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在运动中(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切都在运动中(说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3-06-01 09:25:36

文档简介

《一切都在运动中》说课设计
仪征市真州小学 万晓伟
一、说教材
(一)分析教材
《一切都在运动中》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一课。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位置与运动的要求,《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们对“相对运动”及“运动的基本形式”做简单的了解。这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尤其是对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关于力的学习都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从本单元开始,在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过程中,第一次引导学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对物体的运动做简单的定量观察。
从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出发,围绕运动的速度和方式展开,共有三部分内容:识别运动、描述运动及探究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其中识别运动(即《一切都在运动中》)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整个运动单元起到了统领的作用。在本课的基础上,展开对运动的描述和不同运动方式的介绍等。
本课内容安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图片中物体的运动。第二部分: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第三部分:认识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强调参照物的重要性)。教材的编排呈现引导学生逐渐深化理解概念的特点,很有层次感。教材意图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用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物体的运动状态,能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二)教学目标
遵循课程标准规定的相关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三)教学重点:
学生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参照物这一概念。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地球仪等。
学生准备: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当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及思维方式在个体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敢于交流。采用视频导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后面的内容做好铺垫。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我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借助各种手段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和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2、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交流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运动”的话题。
视频展示《刻舟求剑》的故事(边说课边展示),让学生说说那个丢剑的人为什么就找不到自己丢在水里的剑了呢?学生回答后,我顺势引出“运动”的概念:船是运动的,相对于剑来说它的位置已经移动了,所以以船上的记号来找剑是找不到的。对“运动”的常识不了解是多么的可笑,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运动。(板书:运动)
这样设计能很快抓住学生注意力,同时初步揭示了运动的概念:运动就是物体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学生意识到不懂科学是多么可笑,从而激发学生认真学习下面内容的兴趣。
(二)理解参照物。
1、体会参照物的作用
我谈话:一个物体是否运动你是如何判断的呢?比如有一架飞机,你说它是运动的呢还是静止的呢?无论学生回答是或不是,我都会加以反驳。这时,学生会很疑惑:老师我们不能判断了。这时我利用课件把飞机放在不同的环境中:一个为天上正在飞过草原的飞机,一个为停在飞机场上的飞机。有了具体的环境,学生会很容易就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时小结: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必须找出参照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参照物。(板书:参照物)
这里设计让学生就单独的一架飞机进行是否运动的判断,无论他们判断是否运动我都给以反驳,利用他们的疑惑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在老师的双面反驳中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个无法判断的问题,这个问题缺少前提条件,很自然也很期待地引出书上的一个结论: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这样的设计,条理清楚,学生容易接受。把很难解释的参照物的概念有趣地渗透给了学生。学生感受到这个道理之后,在下面的活动中就会自觉地去寻找参照物,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这比老师生硬地要求他们去做要好得多。
2、以“不动”的物体做参照物,判断其他物体是否运动
我用书上第26页的图,让学生说有哪些物体是运动的,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因为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所以估计能很快说出:以树木为参照物,汽车在向前运动,以天空为参照物,老鹰在运动,以湖水为参照物,鸭子在向前运动……小结:我们通常把看上去不动的物体当作参照物,比如:大地、树木、墙壁、建筑物等。这里采取让学生同桌交流的方式,再指名说,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避免无谓地浪费时间。
3、以“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判断其他物体是否运动。
这时放一段人在正缓慢行驶的汽车里看路旁的树木倒退的视频。我问: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是怎么发现车在前进的呢?追问:你以什么为参照物发现树木在倒退的呢?学生能回答出以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我可以启发学生:除了坐汽车感觉道路两旁的物体在运动,你还在什么时候有过类似的体验?这样处理能将以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跟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使这一新知识点很快内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接着教者播放摄像机在摇晃中拍摄的教室画面,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会说我发现教室在摇晃。我通过谈话使学生意识到以摄像机镜头作参照物,教室是在运动的。
设计这两个生动且视觉效果十分明显的小例子,让学生明白:选好了参照物就要从参照物的角度去观察,你要透过参照物去看其他物体,在你的眼中参照物是静止的。
4、学生解释“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可以播放竹排江中游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运动与静止。
(三)以不同的物体为参照物判断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
1、学生分小组讨论:一辆正在行驶的汽车里坐着一个人,这个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呢?
预计学生会说出:车里的人可以说是运动的,如果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的话。也可以说是不运动的,那就以汽车为参照物了。
2、如果你坐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车厢里,一位旅客在过道上经过,你会觉得他走得快还是慢?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呢?
3、讨论书上的图片。
4、引导小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不一样,对判断运动的物体运动得快还是慢也是不可缺少的。
有了上一环节的感受,这里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已经懂得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几个小例子的分析加深了对选择参照物的理解,也体验到换位看世界的乐趣。
(四)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谈话:我们看到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你认为是谁在运动?选什么作为参照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学生大多数认为是太阳在运动,我加以点拨:以太阳为参照物呢?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学生可以展开辩论,说明自己的理由。最后得出结论: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一切都在运动中。而我们生活中说的静止都是相对而言。所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一定要先找好参照物。(板书:一切都在运动中运动 绝对?? 静止 相对)
这里的知识点很容易理解,设计也很明了。学生都知道地球在转动,所以地球上的一切理所当然也在和地球一起转动。这样设计起到点明课题,突出运动主题的作用。
(五)知道参照物对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作用,为下节课作铺垫。
我讲述飞行员手抓子弹的故事。
有趣的故事又一次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人怎么可以抓住子弹呢?当真相大白的时候,学生也体会到参照物对判断物体快慢的作用了。这里的知识点的渗透完全是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开展的,学生学得一点也不乏味,接受得很容易。同时也为下节课《运动的快慢》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六)拓展作业。
1、课堂总结;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2、课后,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周围物体是否运动,如果是运动的,运动得快还是慢?
这里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参照物的理解,通过学生的练习让他们感受到周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体会到科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板书设计:
1一切都在运动中
参照物
运动 绝对
静止 相对
课件54张PPT。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单元主题结构表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单元主题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在各册教材中 学习与训练的内容与安排顺序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单元总体说明
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之中,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们对“相对运动”及“运动的基本形式”做简单的了解。这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尤其是对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关于力的学习都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从本单元开始,在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过程中,第一次引导学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对物体的运动做简单的定量观察。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由五课组成
1、一切都在运动中:建立了参照物的的概念,认识“运动的相对性”。
2、运动的快慢:初步了解速度概念。
3、运动的方式:根据物体运动的的轨迹不同将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认识物体的运动的方式。
4、小车的运动:引导学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对运动物体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做简单的定量观察。
5、摆:以摆为话题, 经历“预测----设计并进行实验----整理分析搜集的证据----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设计和开展实验时学会控制变量,意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本课主要是描述物体的运动。
教材从认识我们周围充满各种各样的运动,到知道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到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的状态就有可能发生改变,帮助学生在讨论、分析、模拟实验中得到提高。
本课内容安排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图片中物体的运动。
第二部分: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第三部分:认识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学生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参照物这一概念。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师准备:图片、动画、地球仪等。
学生准备: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教学准备教 法 1、探究式教学
2、小组合作学习
3、计算机辅助教学学 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
2、学会合作
3、学会探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引出“运动”的话题。(二)理解参照物。(三)以不同的物体为参照物判断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四)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五)知道参照物对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作用,
为下节课作铺垫。(六)拓展作业。 1一切都在运动中
参照物
运动 绝对
静止 相对板书设计 本课主要是测量物体的运动,让学生意识到物体运动有快有慢的。一个物体在一个确定的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含方向)。本课内容安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揭示什么是运动的速度。
第二部分: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测量走路的速度。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认识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
第四部分:指导学生识别缓慢运动。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2、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3、会使用秒表。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是单位
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2.指导运动方向也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方面之一。
3.知道有些看似不动的物体实际上在缓慢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体验到用比较的方法可以
获得更多的信息。教学重点:
知道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教学难点:
会测量运动的速度。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师准备:秒表、卷尺、探究表格
学生准备:记录单教学准备?教 法 1、探究式教学
2、小组合作学习
3、计算机辅助教学学 法 1、分析综合法
2、经验归纳法
3、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二)认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三)认识速度与距离的关系。(四)测算运动的快慢与距离、时间的关系。 (五)揭示运动的方向性。(六)课外拓展:判断缓慢运动的物体。(七)总结。板书设计 2 运动的快慢
距离
运动的速度
运动的方向时间 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本课根据物体运动的轨迹将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和摆动。比较这些运动方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认识物体运动方式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课内容安排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线。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识别运动方式。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分析复合运动方式。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并分类。
2、会分析复合运动包含的运动方式
3、能够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各种运动
方式的特点。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按照轨迹可以分为直线运
动和曲线运动两类。
2、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
以上的运动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复杂的运动方式是由简单的运动方式组成的。
2、感受分析问题的乐趣。教学重点:
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并分类。
教学难点:
分析一个运动物体的复合运动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运动方式的物体图片或实物。
学生准备: 各种玩具。教学准备教 法 1、观察法
2、图示法
3、引导法
4、分析比较法 学 法 1、学会合作
2、学会探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二)研究各种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特点 。(三)研究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运动 。(四)分析复合运动的运动方式 。 (五)巩固、拓展 。板书设计 3运动的方式
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复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