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麦穗》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拣麦穗》是一篇言近意丰,情愫复杂、绵长的散文。虽然语言看似简单、朴素,但文章有着沉甸甸的情感积淀,而学生的鉴赏往往停留在文字的最浅层,因而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形象、性格的深入剖析,体会人与人之间纯朴的人性美和世间诚挚的真情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 深入剖析传神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体会文中所传达的情感。
(二)过程和方法
1、 教学按照“自主学习——讨论、合作——深入探究”的过程进行。
2、 培养学生自我赏析,自我归纳,自我表达,互相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体会人与人之间纯朴的人性美和世间诚挚的真情,学习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真情以待。
2、 引导学生寻找并珍惜身边纯真、朴素的爱。
三、教学方法
1、 启发点拨法。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3、合作探究的组织方式是:学生自己选择合作学习的伙伴,组成4-6人的学习小组,从课文的二、三部分中任选一个场景赏析,将其改写成电影特写镜头。
四、教学时数
一課时
五、教学步骤(教学流程)
(一)情境创设
課前两分钟,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二)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能得到爱:渴望得到父母的疼爱,师长的关爱,朋友的友爱……每个人都是一条追寻爱的小溪,千万条小溪汇聚成爱的海洋,这个世界才充满爱!作家张洁就是其中一条默默追寻爱的小溪,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品味她的散文《拣麦穗》来体味她对爱的追寻。
作者简介(Powerpoint展示)
张洁(1937—),当代女作家。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张洁的创作以“人”和“爱”为主题。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課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脉络,感悟感情基调。
2、对话讨论。(Powerpoint展示话题)
①谁拣麦穗?
②在拣麦穗时她们有着什么样的梦?
③梦实现了吗?她们对梦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
3、Powerpoint展示结构图:
拣麦穗—→姑娘们 我
拣梦想
姑娘们换取嫁妆幸福 “我”嫁卖灶糖老汉
梦想破灭
麻木、顺受 对爱的执着渴求
4、教师小结。(Powerpoint展示)
作者在开头不惜笔墨写姑娘们梦的破灭,营造一种气氛,奠定了全篇的淡淡忧伤的感情基调。旨在为下文的发展作铺垫和后来“我”的童年梦的失落作映衬。
1、 文章主要写“我”的童年梦想,为什么还要在开头写那么一段?你认为散文第一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删掉行不行?
教师指导:看看作者在这部分写了哪些内容?明确:(1)写了自然环境
教师指导:①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
②体会“月残星疏”“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等词句的表达效果。
③概述这些景物描写给人的整体感觉。
教师理解:散文着重写了乡村麦田清晨与傍晚的景象,渲染出景色的恬淡,朦胧和宁静,如诗如画般的美丽。
(2)写了社会环境
教师指导:①当时农村有什么风俗习惯?(明确:拣麦穗攒钱备嫁妆)
②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提示找出文中一个多次出现的词语(明确:“幻想”)(明确:充满幻想)
③姑娘们最后的结局怎样?最后一段议论作者想表达什么?
(明确:嫁了一个与幻想差距很大的男人。作者通过议论表明农村姑娘们的梦都是会破灭的,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开头的作用: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背景:故事发生在怎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用一般农村姑娘的梦想与“我”的梦想作对比,用她们的结局来昭示“我”的结局
(四)精读赏析文章二、三部分。
赏析交流。
(说明:学生在发言时,可能会谈及一些并不重要的场景,因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赏析能突现人物性格或表现主题的场景。)
附:文章二、三部分重要场景。
①第一个场景:小姑娘和二姨在麦地里拣麦穗。
背景:一望无际的金色麦地。
特写镜头:小姑娘一边拣麦穗,一边追赶蚂蚱和蝴蝶。
表情:开心、兴奋。
设计原因:表现了小姑娘的天真无邪、可爱、幼稚纯真,还有点贪玩。
②第二个场景:卖灶糖老汉与小姑娘的对话。
特写镜头:卖灶糖老汉的外表形象。
设计原因:这一场景表现了小姑娘与卖灶糖老汉之间纯真、质朴的感情,以及人与人之间朴素的人性美。
③第三个场景:冬日雪地里的小女孩和一棵柿子树。
特写镜头:小姑娘注视着树上那个“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的小火红柿子,通过小女孩明亮的眼睛,可看到那个小火红柿子,女孩眼神充满
希望。
设计原因:小火红柿子象征美好的事物。寄托了作者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执着的渴求。
学生小结:(Powerpoint展示)
“我”:天真无邪 、可爱、真挚
老汉:慈祥纯朴、真诚、无私
★教师总结(Powerpoint展示)
1、《拣麦穗》以童年女孩“我”和卖灶糖老汉之间的纯真的情谊,写了一个小女孩失落的梦,同时也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爱与美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至真、至纯、至美的缅怀和赞美,是一曲人性美的颂歌。这种人性美,虽然平淡但绝不庸俗,虽然平淡却感人至深,虽然平淡却超凡脱俗。
2、你认为这篇散文在写作上有什么成功之处?
教师引导:①题材(写童年的经历,反映大家熟悉的心理历程,表达共通的,可理解的情感)
②内容(营造了田园诗一般的氛围,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达纯洁美好的感情。)
③叙事视角(灵活运用不同叙事视角:文章主体部分用了儿童叙事视角,使读者觉得异常亲切感人。开头则用作者视角,以第三者,一个评述者的身份来叙述,如同一个电影的序幕导入,一个广镜头展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总结:这篇散文表达了对童年时一个单一纯真的梦想的怀恋,对梦想失落的淡淡惆怅与点点反思,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忧伤而美丽,充满了爱与感动,天真与纯洁。
3、文章有什么深层意蕴?
解释“文章的深层意蕴”:即作品所反映的人类共通的心理情感,或所揭示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哲理。
教师理解:童年的梦幻在岁月的流逝与现实的碰撞中常会破灭、消散;但仍会留下它美丽的光与影,让人回味和留恋。然而梦、毕竟是梦,我们把握住的只是现实。
专家理解一:《拣麦穗》如同一个寓言故事,它在询问人们: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
——《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专家理解二:《拣麦穗》说透了我们生命的有限,让我们领悟了时间的无限,这就是我们忧伤的源头。但当你失去之后,你学会了加倍珍惜,学会了发现爱,这时生命和生活的美丽也就被发现了。
散文还表现了人性的美好(美丽的梦想者,对梦想者予以关怀和疼爱的理解者)
——荒林《张洁〈拣麦穗〉赏析》
回顾本课学习,请学生总结鉴赏散文的步骤和方法。
教师总结:(投影)
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个由外而内的层层深入的过程,一般地说,第一层是语言层,即理解词、语、句、段、篇的意义,初步感受形象。第二层是形象层,即理解把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第三层是主题层,即形象所包含的意义,或作品意义;第四层是技巧层,体会叙事、抒情、结构等艺术技巧是如何生动地表现形象、主题,给人带来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愉悦。第五层是隐寓层,即作品中超越了作品具体形象意义而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精神价值。
——摘自庄文中《中学语言教学研究》
(五)拓展延伸
1、投影并印发周国平散文。(学生朗读)
人是怎样获得一个灵魂的?
通过往事。
正是被亲切爱抚着的无数往事使灵魂有了深度和广度,造就了一个丰满的灵魂。在这样一个灵魂中,一切往事都继续活着:从前的露珠在继续闪光,某个黑夜飘来的歌声在继续回荡,曾经醉过的酒在继续芳香,早已死去的亲人在继续和你说话……你透过活着的往事看世界,世界别具魅力。活着的往事---这是灵魂之所以具有孕育力和创造力的秘密所在。
在一切往事中,童年占据着最重要的篇章。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我甚至要说,灵魂无非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因为成熟而不会再失去。圣埃克絮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的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井。”我相信,童年就是人生沙漠中的这样一口水井。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再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①
——周国平《时光村落里的往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实,光阴何尝是这样一条河,可以让我伫立其上,河水从身边流过,而我却依然故我?时间不是某种从我身边流过的东西,而就是我的生命。弃我而去的不是日历上的一个个日子,而是我生命中的岁月;甚至也不仅仅是我的岁月,而就是我自己。我不但找不回逝去的年华,而且也找不回从前的我了。②
诗人之为诗人,就在于他对时光的流逝比一般人更加敏感,诗便是他为逃脱这流逝自筑的避难所。摆脱时间有三种方式:活在回忆中,把过去永恒化;活在当下的激情中,把现在永恒化;活在期待中,把未来永恒化。然而,想象中的永恒并不能阻止事实的时光流逝。所以,回忆是忧伤的,期待是迷惘的,当下的激情混合着狂喜和绝望。难怪一个最乐观的诗人也如此喊道:
“时针指示着瞬息,但什么能指示永恒呢?”
诗人承担着悲壮的使命:把瞬间变成永恒,在时间之中摆脱时间。
谁能生活在时间外,真正拥有永恒呢?
孩子和上帝。
孩子不在乎时光流逝。在孩子眼里,岁月是无穷无尽的。童年之所以令人怀念,是因为我们在童年曾经一度拥有永恒。可是,孩子会长大,我们终将失去童年。我们的童年是在我们明白自己必将死去的那一天结束的。自从失去了童年,我们也就失去了永恒。
从那以后,我所知道的唯一的永恒便是我死后时间的无限绵延,我的永恒的不存在。③
——周国平《失去的岁月》
(说明:拓展阅读的散文与课文内容相关,可视为课文的注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理解回忆“往事”和“童年”的意义,丰富自己的灵魂,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2、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对这段话的感受,谈谈自己的生活体验。
教师引导:你有哪些童年的秘密呢?你有没有难以忘怀的童年往事呢?这些往事对你的成长有什么意义?现在想来,你有什么感悟?
(关于周国平散文对课文的注释,可从三处理解:①老汉对“我”的无私的爱是“我”一生的怀念,是“我”的精神财富。②张洁曾经说,关于童年时代的那些回忆,往往充满苦涩,留恋的是那单一而天真的心境。所以她回忆并怀念往事③“我”做梦的童年是美丽的,“我”成年的期待是忧伤的,“我”回忆往事的心境是复杂的。)
3、教师总结:(投影)
好的文章唤起我们生命中那些细微而珍贵的体验,让你发现那些以为梦一样遗忘了场景和人物,原来并没有从我们的生命中真正消失,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那个叫“回忆”的记忆山谷。细细地读它,体会它,记住它——相信有一天,它就又在你的生命中出现,不是文字,不是故事,而是一种生命的体验。邻居的一位爷爷外出了,再了没有回来,而你还在等着他为你拉一曲二胡……这样的体验有一天会发生,你有说不出的忧伤,你将想起张洁在这篇《拣麦穗》中“说出来”的方式,她用一个故事,一种讲法,叙述生命的发生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投影)
1、请以“往事”为话题,学习张洁散文的讲故事的叙事手法,写一篇作文。
2、上网搜索阅读张洁的其他散文作品,做读书卡片
课件22张PPT。11 拣麦穗张洁 一望无际的麦田 ——有些东西要学会放弃,有些东西却要时常拣起。教学目标1. 把握情节、分析形象
2. 象征手法与反衬
3. 情节设计妙赏
4. 悲情追梦人 作者简介张洁,当代女作家,1937年生于北京。
著作:
《沉重的翅膀》、《方舟》等。
作品特点:
1. 前期婉约清丽,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
2. 后期作品则更关注社会现实,挖掘人性的复杂。作品关注女性命运。字词练习: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
A.田埂 gěng 麦穗suì 积攒zǎn
B.磕碰kē 腮帮sī 戏谑nuè
C.山坳ào 拗断ào 执拗niù
D.害臊shào 急躁zào 干燥zào解析:B.腮,sāi; 谑,xuè;
C.拗断,ǎo;
D.臊,sào。A这篇文章写了“我”什么事情?例一:本文记叙了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小女孩的失落的梦。
作者怎样写“我”拣麦穗?2.“我” 为什么要“嫁”灶糖老汉?老汉是怎样的一个人? 貌丑、孤独、居无定所、
慈祥、善良、憨厚、善解人意3. “我”的是个怎样的女孩?
天真、烂漫、懵懂、
丑陋而少人疼爱、痴情
探究:“我”为什么会“越来越依恋”卖灶糖的老汉?①总带些小礼物;②尊重“我”,保护“我”的自尊。
他的爱是无私的,他疼爱“我”,还因为“我”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小女孩”。要注意细节我站在村口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
那颗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子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也没让风挂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
探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研读最后一部分小火柿子象征着什么?寄托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小火柿子象征着老汉。寄托了“我”对至纯、至善、至美的爱的向往与追求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思考:
猪肚子式的烟荷包为什么没有找到呢? 烟荷包里装着一段深深的情,一个美丽的梦,一个粉红色的回忆,一种不灭的怀念与追求。1. 增强悲剧色彩,因没有珍惜而万分遗憾。
2. 美好的东西总是时不再来,要好好珍惜。
3. 桃花源不会再现,折射出那个冷酷、冷漠、冷冻的年代,作者在用这篇散文呼唤真情、呼唤尊重、呼唤一个和谐温情的新社会。最终为什么没有找到那个猪肚子似的烟荷包呢? 写“我”如何拣麦穗之前有一段关于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的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月残星稀
拣呐、拣呐
卖、攒、扯、买······
剪呀、缝呀、绣呀······
也不见她穿,也不见她戴,谁也没和谁合计过,谁也没和谁商量过,可是装进新嫁娘的包裹里。追梦的热情、执著 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的情怀了。
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痴想,甚至她们也不会过分地悲伤,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梦灭的悲哀与麻木悲情追梦人衬托作业布置人生路上,也许你也有过难忘的经历,也许你也曾经感受过至真的情感,至今无法忘怀。模仿本文,记下它吧!请以“永远留在记忆深处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随笔。 愿同学们梦中的小火柿子永远挂在你岁月的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