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我们家的男子汉 说课稿
【说教材】
这篇课文选自作家王安忆写的散文,选入课文时有改动,讲述了一个男孩从出生到四岁这段时间里的种种趣事,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努力学会独立、敢于挑战自己的小男子汉的形象。
导入: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深藏在人们的心中,它是璀璨夺目的,它是生生不息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品味《我们家的男子汉》中男子汉的成长历程。
【说目标】
1.自学生字,认识“徽、谜”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吭”。
2.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结合文中的小标题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说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结合文中的小标题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难点是尝试给每个部分换个小标题。
【说教法学法】
1.这篇课文内容围绕小男孩的一系列趣事展开,语言通俗易懂,课前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在自读的基础上,重点讨论文中的三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最后,组织学生给这三个部分更换小标题。
2.围绕小标题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利用表格理清课文的主要事件。
小标题 细节或事例
他对食物的兴趣 ①他吃饭很爽气。②相信“不吃青菜会死”,努力吃青菜。③对所有的滋味都有兴趣。④为了去少林寺,愿意在吃上做出牺牲。
他对独立的要求 ①不愿让人牵他的手。②他要自己买东西。③拿汽水瓶去换橘子水。
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①他坦然接受现实,去托儿所。②他沉着面对环境变化,回安徽。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内容,这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不能要求太高,可在学生阅读每一部分时,教师提出阅读时间要求,促使学生加快阅读速度。对于每部分内容的把握,可根据小标题的内容拓展开,一一落实。
【说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几个细节或事例,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经过讲清楚的方法,看看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事件和组织语言的,即在对相对独立的三个小标题引领上,帮助学生对全文进行梳理。还有就是表达,教学时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乐于表达。
【说教学流程】
1.激情导入揭课题。
出示“男子汉”的图片,你怎样理解“男子汉”一词?你心目中的男子汉都有哪些性格特点?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走进小男孩的内心世界,看看他是怎样的一个“男子汉”?齐读课题《我们家的男子汉》。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情感兴奋。]
2.“自学生字,感知特点”在上这节课之前就已经让学生做好预习。
3.指明学生,把握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4.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全班分小组汇报交流。
根据表格,品读课文,体会“男子汉”。
(1)课文中的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他对食物的兴趣 他对独立的要求 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作用:这三个小标题,揭示了段落的主要内容,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他对食物的兴趣
①他吃饭很爽气。(保姆评价)
②相信“不吃青菜会死”,努力吃青菜。 (“我”善意的谎言)
③对所有的滋味都有兴趣。 (为一客小笼包,耐心等三刻钟)
④为了去少林寺,愿意在吃上做出牺牲。(小心地问,忍痛割爱)
他对独立的要求
①不愿让人牵他的手。(想要独立)
②他要自己买东西。
独自去买山楂片。(自己买,胆怯,紧张,忘了买什么,沮丧)
独自去买橘子水。(高涨、狂热)
③拿汽水瓶去换橘子水。 (自己亲力亲为,不要别人帮助)
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①他坦然接受现实,去托儿所。(不喜欢去托儿所,不作无效挣扎)
②他沉着面对环境变化,回安徽。 (极不愿意去,很着急,勇敢地抓住窗框,抓住一双最得力的手,蹿进车厢)
(2)请你概括文中这个孩子的特点?
爽快 独立 坚强 勇敢
淘气 镇静 坦然
(3)你认为这个孩子算不算“男子汉”?为什么?
算男子汉。因为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男子汉的意志、品格。
老师点拨: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小标题,说说为什么称这个孩子为“男子汉”,作者对他有着怎样的情感。还可以给每个部分换个小标题。
给每部分换小标题的方法:(复习前一篇课文列小标题的方法)
形式上:根据课文内容列标题,可以是一个短句子。可以用课文原句作小标题。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内容上:可以用文中的关键词拟定小标题。可以用主要人物的事件拟小标题。也可以用人物的语言作小标题。
说说课文讲了小男孩的哪几件事?教师引导梳理、概括信息点,并重新拟定小标题。板书展示:
抓重点词换小标题:
①对所有的滋味都有兴趣 ②敢于尝试,追求独立 ③面对挑战,沉着冷静
引用文中人物语言,换小标题:
①他吃饭很爽气 ②不要,不要,我自己说 ③让他从窗口爬进来吧
以上是《我们家的男子汉》的课堂设计,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穿针引线,师生是朋友,是伙伴。学生和教师一起学习,互动课堂,这是激情燃烧的课堂。理论要在实践中运作完善,实践需要理论的积淀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好地实践多元智能理论,创设新颖实用的课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