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遗传现象(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的遗传现象(说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3-06-01 07:30:10

文档简介

《生物的遗传现象》说课稿
扬州市广陵小学 汤志美 1377350668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遗传和变异”单元里的第一课《生物的遗传现象》。《遗传和变异》单元是根据课程内容标准中“生命世界”里的“生命的共同特征”的相应条文编写而成。生物世界里生命通过繁殖一代代生存下来,生物在繁殖过程中由于自身或环境等的影响,而产生遗传或变异的现象。这就激发我们学生去学习和探究其中的秘密。如何让学生轻松地了解遗传现象的普遍性呢?这就需要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说教材
本册内容共有6个单元,第一单元是《我们长大了》,第二单元是《遗传和变异》,第三单元是《进化》,第四单元是《共同的家园》,第五单元是《神奇的力量》,第六单元是《拓展与运用》。本册内容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第二单元《遗传和变异》是在学生了解了自然界动植物生命基本形态之后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了解生物的遗传、变异情况,了解生物学家对遗传和变异的秘密所进行的不懈探索。
我所说的《生物的遗传现象》的教学内容是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自己与父母的相似特征,了解遗传现象,进而发现动植物也有遗传现象。最终让学生了解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的后代与亲代之间总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人们把这些亲代与后代之间相似的现象,叫做遗传。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孩子的长相总是惟妙惟肖地像他们的爸爸妈妈,他们的性格、脾气,甚至动作、习惯等等也都会很像父母,这就是遗传现象。
经过三年半科学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对大自然,特别是身边的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对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乏感性认识,但却又会产生一些困惑。因此,让他们了解一些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和100多年来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对遗传学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十分复杂,因此我们的教学又不能讲得太深奥,千万不要把一些高深的名词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不知所云。本课教学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遗传现象,并能对动物和植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由此,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如头发、双眼皮、肤色等。
2、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可以遗传的。
3、了解遗传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三个孩子及其父母具有的相似点。
2、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的解释。
3、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4、会查阅和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2、感受遗传的神奇和美妙。
本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或实物的特征, 知道人和动物的很多特征是会遗传的,对遗传的现象能作合理的推测和解释。同时会查阅和搜集有关动植物的遗传资料,知道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能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愿意为遗传和变异这个科学事业做更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遗传现象。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十分复杂,我们的教学又不能讲得太深奥,千万不要把一些高深的名词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不知所云。本单元教学中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就行了。
教学难点:
对遗传的现象作合理的推测和解释。
遗传和变异现象虽然很普遍,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这种现象却有一定难度。我们既要让学生了解这种现象,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去推测这些自然现象,并通过课前调查对遗传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根据单元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除了通常的讲授方法外,还采用了以下教学法:
现状调查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有关的遗传现象进行调查,从而明确现状、找出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法。通过各种调查活动,使学生从多渠道采集和占有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了解现状、分析和把握现状的能力。
探究发现法:从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人的遗传现象入手,发现事物发展的内部联系,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从而使学生了解遗传在不同生物中体现出的现状。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不仅能将静态化为动态,而且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操作。教学观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善于观察、相互比较、善于思考才能真正学好科学。
根据教学内容,将上述方法综合地、交替地使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说学法
针对以上的教学方法,适当采取了以下学法:
小组讨论法:
根据小学科学探究序列安排,此时六年级学生应该以自主性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因此采取小组讨论法作为主要学法是完全适合的。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遗传的问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想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的深入认识和了解。
观察法:
为了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结合相关活动,例如:在寻找生物间的相似处这一活动中,教师要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有了理论的支撑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本课的目标达成就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下面就谈谈本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现象:1.从常见的子女与父母长相相似现象入手,了解什么是遗传现象;2.了解动物的遗传现象;3.了解植物也存在遗传现象。
人们早就发现了生物的性状可以从上一代传至下一代的现象,从而通过不懈的努力来研究遗传规律。同样,学生在生活中也一定早就有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儿女的肤色、相貌、高矮等总是与父母相象呢?”他们也非常乐意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真切地反映了生物界物种代代相传的普遍规律。我认为在本课的教学中也一样,我们播下了什么才能收获什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激发、引导、利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观察、比较、讨论中自己发现一些普遍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活动一:
为了让学生认识人的遗传现象,我准备了一个分组游戏:让同学从家里带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混合在一起后与其他小组交换,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家人。最后,由照片主人验证是否正确。大家在仔细观察对照照片后,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即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他们一家到底哪里最相像?……
【这里安排学生用自己的照片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平时积累了相当多的认识,有利于大家互相交流,但是教师要适当控制时间,使讨论的时间充裕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汇报交流观察中板书:人物---肤色、五官、四肢……
接着出示遗传定义: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再让学生各自和父母的照片对照观察,并思考、交流自己遗传了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的哪些体征?同时完成教材14页活动,用连线的方法帮下面的孩子找到自己的父母。
【在这一教学环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需要在课前做好妥善处理,那就是班级中有没有个别学生是领养的,这就需要教师心中要清楚,切不可暴露人家的隐私,进而影响到孩子。】
活动二:
本课第二个重要的教学活动是通过网络课件,学习探究动物界的遗传现象。我准备了动物家庭的挂图、多媒体课件。
我先让每组学生分别观察小鸡、小猫、企鹅等家庭的照片,找找它们的相似点,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整理好。同时师生共同交流小结:动物界也有遗传现象。并能总结出动物亲代的相似点包括外形、毛色、花纹、神态、食物及生活习性等并板书。
【在这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烦琐、抽象的讲述变得简洁、直观。学生具有强烈的追求新、奇、趣、美的心理特点,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动机。】
这时再让学生想象、介绍长颈鹿的特殊性:它们很早以前的脖子没有这样长,由于环境的影响,它们吃掉了低处的叶子,只能伸长脖子吃高处的叶子,结果脖子越来越长,并且遗传给了下一代,现在就叫它们长颈鹿了。
【“用进废退”学说认为,不仅生物先天的形态可以遗传,随着环境产生的一些变化也可以遗传。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思考、进行学习,这种方法,使学生的思路清晰,理解深刻,课堂气氛活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三:
在了解了动物的遗传现象之后,根据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的意思提出探究问题:植物难道也有遗传吗?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查阅资料,或者看书,或上网,在课堂上充分讨论、交流,来探究学习植物的遗传现象。
我为每个组提供了一颗红辣椒的种子,也提出了疑问:如果将这颗种子种到地里,结出的辣椒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会从哪些方面研究?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让学生把想到的所有方面都一一记录下来。
再出示遗传学家孟德尔研究豌豆植株的发现,主要是从植株的花、茎叶、种子等形状特征研究(板书),同时向学生介绍孟德尔先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及他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这里一定要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学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它的结果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从而有效地培养能力,加深印象。】
活动四:
最后进行综合练习: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片中的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然后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妈妈可能是什么样子的,说一说,画一画。
【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也是对遗传原则的具体运用。】
拓展延趣:
1996年7月5日,英国科学家伊恩·维尔穆特博士用一个成年羊的体细胞成功的克隆出了一只小羊多莉。克隆羊多莉的父母是谁?它遗传了亲代的哪些特征?克隆是完美的复制吗?
【课后孩子们可以通过网络去查询并了解更多的遗传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会了解在生物繁衍过程中因为一些因素的存在而产生一定的变化,即所谓的变异。进而为下一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课堂总结:
生物的遗传性使生物的物种保持相对稳定性,否则鸡不成鸡,牛不成牛,人也不成其人,整个世界会成一团糟。也就没有今天种类繁多的物种。
因为有遗传,通过不同品种的杂交、嫁接,才能得到更优良的品种,现在人类为了不断丰富自身的需要,培育出数不清的动植物新品种,而且还会有更多的新品种出现。
四、板书设计:
人物 动物 植物
肤色 头发 五官 四肢 外形 神态 习性 茎 叶子 花 种子

毛色 花纹 食物 栖息
遗传定义: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五、教学反思:

课件19张PPT。生物的遗传现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扬州市广陵小学 汤志美一、说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条文:生





征生



殖遗



异生物的遗传现象 生物的变异现象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生

世界领域一、说教材教材体系与教学内容:一、说教材预期学习结果: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
知道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能对照片中一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
并能说出哪些地方相似。
能对动物、植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遗传现象。
难点:对遗传的现象作合理的推测和解释。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和学法教法:学法:现状调查法
探究发现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观察法三、说教学过程观察并比较孩子与父母的相似点活动一:观察几种动物的家庭照片,找出其亲代与后代
间的相似点活动一:组织学生讨论一粒种子的后代是什么样的活动一:依据遗传规律推测小狗父母的样子活动一:拓展延趣三、说教学过程活动一:分组游戏:猜猜哪些人是一家人?你怎么看出他们是一家人的?三、说教学过程遗传的定义: 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板 书三、说教学过程活动二:找找相似点:三、说教学过程动物界也有遗传现象板 书三、说教学过程知道我的脖子为什么
会这样长吗? 不仅生物先天的形态可以
遗传,随着环境产生的一些变
化也可以遗传。
三、说教学过程活动三:大胆推测: 将一颗红辣椒的种子种在地里,它的下一代是什么样子?三、说教学过程 豌豆植株的不同形状特征 这是遗传学家孟德尔的
发现,你想的和他的一样吗?三、说教学过程----植物难道也有遗传吗? 植 物茎叶种子……花“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板 书三、说教学过程活动四:逆向推理: 说一说、画一画它们的爸爸妈妈可能是什么样子的。三、说教学过程拓展延趣: 1996年7月5日,英国科学家伊恩·维尔穆特博士用一个成年羊的体细胞成功的克隆出了一只小羊多莉。克隆羊多莉的父母是谁?它遗传了亲代的哪些特征?克隆是完美的复制吗?课堂总结:生物的遗传性使生物的物种保持相对稳定性。因为有遗传,通过不同品种的杂交、嫁接,得到了更优良的品种。现在人类为了丰富自身的需要,培育出数不清的动植物新品种,而且还会有更多的新品种出现。 谢谢指正!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