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9张PPT。2013年高考热点归纳2013年高考热点归纳热点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热点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热点三: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
热点四:晚清到民国的货币政策
热点五:中国现代史的其他热点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间:1927~1949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
政治上:加强一党独裁统治
经济上:整顿财政金融,实行法币政策
掀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官僚资本形成
外交上:努力收回关税主权(初见成效)
军事上: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消灭红军为主,抗击日军为辅
总体评价:经济有所发展,国际地位得以提高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国民政府统治后期:(1937~1949)
经济上:官僚资本膨胀,民资发展艰难
政治上:从联共抗日到一党独裁
军事上:
正面抗战牺牲巨大;配合盟军入缅作战
对解放区全面、重点进攻到防御、 决战
外交上:废出“治外法权”,国际地位提高;参与重大国际事务(列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长城抗战:
长城抗战是中国抗日军民在长城沿线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是中国人民早期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3月至5月,中国军队在长城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的作战。之后成立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由黄郛与何应钦与日本代表梅津美治郎签订《塘沽停战协定》,划定冀东二十二县为非武装区,军队不得进入,而日军退回长城以北。而中华民国与满洲国也因此以长城为界,满洲国更于长城各地树立“王道乐土大满洲国”的界碑。37.(34分)长城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古代伟大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赠给联合国的礼品之一便是一幅以长城为图案的挂毯。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据《汉书》记载:“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粕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1)依据所学知识,举出汉武帝时期西汉除修筑长城以外,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 (1)对匈奴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张骞通西域。 材料二: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2)嘉峪关魏晋墓专壁画反映了当时的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地区的开拓有密切联系,参照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历史信息:
使用先进农耕技术(或农业发达);丝绸之路(或道路)畅通;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促进发展:
抵御匈奴侵扰;实施军事、政治管理;保护商旅往来;有利于民族交往和经济发展。 材料三: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山海(关),控守要害,……边备大天饬,敌不敢入犯。”长城沿线“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囿,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3)参照材料三与所学知识,举出明中后期在处理汉蒙关系上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这些举措产生了什么影响?举措:加强长城防御,阻止蒙古侵扰;与蒙古议和互市。影响:边塞安定,互通贸易,长城南北经济共同发展,促进民族交融。(4)九一八事件以后, 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心声。1933年中国军民在长城一线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请举出其中的一个事例。
(4)中国守军在山海关、长城各口抗击日军(或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
(5)参照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请说明为什么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5)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或爱国精神);聪明智慧、坚韧、勤奋、开拓进取。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废出治外法权:
抗日战争时期美、英两国放弃在中国的治外法权的事件。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正式对日本及德、意宣战,同美、英、苏诸国结成盟邦,而中国与英美等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存在,不仅于《大西洋宪章》和《二十六国联合宣言》精神不符,而且由于中国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不平等条约已失去实际意义,因此,中国再次向美、英两国提出取消不平等条约。美国鉴于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要力量,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于1942年8月决定即时放弃在华特权,并将此意及美方拟就的简明条约草案通知英国。9月8日,英国正式复告美国,亦认为废除在华治外法权之时机已到。于是,10月9日美、英两国政府分别通知中国政府,声明愿即时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条约》的修定,并于1943年1月11日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字。中美条约八条;中英条约九条,并有附件四条。同年5月20日,经中、美、英三国政府正式交换批准,完成条约上的最后手续,并立即生效。根据中美、中英条约,取消了美、英两国在中国的特权如下: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①领事裁判权;②使馆界及驻兵区域;
③租界;④特别法庭;⑤外籍引水人等特权⑥军舰行驶之特权;⑦英籍海关总税务司之特权;⑧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⑨影响中国主权的其他问题。
治外法权的废除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中国外交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人民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一、中国古代:
1.西周被犬戎所灭
2.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秦朝—蒙恬北击匈奴,占领河套
西汉—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昭君出塞
3.魏晋南北朝:五族内迁;孝文帝改革
4.隋唐时期:太宗、玄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5.两宋时期:宋金议和的历史意义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一、中国古代:
6.元朝:民族分化政策
7.明朝:与蒙古的关系(瓦剌、鞑靼)
土司制度及改土归流(云贵川地区)
北京保卫战—1449年,于谦击败也先
边境互市—榷场(边境上收税的贸易市场)
呼和浩特城的修建(鞑靼部三娘子)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一、中国古代:
8、清朝:
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康熙、乾隆)
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对西藏的有效管辖(宣政院辖地)
?顺治帝册封达赖封号
?康熙帝册封班禅封号
?金瓶掣签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1.唐太宗: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打败西突厥;
册封东突厥首领为颉利可汗(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2.唐玄宗:
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设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
册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册封南诏 首领 皮罗阁 为 云南王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1.(94年全国历史卷)举出西汉、东汉、蜀、吴、唐等封建统治者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各一个典型事例,并简要说明处理好民族关系的积极意义。
西汉:实行和亲政策,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东汉:班超出使西域。
蜀:诸葛亮妥善处理西南各族的关系。
吴:和境内被称为山越的少数民族共同开发。
唐:实行和亲政策,任用各族首领管理州府,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接受唐中央政权的领导。
积极意义: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3.(05江苏历史卷)唐太宗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成就)无几。”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据此回答: ①就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而言,唐太宗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请具体说明。(4分)
(不符合)。汉武帝北击匈奴,解除了边患,有利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中原与北方边疆地区的交往和联系。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②简述唐太宗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唐太宗与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5分)
表现:打败东突厥后,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设都督府管辖。(或采取“全其部落”的政策);
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蕃联姻。
不同:汉武帝以战争政府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服民心)为主。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③概括唐太宗推行这一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
历史影响: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02年全国文综卷)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的“亚欧大陆桥”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读图5回答:(34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1)西汉和唐朝,在现今的天山山脉南北,曾先后设置了 、 和 等军事行政机构(或官职),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6分)
(2)古代的“葱岭”相当于我国今天 市附近的 高原和 山。(4分)
(3)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所反映的主要是哪一时期、哪种宗教的艺术成就。(4分)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喀什帕米尔喀喇昆仑隋唐、佛教(08年全国文综Ⅰ39)(60分)根据材料和图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一位西方史学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
1629年 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部徙牧伏尔加河。
1632年 俄国政府派使者前往土尔扈特部活动。
1644年 和鄂尔勒克返回准噶尔参加东西蒙古各部王公会盟制定《蒙古一卫拉特法典》,该法典成为各部蒙古共同遵守的根本大法。
1644年 土尔扈特部与俄国军队发生冲突,伤亡惨重,和鄂尔勒克阵亡。1645年 俄国要求土尔扈特部臣服,遭到拒绝。双方商定土尔扈特游牧区域。此后十余年间,土尔扈特汗国逐渐形成。
1655年 土尔扈特汗国与俄国谈判,同意听命于俄国沙皇。
1657年 土尔扈特向清朝“贡驼马二百余”。
1672年 俄国指令土尔扈特汗国派兵参加克里木战争。此后数十年间,俄国多次向土尔扈特征兵。
1696年 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汗派人向清朝入贡,庆贺清军击败噶尔丹。
1712年 土尔扈特汗国使团抵达北京,康熙帝派遣使团出访土尔扈特,途中为俄国所阻。
1714年 清朝使团抵达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表示“满洲、蒙古,大率相类,想起初必系同源”;蒙古“衣服帽式,略与中国同,其俄罗斯乃衣服、语言不同之国,难以相比”
1731年 雍正帝派使团抵达土尔扈特汗国。
1756年 土尔扈特汗国使团到热河行宫觐见乾隆帝。
1765年 土尔扈特汗国渥巴锡汗抗议俄国人对土尔扈特的侵扰和掠夺。
1770年 俄国征调土尔扈特汗国2万余人参加对土耳其的战争。秋,渥巴锡从前线归来,秘密召开会议,决定东归祖国。1771年
1月17日,渥巴锡率领近17万人踏上东归征程。
2月07日,沙皇命令堵截东归的土尔扈特人。
7月08日,土尔扈特前锋抵达伊犁河流域。
7月16日,清军总管会见渥巴锡等人。此时东归的土尔扈特部仅乘6万余人。
10月15日,渥巴锡在木兰围场觐见乾隆帝。
10月27日,乾隆帝立《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众记》两碑,以资纪念。 (1)土尔扈特汗国和伊犁河谷地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水草丰美,适合游牧业的发展。分别说明两地水资源丰富的原因。(12分)(2)分析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因。(12分)
土尔扈特与其他蒙古各部联系密切,遵守本民族的法典,保持其文化传统;与清朝政府保持往来,眷恋故土,对社会有认同感;沙皇俄国压迫和奴役土尔扈特人,让其充当炮灰,土尔扈特游牧区屡受侵扰和掠夺。
(3)土尔扈特在回归途中历经艰辛,其中来自自然的威胁主要有哪些?(8分)
冻害(气候寒冷);缺水(干旱);缺草(料)。
(4)如何理解土尔扈特的回归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8分)
土尔扈特克服艰难险阻回归祖国,表现了不畏强暴、心向祖国的优秀传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5)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0分)
(6)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10分)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历史沿革:
秦朝:半两钱。
统一货币,黄金为上币,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为下币
西汉:五铢钱。
公元前113年,武帝将铸钱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沿用七百余年 ,成为我国历史上最长寿的货币。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历史沿革:
魏晋南北朝:金属货币的流通范围减小,形制多样,币值不一,出现了重物轻币的现象。(?)
隋朝:整顿货币积弊,实行通货紧缩政策。
隋文帝铸开皇五铢钱(又称置样五铢)。
隋炀帝穷奢极侈,财政枯竭,恶钱泛滥,私铸成风,至剪铁为币,糊纸为币,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义军蜂起,隋朝随即灭亡。通行了七百多年的五铢钱至此告终。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历史沿革:
唐朝:
以铢两重量命名的货币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通宝、元宝、重宝的“宝”字钱通行于市
白银货币在流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大面额的飞钱(类似今天的银行汇票)出现,具有纸币的某些特征 开元通宝——唐武德四年铸行的年号钱,以前的纪值纪重钱币一去不复返,代之的是宝文币制(主要是通宝、元宝和重宝)。开元通宝是唐朝三百年的主要铸币,另外还铸有乾封重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咸通玄宝及史思明所铸顺天元宝、得壹元宝等。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历史沿革:
两宋:以钱为主,绢帛等实物成了普通商品。白银日渐重要,纸币也已出现和流通,但铜钱仍占有重要地位。 北宋以铜钱为主,南宋以铁钱为主。北宋以后年号钱才真正开始盛行,几乎每改年号就铸新钱,钱文有多种书体。同时,白银的流通亦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在北宋年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其后陆续出现有别的纸币:会子和关子,且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历史沿革:
元朝:长期、广泛、大量地发行和流通纸币。元朝的纸币制度即是我国自宋金以来纸币制度的沿续,也是纸币制度的发展,元朝虽以行钞为主,但也铸钱 元朝的纸币流通主要经历了中统钞、至元钞、至正钞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中币值最稳定的是中统钞,流通时间最长的是至元钞,前后超过了36年。而发行量最多、贬值最严重的是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时开始流通的至正钞。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历史沿革:
明代:白银成了是最主要的流通货币,但也用钱钞(大额交易多用银,小额交易多用钞或钱。) 明代大力推行纸币——钞,明初只用钞不用钱,后来改为钱钞兼用,但明代只发行了一种纸币——大明宝钞。白银在明代成为了法定的流通货币,大额交易多用银,小额交易多用钞或钱。明代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历史沿革:
清朝: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 清初铸钱沿袭两千多年前的传统,采用模具制钱,后期则仿效国外,用机器制钱。清末,太平天国攻进南京后,亦铸铜钱,其钱币受宗教影响较大,称为「圣宝」。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发展趋势:
1.铜币时期:自春秋时期正式确立,到隋唐五代时期结束,前后共历经了一千七百多年,可说是中国古代货币体系中最为漫长的一个时期。
2.纸币时代:北宋政府制定了相应的钞法,使纸币遂逐渐取代了铜币地位,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货币形式。而铜币则相应的退到了辅币的地位上。之后历朝历代先后发行了钱引,关子,会子,交钞,宝券等各种形式的纸币,纸币正式兴起。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发展趋势:
3.白银时代:白银在明代中叶获得了正式货币的地位。并逐渐发展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开始了中国货币史上的白银货币时期。 两宋时期政府便正式规定白银为租税和官俸的法定货币,并在政府收支中占重要地位,如:“北宋真宗天禧末年(1021年),政府岁收中白银为八十八万余两,岁支中白银为五十八万余两。” “南宋孝宗淳熙(1174—1189年)中,左藏库对政府禁军百官俸给岁支中白银为二百九十三万余两。”
白银的主导货币化已是大势所趋。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已经可以把宋元时期的白银的广泛使用看作白银成为流通界主导货币的“前夜”。
白银货币时期经历了从明朝中叶到清朝末年400多年,在此期间,铜币和纸币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辅币的作用,成了白银货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即时训练:(25分)纪录片《货币》解说词:“货币既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根本的要素,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她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疑惑。”观察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商代贝币 图二 统一货币 图三 北宋交子(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二实行的目的。(6分)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二实行的目的。(6分) (1)趋势:从贝币到金属货币,从金属货币到纸币;从多样性到统一性;从笨重到轻便;从自然属性到国家统一发行。(4分)
目的: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交流。(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材料二 16—18世纪中外金与银的比价表
——钱江《十六至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2)据材料二说明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银价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8分)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2)据材料二说明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银价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8分) (2)变化:反映了16世纪晚期,相对于黄金,中国银价偏高,但到17世纪中期,银价下降到与西欧持平。(2分)
原因:①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利用中国银价高、金价低的市场行情,将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量输往中国,套取黄金,导致银价下降。
②在对外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③明朝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吸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6分)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政府面临国际收支赤字、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与欧洲、日本大打“货币金融战争”。美国批评欧洲和日本不承担国际收支调节的义务,要求欧洲和日本采取措施改善美国的贸易失衡;欧洲则抱怨美国不负责任,挑起越南战争,巨大的军费开支触发财政赤字和相应的国际收支赤字,肆意扩张货币让欧洲饱受通货膨胀之苦。最激烈的是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他破口大骂美国以邻为壑,宣告美国国际收支赤字是“不流眼泪的赤字”。美国政府反唇相讥,当时的美国财政部长康纳利甚至有点儿幸灾乐祸,说“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你们的麻烦”!
——摘编自宋晓燕《跌宕起伏二十年——布雷顿森林体系》(3)据材料三说明货币金融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材料中的言论“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你们的麻烦”的依据是什么?(7分)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3)据材料三说明货币金融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材料中的言论“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你们的麻烦”的依据是什么?(7分)(3)影响:引起军事冲突;产生经济纠纷;冲击美元地位;加剧国际形势紧张;影响欧洲经济发展。(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依据: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1分,答出“美元与黄金挂钩” 或“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支付手段”等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得分)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4)综合上述材料,就当今世界的货币体系谈谈你的看法。(4分)(4)看法: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完善国际金融监管机制;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相对稳定;充分发挥国际金融组织的作用。(4分,答出其中两点,或其它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晚清到民国的货币政策晚清:(1840-1912)
币制混乱,缺乏统一
机制银币(洋钱):18世纪,机制银币由外商输入中国。它形制统一,重量和成色能够标准化,且外观精美,逐渐在华东和华南地区计枚流通(以元、圆为单位)。
民间纸币(私票):乾隆年间已在个别地区流通。它有便于取携,增加货币供应的好处。对发行的商家也有利,他们保留部分准备金便够应付兑现,其余资金可挪做他用,因而积极推广。
外钞:19世纪7、80年代,外资银行在华发行的钞票出现在长江流域和沿海商埠,其中汇丰银行的最多晚清到民国的货币政策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3月)
整顿金融:拟订了《商业银行则例》、《海外汇业银行条例》、《殖民银行则例》等一系列条例;还将上海大清银行改称中国银行,作为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行.
统一币制:将江南造币厂收归国有,建立中华造币总厂;下令铸造开国纪念币。临时政府还多次就确定币制本位、货币式样、重量、成色等进行商议,筹备铸造统一新币。 南京临时政府由于存在时间短,而且政治斗争激烈,故它的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暂时难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这些政策看,也还缺乏全面的规划和精细的安排,更多的是一些临时性的措施。尽管如此,这些政策和措施,体现了南京临时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目标。晚清到民国的货币政策北京政府时期:(1912-1928)
背景:
民国初年,货币的发行与流通非常混乱,各种银两、银元、铜元、纸币、外国银行发行的货币等同时流通,各种货币比值不等,名目繁多,阻碍着商品流通的顺利进行。
措施:
(1)货币铸发权归国有:并成立币制局,负责新银币的铸发。
(2)整顿银币:以银币为国币,规定了国币的单位、种类、重量、成色、铸发权及流通办法;规定国币的基本单位为圆。(袁大头) 这次所铸一元新银币,因上镌袁世凯头像,一般称袁头币。袁头币发行后,由于其式样新颖,形式划一,重量成色符合既定标准,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币。袁头币成为主币,为后来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打下了基础。晚清到民国的货币政策北京政府时期:(1912-1928)
措施:
(3)禁止新设的金融机构发行纸币,停止原有的金融机构增发纸币,并限期收回其纸币发行权;
总的说来,北京政府对货币的整顿虽取得一些成绩,但效果并不理想,远未达到解决币制混乱、统一货币的目的。晚清到民国的货币政策广州、武汉革命政府时期:
1.成立中央银行
2.重开造币厂,铸造合法国币。
(造币厂铸造了正面印有大元帅孙中山的头像,背面印有党旗党徽的新银元,并将其定为标准币)
3.健全中央银行管理:除其原有职权外,还可整理币制,兑换流通货币;严厉打击私铸货币等等。晚清到民国的货币政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
1.国民经济建设方针:
统一财政、整顿税收、巩固金融、发展交通、开发煤铁,这即是国民政府财政经济建设的总方针。
2.废两改元: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实行 废两改元 的措施,确立了银本位制,废除了银两,改行银元,使银元成为统一流通的本位币。
晚清到民国的货币政策3.法币政策:(民国二十四年)
(1)发行新货币——法币。币制改革令规定,自本年十一月四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民国二十五年又加上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定为法币,法币之名意即由国家法律赋予该纸币具有无限的能力。改革令规定,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违者全数没收,以防白银之偷漏。
(2)停止增发旧币: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之外,曾经财政部核准发行之银行钞票现在流通者,准其照常行使,其发行数额以截至十一月三日止流通之总额为限,不得增发,并由财政部酌定限期,逐渐以中央钞票换回。晚清到民国的货币政策3.法币政策:
(3)法币准备金:规定以现银六成和有价证券四成的比例充之。设立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办理法币准备金之保管及其发行收换事宜。
(4)实行白银国有:规定: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银类者,应从十一月四日起,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其他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银本位币换照面额兑换法币,其余银类依含纯银数量兑换。如有故存隐藏意存偷漏者,应照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处治。晚清到民国的货币政策3.法币政策:
(5)确定法币的外汇本位制。法币自身无含金量,其价值由外汇汇率表示,币改令规定,为使法币对外汇价按照目前价格稳定起见,应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影响:
积极:金融稳定。对外汇价稳定。物价回升,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消极:法币政策实施后,对于国家资本垄断金融提供了便利,国民政府很快完成了对全国金融的垄断。晚清到民国的货币政策 法币只是一种具有价值符号的纸币,本身无价值,故它的发行必须合乎商品流通的需要。
国民政府开始发行法币时,还较谨慎,强调要有足够的准备金,但后来国民政府在财政困难时,用发行钞票来弥补财政赤字,发行了过量的货币,引起法币贬值,出现通货膨胀。
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中国出现的几次恶性通货膨胀,都与国民政府滥发纸币有直接联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币政策的实施,也为后来国民政府用增发钞票来消除财政赤字提供了条件。晚清到民国的货币政策 材料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公告,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法币制度。公告指出:“自近年世界经济恐慌,各重要国家相率改定货币政策,不许流通硬币。我国以银为币。白银价格剧烈变动以来,遂致大受影响。国内通货紧缩之现象,至为显着。因之工商凋敝,百业不振,而又资金源源外流,国际收支大蒙不利,国民经济日就萎败,种种不良状况,纷然并起。”……公告中规定了六条办法,其主要内容为: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稳定法币对外价值,保持汇率稳定。
法币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继“废两改元”之后实施的又一项重要货币政策,同时也是我国货币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它对于我国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黄余送 裴平《民国政府的货币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政策的积极影响。(9分)晚清到民国的货币政策 材料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公告,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法币制度。公告指出:“自近年世界经济恐慌,各重要国家相率改定货币政策,不许流通硬币。我国以银为币。白银价格剧烈变动以来,遂致大受影响。国内通货紧缩之现象,至为显着。因之工商凋敝,百业不振,而又资金源源外流,国际收支大蒙不利,国民经济日就萎败,种种不良状况,纷然并起。”……公告中规定了六条办法,其主要内容为: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稳定法币对外价值,保持汇率稳定。
法币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继“废两改元”之后实施的又一项重要货币政策,同时也是我国货币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它对于我国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黄余送 裴平《民国政府的货币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政策的积极影响。(9分)晚清到民国的货币政策(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的背景。(6分)
(1)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西方各国的货币政策引发中国金融动荡、经济发展困难;中国货币发行不统一,币制混乱。(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政策的积极影响。(9分)
(2)结束了中国货币混乱的状态,实现了币制的统一,促进了国内农、工、商业的发展;摆脱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稳定了金融市场;成功集中了国内资金,为抗战作了较充分的物质准备。(9分)晚清到民国的货币政策40.(25分)货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媒介。货币的兴衰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五铢钱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始铸,至隋朝五铢止,一直沿用了七百多年。钱文严谨规矩,“五铢”二字修长秀丽,铸工精细,面背比较平整,内外郭宽窄均匀,规矩整齐。钱直径在1.15~1.2厘米之间,重约0.62~0.65克。晚清到民国的货币政策晚清到民国的货币政策晚清到民国的货币政策(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铸币权的变化,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影响?(8分)
(1)变化:由允许私人及地方铸钱转为由中央政府专铸。(2分)
意义:
加强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财政危机;
打击富商大贾及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中集权,削弱割据势力;
钱币体制逐步规范化,促使币制的长期稳定。(6分) 材料二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集中钞票发行权。(二)规定法币是“无限法偿”货币,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再行使现金,凡银钱行号、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生银等类者,应即兑换法币使用”。(三)废除银本位制,全部白银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金。(四)规定法币不能兑现(银)。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对于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采取了支持的态度。英美派出了自己的经济专家参预了法币改革的设计工作……英美支持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使日本受了极大的刺激,日本侵略分子叫嚷:英美对中国法币改革的支持,已经以“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力量。
——摘引自姚会元《“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改革的意义。(8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改革的意义。(8分)
(2)意义:
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统一了全国的货币终止了中国货币的紊乱状态;
方便了商品交换,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从而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防止白银外流,摆脱了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稳定了中国金融市场,使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向良性方向发展;
打击了日本的经济侵略计划,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8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货币会在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消极影响及带给我们的启示。(9分) 材料三 增加货币供应量是解决危机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做法,但是过度的货币投放又为另一种危机埋下了隐患,这是另一种由货币引发的灾难,它将吞噬人们的财富,这种灾难已困惑了人类近2000年,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没有经历过这种灾难,它就是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吴敬琏:政府往往倾向于短期行为,就是滥发货币,而滥发货币一定会造成物价腾贵。因为滥发货币的结果就是使币值降低,币值降低反过来说就是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材料三 1948年8月19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决定以金圆券代替法币,并实行限价政策,但毫无成效。仅仅9个月,金圆券如同法币一样,成为废纸,1949年2月迁至广州的国民政府又以银元券代替金圆券,但同样以失败而告终。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所经营、所控制的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的主要部分,成为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遏制、破坏作用,并最终促使国民政府的覆灭。
非洲目前正在经历一场由滥发货币导致的货币灾难。世界上最大面额的钞票是1000亿津元,1000亿津元只相当于10美元。10年前,1000亿津元可以买10栋豪宅,现在只能买3个鸡蛋。(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货币会在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消极影响及带给我们的启示。(9分) (3)危害:政府过度使用纸币,将会造成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率快速上升,经济增长快速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矛盾激化;政局不稳,引发社会问题乃至地区动荡。(6分)
启示:货币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国家政策科学理智;各部门协调监管、密切配合;加强国际合作。(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3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货币会在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消极影响及带给我们的启示。(9分)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例2 [2012?海南卷] 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变式题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其实行,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
A.这种责任制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途径
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农业的需要
C.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D.只要把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动1.由新中国成立初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1956年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初存在着国营经济、个体小农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1956年,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在这一过程中照搬苏联模式,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动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
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改变,与市场联系加强。主要表现为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从而增强了企业活力。同时积极进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腾飞、农业发展,令世人瞩目。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动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提上日程。其主要表现为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全面开放,中国市场更加透明、规范。其主要特点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动例1 对下面数据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这体现了我国建国初期经济迅速增长
B.这说明了中国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这是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工业的结果
D.这表明了工业“大跃进”的出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动变式题 1984年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过去国家对企业管得太多太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基于这一认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我们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
A.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
B.企业有权选择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
C.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D.政企集中统一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统一性
现代世界三大经济发展模式对比现代世界三大经济发展模式对比 例4 [2012?天津卷] 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现代世界三大经济发展模式对比变式题 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 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现代世界三大经济发展模式对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共同之处例5 [2012?全国卷] 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共同之处变式题 英国剑桥大学彼得?诺兰教授说:“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这两条道路在经济上分别指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自由主义经济
B.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
C.国家资本主义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共同之处【误区警示】
1.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
3.“文革”结束,并不等于“左”倾错误也结束了,“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革”中的“左”倾错误。【误区警示】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用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发展高科技的侧重点及其原因例3 [2012?大连模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制定的决策是( )
A.“科教兴国” B.“985工程”
C.“星火计划” D.“两弹一星”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发展高科技的侧重点及其原因变式题 1951年下半年,约里奥?居里让人传话,“请转告毛泽东同志,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 约里奥?居里之意是建议中国( )
A.对美国和苏联要先发制人
B.赶在美苏之前造出核武器
C.拥有核武器才能提高国防能力
D.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发展高科技的侧重点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