学生养成勤动脑、善思考的好习惯。并赋予泥球、泥条、泥饼生命感,告诉学生他们不但本领大,而且还会变魔术,从而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后面的作品创作做好铺垫。
(2)通过投影机一边向学生展示泥土变换成各种造型的过程,一边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增强其直观性和感染力。
如:泥球 →太阳花→心形项链;泥条→小房子→笔筒 (引申:请学生联想泥条还可以变换成什么,培养其想像力。);泥球、泥条组合→螃蟹→人物→花朵 (向学生进行爱护动植物的情感教育) 本环节通过找技法——泥球泥条变化、泥球泥条组合变化几个阶段的环环递进式的教学,可充分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4.玩一玩、做一做: 这个环节注重的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让学生在玩中做、做中玩,通过老师的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由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拓展思路,使创作的内容既新颖又丰富多彩。
5、评一评、说一说: 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人呢?他们因生活背景、原有基础、智力、情感发展的不同,美术水平就各不相同的,但我相信每个学生对成功的期盼、对肯定的渴求是相同的,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才能的欲望。让不同的学生在美术上得到不同的肯定。可以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每位学生在美术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做老师的少一些“教师的味道”,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创设适合每位学生展现的舞台,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所以本节课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没有对作品的表现技能技法方面提出很严格的专业要求。而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尽情地说,说外形、说功能、说做的时候的注意点、说带给自己的快乐。同时把问的权利和评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最后,我还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心灵手巧”纪念盘,让全班同学一致投票出最棒的作品,并且让那位小作者在“心灵手巧”纪念盘按下手印,留下了学习的轨迹,也记录此刻最美好的情景。同时还引出了“泥来自于土地,它就像我们的母亲,能孕育好多好多小生命,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这一具有强烈人文关怀的主题,使本课进一步升华。
五、说课程时间安排: 本课程初定两课时,具体实施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我认为两节课教学任务有时用三节课来完成也无妨,教师就是要真正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享受学习享受生活。
粗略的阐述了《泥塑造型》这课程活动的有关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