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的转换(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能量的转换(说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3-06-01 07:58:54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能量的转换》
视频说课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 仲杨洋说教材—教材体系能量声
能太阳能光
能风
能热
能化学能电
能能量转换……形 式能量的来源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水
能……单元概念图说教材《能量的转换》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课。通过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的学习,学生对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第三课《能源》第四课《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建构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也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基础。四课之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本课将指导学生认识能量最基本的特点----能量的转换。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能量的转换。
  第二部分:认识能量转换的过程。
  第三部分:做两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科学探究: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2)、指导学生探索,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
3.发展目标:
  (1)、乐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教学重点:能够理解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教学难点:知道能量能够转换其它形式的能量,并以不同表现形式。教学重难点烧杯、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 火柴、缝衣针、花生、凉水、大扣子、长1米左右的线绳、易拉罐、橡皮筋、小重物。教学准备亲手实验,激发探究兴趣,感知能量转换的过程 教学过程吹风车,动能转换为风能。拔河,化学能转换为动能。电能转换为光能与热能。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 认识能量转换的概念。 六年级学生对能量转换基本没有科学的清晰的认识,教学时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弄清能量的转换是怎么回事,再通过搓手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能量可以转换并经常转换,能量的转换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本课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设计意图亲手实验,感知能量转换的过程实验器材:火柴(打火机)、花生米、铁丝(缝衣针)、垫板、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100ml)、温度计、铁架台
教学过程实验步骤 教学过程温度计使用注意点1.使用温度计前要先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适当的温度计,测量前要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这样才能正确读出所测量的温度,并且不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温度计的液体泡不能与容器器壁、容器底部接触,液体泡要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
3.待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读数
4.读数时眼睛要平视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教学过程亲手实验,感知能量转换的过程 教学过程实验结论人滑动火柴(或使用打火机),动能转化为热能,火柴(或丁烷)燃烧,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热能、光能。点燃花生米后,花生米产生热能、光能,使水变热,花生米的热能转化为水的热能。 教学过程实验中的改进火柴和打火机的选择
一颗整花生米与半颗花生米的选择
干花生米与微波加热后的花生米的选择
教学过程这个小实验简单易操作,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真正的科学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学习者处于一个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刺激的环境中时,才能更好地建构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并迅速地发展其思维能力。 设计意图光能(太阳光) 化学能(植物生长) 机械能(机械运动) 电能(发电机工作) 热能(电水壶加热) 声能 (水开的叫声)
描述各种能量之间的转换过程 教学过程科学课强调使学生学会科学的看问题和想问题,定量分析能使他们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只有能用一定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达到对事物性质的真正了解。因此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梳理图上的一组复杂而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通过浅入深出、深入浅出地探究将一个抽象的科学知识体系——能量守恒定律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科学的概念和思维。用活教材,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相当与让学生有了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是学生终身受益,可持续发展的本钱。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做小玩具,探究飞旋扣子的秘密,体会能量转换的过程 教学过程做小玩具,探究魔罐的秘密,体会能量转换的过程 动手操作做小玩具,是本课教学内容的亮点,它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性,学生的学习热情再一次被激发到高潮。课文详细介绍了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和方法,并给出了操作情景,学生能顺利完成操作,在学生玩过之后探究讨论这个小玩具里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什么形式的能量,很容易理解动能与重力势能之间能量转换关系。紧接着引入魔罐,让学生理解了弹性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能量转换关系。这两组动手操作内容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平常的事物里蕴藏着的科学道理,而且初步感知了机械能守恒定律。设计意图板书设计   能量的转换
  转换
  一种形式的能量→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电灯
  电能→光能和热能
  划火柴(使用打火机)
  (燃烧花生米)
  化学能→光能和热能
 飞旋的扣子
  动能→重力势能
魔罐
  弹性势能→动能谢谢大家!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
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 仲杨洋
教材解析:
  《能量的转换》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课,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的学习,学生对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本课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第三课《能源》第四课《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建构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也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基础。四课之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本课将指导学生认识能量最基本的特点----能量的转换。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能量的转换。
  第二部分:认识能量转换的过程。
第三部分: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科学探究: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2)、指导学生探索,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3.发展目标.:
  (1)、乐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能够理解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教学难点:
知道能量能够转换其它形式的能量,并以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
烧杯、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 火柴、缝衣针、花生、凉水、大扣子、长1米左右的线绳、易拉罐、橡皮筋、小重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上节课里我们讲到各种各样的能量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其实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1、请大家做个游戏,和我一起搓搓手,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同学们边做游戏边思考。
  学生搓手,然后描述自己的感觉。
  师:在搓手的时候,同学们会感觉到手里慢慢有点热,其实是由我们体内的化学能转换成了热能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量的转换。(板书课题:能量的转换)
  2、认识能量的转换。出示3幅图片(放映幻灯10)
  我们已经知道能量有很多种形式,你们知道这三幅图中能量有没有发生转换?是怎样转换的?
  学生观察描述。
  师:能量是从一种形式转换成了另一种形式。吹风车,动能转换为风能。拔河,化学能转换为动能。电灯,电能转换为光能与热能。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对能量转换基本没有科学的清晰的认识,教学时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弄清能量的转换是怎么回事,再通过搓手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能量可以转换并经常转换,能量的转换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本课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
亲手实验,感知能量转换过程
1、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看看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1)同学们四人分为一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
(2)在汤勺里倒入适当凉水并测好水温。然后固定花生米,点燃花生米加热水,对比加热前后水温的变化。
(3)汇报并讨论,水温有什么变化?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4)组织学生描述能量的转换过程:划着一根火柴,人体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燃烧一粒花生米,加热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学能就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
(5)师生共同完成能量转换过程的描述。
  设计意图:这个小实验简单易操作,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真正的科学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学习者处于一个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刺激的环境中时,才能更好地建构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并迅速地发展其思维能力。
2、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
(1)翻开课本。这张图片显示的是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其他形式的实例,我们来试着描述能量的如何相互转换的。你们看,太阳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辐射到地球,植物接收了来自太阳的光能,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植物体内-----就像这样说,我们一起把这个过程描述出来。
(2)学生交流
(3)师:“太阳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辐射到地球,植物接收了来自太阳的光能,并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植物体内,人吸收植物的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发电机把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电热水壶把电能转换为热能和声能。”
  设计意图:科学课强调使学生学会科学的看问题和想问题,定量分析能使他们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只有能用一定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达到对事物性质的真正了解。因此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梳理图上的一组复杂而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通过浅入深出、深入浅出地探究将一个抽象的科学知识体系——能量守恒定律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科学的概念和思维。用活教材,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相当与让学生有了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是学生终身受益,可持续发展的本钱。
3、制作能量转换玩具:飞旋的扣子
(1)谈话:我这有一个好玩的东西(出示“飞旋的扣子”,边说边玩)。
(2)讲解飞旋的扣子的做法及玩法。
(3)学生活动。
(4)学生玩过后交流讨论:说说科学原理,其中的能量发生了怎样的转换?。
4、制作能量转换玩具:魔罐
(1)谈话:老师这还有一个好玩的东西(出示“魔罐”,边说边玩)。
(2)讲解魔罐的做法及玩法。
(3)学生活动。
(4)学生玩过后讨论:说说科学原理,其中的能量发生了怎样的转换?。
小结:小玩具里也蕴藏着大道理呀!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做小玩具,是本课教学内容的亮点,它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性,学生的学习热情再一次被激发到高潮。课文详细介绍了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和方法,并给出了操作情景,学生能顺利完成操作,在学生玩过之后探究讨论这个小玩具里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什么形式的能量,很容易理解动能与重力势能之间能量转换关系。紧接着引入魔罐,让学生理解了弹性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能量转换关系。这两组动手操作内容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平常的事物里蕴藏着的科学道理,而且初步感知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5、布置作业
回家观察各种物品使用能量的情况。
6、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第二课能量的转换
转换
一种形式的能量→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电灯
电能→光能和热能
划火柴(使用打火机)
(燃烧花生米)
化学能→光能和热能
飞旋的扣子
动能→重力势能
魔罐
弹性势能→动能
《能量的转换》说课稿
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 仲杨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课《能量的转换》。
  一、说教材
  通过本单元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的学习,学生对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第三课《能源》第四课《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建构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也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基础。四课之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本课在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将指导学生认识能量最基本的特点----能量的转换。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能量的转换。
  第二部分:认识能量转换的过程。
  第三部分:做两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放映幻灯7)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科学探究: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2)、指导学生探索,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3.发展目标.:
  (1)、乐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根据三位目标的确立以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理解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知道能量能够转换其它形式的能量,并以不同表现形式。
  二、说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准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本课的教学形式遵循一个原则:多样化。指导思想是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能量的转换。为此特做如下教学准备:烧杯、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 火柴、缝衣针、花生、凉水、大扣子、长1米左右的线绳、易拉罐、橡皮筋、小重物。
  三、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4个环节组织教学。
  1、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认识能量转换的概念。
六年级学生对能量转换基本没有科学的清晰的认识,教学时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弄清能量的转换是怎么回事,(放映幻灯10、11)通过开灯、放录音、搓手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能量可以转换并经常转换,能量的转换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本课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
  2、亲手实验,感知能量转换的过程。
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为两个层次循序渐进突破。(放映幻灯13)首先以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根据书上的提示四人一组完成小实验。先在汤勺里倒入适当凉水并测好水温。然后固定花生米,点燃花生米加热水,对比加热前后水温的变化,最后组织学生描述能量的转换过程:划着一根火柴,人体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燃烧一粒花生米,加热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学能就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这个小实验简单易操作,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真正的科学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学习者处于一个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刺激的环境中时,才能更好地建构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并迅速地发展其思维能力。
  第二层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通过模式图引导学生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科学课强调使学生学会科学的看问题和想问题,定量分析能使他们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只有能用一定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达到对事物性质的真正了解。因此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梳理图上的一组复杂而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这是书上的一幅彩图,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描述,“太阳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辐射到地球,植物接收了来自太阳的光能,并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植物体内,人吸收植物的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发电机把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电热水壶把电能转换为热能和声能。”这样就浅入深出、深入浅出将一个抽象的科学知识体系——能量守恒定律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科学的概念和思维。用活教材,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相当与让学生有了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是学生终身受益,可持续发展的本钱。
  3、做小玩具,探究飞旋扣子和魔罐的秘密,体会能量转换的过程。
动手操作做小玩具,是本课教学内容的亮点,(放映幻灯23、24)它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性,学生的学习热情再一次被激发到高潮。课文详细介绍了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和方法,并给出了操作情景,学生能顺利完成操作,在学生玩过之后探究讨论这个小玩具里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什么形式的能量,很容易理解动能与重力势能之间能量转换关系。紧接着引入魔罐,让学生理解了弹性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能量转换关系。这两组动手操作内容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平常的事物里蕴藏着的科学道理,而且初步感知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4、总结巩固,延伸运用。
  课堂结束时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的收拢式提问结合板书对课堂学习内容做一个扫描式总结,这个教学设计的目的是既加深学生对能量转换的认识,开拓视野,又引发学生新的思考,最后让学生课后继续探究问题:“在能量转换的过程中,一种能量的增加或减少,转换的另一种能量是否会发生变化?促使学生学科学,爱科学,能自主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四、说板书设计
  第二课能量的转换
转换
一种形式的能量→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电灯
电能→光能和热能
划火柴(使用打火机)
(燃烧花生米)
化学能→光能和热能
飞旋的扣子
动能→重力势能
魔罐
弹性势能→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