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与地震(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火山与地震(说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3-06-01 07:42:19

文档简介

《火山和地震》说课稿
扬州广陵小学 潘菲菲 18001458719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简析
《火山和地震》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火山和地震》属于“地球的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三:“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其他地球运动所引起的变化,如:“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被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关心天气》单元,“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被安排在五年级上册 《白天和黑夜》单元,它们都为六年级研究《我们的地球》和《探索宇宙》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顺应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规律,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分为《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了解了地球内部构造的基础上,学习《火山和地震》一课,主要研究地球内部的运动与因此形成的地表变化。
《火山和地震》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了解火山、研究地震两个部分,其中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部内力作用的结果。
2)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1)会做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
2)会做模拟地震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产生民族自豪感。
3)感受灾难的危害,进一步培养崇尚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教学难点: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3、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火山和地震相关视频资料;
毛巾、竹条;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器材:土豆泥、番茄酱、漏斗、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金属钥匙、烧杯;
模拟地震实验器材:纸箱子、积木等。
学生准备:收集火山和地震相关资料、模拟实验所需用具。
二、说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能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知道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能用橡皮泥等制作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对地球内部运动及地表变化不甚了解。
学生有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针对问题,从更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基于以上分析,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课件展示法:通过视频课件展示,让学生形象地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样子及成因;通过影像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危害,介绍许多科学家为研究火山和地震做出的贡献。
演示法:通过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形象的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讲解法:学生收集了各类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在学生对资料进行讨论时,对存在异议及不理解的内容适当地进行讲解;
指导法:在做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模拟实验时,教师进行详细的指导,以辅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本节课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资料,提出问题,通过全班同学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共同解决问题,形成共识。合作完成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团体的力量,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说教学程序
我设计了五个步骤:
视频导入:
1、播放 “汶川地震”视频资料;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就来了解地球的一大自然现象——地震的一些知识,解答这个问题。(板书)
[设计意图]:将研究地震部分放在前面,因为近几年来地震多发,学生对地震相对熟悉,通过播放学生比较熟悉的汶川地震视频资料,勾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让学生直观了解地震的危害;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前知识,也为下面研究地震部分打下基础。
(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1、研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播放地震成因视频;
教师进一步讲解,(毛巾、竹条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地震的力量和地震的形成)地震的主要类型:火山、塌陷、构造地震。
2、进行模拟地震实验。
小组活动:纸箱模拟地震实验。
请学生猜一猜,判断出地震的中心与强弱
汇报实验结果,说明判断理由。
3、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研究地震部分主要以讲授为主,其实研究性学习并不排斥讲授,它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比如地震的类型及成因,这是教学的重点。接着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造成的地表变化。此部分实验很简单,采用让学生自主动手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三)了解预防地震的措施
1、介绍预测地震的仪器。
提问:你知道哪些预测地震的仪器?
学生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需求,补充介绍古今地震监测仪。
讲述张衡及他的贡献。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
2、了解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
提问:地震来临时我们该怎么办?
师生交流
在教室内进行实际逃生演练(提问:你觉得自己做的怎么样?你周围的同学做的怎么样? 师生共同评价。)
播放地震安全教育视频。
再次师生交流:看完录像, 想想你有没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古今预测地震的仪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并产生民族自豪感。学生在对地震的成因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知道如何在地震来临时保护自己,通过演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1、过渡。
提问:在五种类型的地震中,有一种地震类型是与另一个可怕的自然现象相关联的,你知道是哪一类啊?
由此让学生联想到火山
提问:同学们了解火山吗?
2、交流火山形成及喷发的原因。
●学生将收集的火山相关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整理。
●提问:说说对于火山,你有哪些想告诉大家的?
师生交流。
3、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播放介绍火山喷发视频,启发学生说明实验中每样物品代表什么。
教师演示,讲解实验的注意点:
实验步骤:
1.在番茄酱中加少量水,放在烧杯中,中间插入倒放的漏斗。
2.将土豆煮熟后捣烂,不加水,制成成土豆泥,在番茄酱表层覆盖薄薄的一层,用更薄的土豆泥封住漏斗口。
3.将烧杯放在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事项:
1.用熟的土豆泥。
2.番茄酱中要加入少量水,并预先在烧杯底部放一层。
学生分组实验,及时填写记录表
火山喷发模拟实验观察记录表:
观察
观察结果
土豆泥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有的地方溢出番茄酱有的地方没有?
通过实验请你推测火山喷发的原因:
你还发现了什么?
4、小结。
师生交流观察结果。
哪些现象表明火山喷发的原因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冒出大量水汽和烟尘)
从火山爆发的现象中人们能获得哪些信息。(地球内部压力大、温度高)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内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体现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火山的形成及喷发的原因有了初步的了解。观看真实的火山喷发视频后,再通过动手实验探究,进一步加深对火山形成原因的认识。模拟火山实验比较难,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抓住了教学的重点,也突出了教学的难点。
(五)拓展
出示 “中国火山分布图”或者“中国地震带分布图”,请学生说一说我国哪些地区属于地震或者或火山多发地区?同时让学生猜一猜这些地方为什么会是多发地区?
[设计意图]: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学生在学习了科学知识以后,要能培养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各种方法继续研究火山和地震,让学生把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
四、板书设计
火山与地震
地震 形成的原因 预防的措施
火山 形成及喷发的原因
五、教后反思
《火山和地震》这部分内容学生了解的很少。但汶川大地震会立刻让学生想到火山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的危害,让其陷入那种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只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就能让学生主动的去学。
在模拟地震发生时,学生会发现高层的建筑会最先倒塌,平房或低矮的建筑会最后倒塌。当让学生谈谈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学生马上就说往空旷的地方去,有的说地震时先躲在课桌下,然后再跑。我就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学生进行了交流。让大家结合之前的实验现象,想想哪种保护方式最好。
在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中,我们用土豆泥番茄酱来模拟。在模拟实验中,学生耐心细致地观察,并做好记录表。学生从模拟实验开始一直到课堂结束还在观察。这种持续观察不仅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坚持不懈的观察的毅力,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这节课通过模拟实验,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但也有一些遗憾。在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中,有的小组用易拉罐这种铝制的盒子进行实验,加热时间长了后,会变软。这样也很不安全,易拉罐是无法代替铁盒子来进行本次实验的。今后要严格规范实验器材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