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昆虫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列举常见的几种昆虫,并说出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特征
(2)概述昆虫的主要特征
2. 能力目标:
(1)与同学合作完成对蝗虫的观察
(2)在昆虫图片资料查询交流过程中,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如蝗灾),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蝗虫并归纳昆虫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观察蝗虫
课时安排:1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在野外踏青尤其在草丛中行走时,会不经意间地发现有一些小动物从你脚旁飞过,一眨眼又不见了。你知道这些小动物是什么吗?(昆虫)同学们想了解有关昆虫的知识吗?(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昆虫》(第12章 空中的生物)。
教学过程:
在自然界中,昆虫的家族非常兴旺发达,种类和数量约占整个动物种数的3/4。大多数昆虫能飞行,所以分布很广泛,而且繁殖能力也相当强。
教师:同学们能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昆虫有哪些吗?(请学生介绍)
学生:蚊子、苍蝇、蚂蚁、蝴蝶等。(如有学生说到蜘蛛、马陆、蜈蚣等,提醒他们这些不属于昆虫)
教师:老师也分享几种昆虫给大家,请看大屏幕(五彩缤纷的昆虫)。这些昆虫你们见过吗?我们先来一起认识一下(天牛、蝴蝶、蜻蜓、螳螂、蜜蜂、蝉)。
活动一:分享你所熟悉的昆虫
教师:这些昆虫有哪些特征和生活习性呢?如果你饲养或观察过它们中的一种或几种,你能向同学们介绍这些昆虫的饲养方法和生长发育过程吗?
学生:课上交流汇报,以便了解昆虫的特点和习性等。(课前已布置学生收集昆虫的相关资料)
教师:同学们的介绍非常棒!那什么样的动物才属于昆虫,昆虫有哪些共同的特征?什么样的动物不属于昆虫呢?下面我们以比较常见的蝗虫为例,来学习昆虫的特征。
活动二:观察蝗虫
教师:大家认识蝗虫吗?(展示蚱蜢和蝗虫的图片,请同学们辨认。)
教师:蝗虫跟我们人类关系怎样?
学生:蝗虫是一种危害很大的农业害虫。
教师:是的,蝗虫是一类危害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的农业害虫。蝗虫的繁殖能力强,成虫食量大,大发作时可将作物食成光杆或全部吃净,会造成严重的农业灾害。
教师:下面让我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观察蝗虫。
教师:首先,请每个小组展示一下所捕捉到蝗虫或其他昆虫。(教师巡视)
学生活动过程:
将准备好的材料(活蝗虫、放大镜、镊子、小蜡盘等)拿出来。如果捕不到蝗虫,用蝗虫的浸制标本或模型,也可以用蚱蜢、螳螂、蜻蜓等来代替。
1、观察蝗虫的外形。(1)看一看,蝗虫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
(2)摸一摸它的体表,感觉坚韧还是柔软 这种结构有何作用呢?
师生归纳:蝗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外包着一层坚韧的外骨骼。
2、数一数蝗虫有几对足,它们有什么不同?哪一对足比较发达,适于跳跃?蝗虫的翅有几对?有何不同?
师生归纳:胸部有3对足,2对翅。
3、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头部,看看头部有哪些结构?各有什么功能 ?找到它的单眼和复眼,单眼和复眼的数目各是多少
师生归纳:头部有1对触角,1对复眼和1个口器。
4、用放大镜观察蝗虫咬食植物茎叶的口器,并与其它昆虫的口器进行比较(阅读课本P88-89)。
师生归纳:蝗虫是咀嚼式口器。其它昆虫的口器:嚼吸式口器(如蜜蜂)、虹吸式口器(蝴蝶)、刺吸式口器(蚊)、舔吸式口器(苍蝇)。
5、观察蝗虫腹部腹面的两侧,这种结构是什么?有何作用?
师生归纳:气门是气管的开口,通过气管进行呼吸。
教师:以上是我们归纳的蝗虫特征,那其它昆虫是否也具有类似的这些特点呢?
教师展示其它昆虫的图片,与学生一起观察,跟蝗虫的特征进行较对,进而归纳出昆虫具有的共同特征:1、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2、头部有1对触角、1对复眼和1个口器。3、胸部有3对足和2对翅。4、体表有外骨骼。
想一想:蜘蛛、蜈蚣是昆虫吗?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学生:不是。依据:看它是否符合昆虫的基本特征,即身体是否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是否有1对触角、1对复眼和1个口器,胸部是否有3对足和2对翅等。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很多昆虫,并且知道怎样来判断某一种动物是否为昆虫,还知道昆虫(如蝗虫)的活动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那么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活动三:讨论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昆虫对人类是有害还是有益的呢?根据意见不同,将学生分组,以"昆虫有利还是有害"为主题进行简单辩论。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创造和控制辩论气氛,并对辩论的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中断,最后小结昆虫对人类有害还有益的方面:
有益——蜜蜂酿蜜,家蚕吐丝,蜂和蝶能传粉,紫胶虫和白蜡虫的分泌物可以做工业原料,地鳖虫等可以做药材。此外,从虫体获取的蛋白质已成为动物饲料和人类食品蛋白质的丰富来源。
有害——很多昆虫是农林害虫,有些昆虫不但吸人的血还家畜的血,还能传播疾病。
通过辩论,我们发现昆虫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很多时候,有些昆虫之所以成为害虫,与人类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关。因此,我们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