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望岳》
《登飞来峰》
望 见 诗心
温馨提示:
字音、停顿、重音、语气
岱(dài)
夫(fú)
了(liǎo)
曾(通“层”)
眦(zì)
读准字音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朗读指导:
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唐
读出画面:
“望岳”即“遥望泰山”
诗人“望”见了什么?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岱宗:泰山名。夫:语气词。
泰山的威仪怎么样呢?那一脉苍茫的青色横亘在齐鲁大地,无尽无了。
这几”望”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
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他认为这两句诗,无人能继承。
望见了这么多美好的景,诗人想做什么呢?
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登飞来峰》
本诗中有一字,似乎可以换成“望”字,你觉得是哪个字?
见
你是否可以根据诗联品析的方法说出诗句的意思?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郁闷。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西汉的文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你从这两首诗中,望见了诗人怎样的
“诗心”?
“知人论世”见“诗心”
语出《孟子 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联系作者生平及其时代,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认识作品的价值及意义。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25岁,杜甫从江南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了。不过诗人年轻气盛,对此并不在乎,于是外出漫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壮游》)。《望岳》就作于这一时期。作者在看到泰山的威武雄壮,顿时觉得‘落第’的苦闷得到缓解。更是借此泰山之巍峨,明自己的凌云壮志。
《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任满知县,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杜甫
王安石
诗心
杜甫
王安石
相同:
不同:
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表达了作者高瞻远曙,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一种心情成就一首诗,古人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