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穻宙(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探索穻宙(说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3-06-01 09:47:41

文档简介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4.探索宇宙 说课稿
扬州市广陵区新坝小学 樊少军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中的《探索宇宙》。它将引领学生进入天文这座神圣的殿堂,打开宇宙这本书,遨游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疑问,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探索宇宙的奥秘,开展空间实验,开拓人类的生存空间是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重大主题,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启蒙教育,既可满足他们对探索太空的渴求,也可以给他们以宏观世界的启迪,使学生认识到宇宙不是虚无缥缈的,宇宙是物质的,宇宙是运动的,是一个无限的世界。同时让学生了解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的科技成果:冲出地球、太空行走、登月、卡西尼土星探索、登临火星等等。
一、说教材
1、教材在课标中的地位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一课在课程标准中所处的地位,这一课属于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里的第五小节——地球与宇宙。
而从地球与宇宙的内容标准框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课又是属于天空中的星体的部分。课标在地球与宇宙这一部分中,有句话我认为非常重要,这句话这么说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欲,这远比告诉他们太阳的直径、温度更为重要!可见,在把握教材上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主要目标。
2、单元教材分析
下面我们从单元的组织结构中分析,整个单元可以这样用图来表述:

从这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整个单元以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于这些事物的认知,也是由多到少的,因此我把人类对于认知较多的用实线表示,较少的用密集的虚线,最少的用了虚线。以便于让大家和学生对此能展开充分的联想。
3、本课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和观测工具的发展。教材按照人类时间顺序展示了一组图片,这组图片简要概括了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人类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最初人类用肉眼观测太空,从伽利略天文望远镜的发明到天文台的光学望远镜,再到美国工程师最早发明的射电望远镜直至20世纪90年代美国把哈勃空间望远镜装上了航天飞机的空间望远镜。这一个个脚印记录了一代代航天科学家不懈的努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类观察星空的视线越来越深远。
第二部分:介绍各种运载火箭,通过火箭发展史的图片向学生介绍人类走出地球的历程。教材上呈现的图片是:中国古代的火箭模型、美国的第一代火箭、美国的大力神火箭和中国的长征火箭系列。
第三部分:介绍各种航天器,包括航天飞机和空间站、各种实验卫星、各种宇宙飞船和行星探测器。教材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片,通过图片展示了人类深空探测所取得的成就。这些航天器包括: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行星探测器、航天飞机、宇宙空间站和宇宙空间探测器。教材上层示的有国际空间站和航天飞机、科学实验卫星、我国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和“先驱者"10号行星探测器。
第四部分:了解难忘的太空人。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非常艰辛,为了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许多人都在不断地努力,当然也包括我们中国人。有万户、加加林、哥伦比亚号遇难的太空英雄、费俊龙、聂海胜等图片。
本节是从地球开始,逐步向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深处延伸,进而展示出宇宙结构的清晰图景,并通过著名人物、论著和事件的渗透和整合,向学生展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最后是以“地球以外有生命吗”为结题,鼓励同学们学好科学,实现人类探索太空的梦想,培养学生认识宇宙、探索宇宙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为此,本课教学应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科学猜想和假设;通过文献探究和交流研讨等协作学习方式和互动式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存储能力;对问题的分析论证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简单分析,我们会发现编者其实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体会什么是系统。从而认识系统和平衡。这也是整个小学科学阶段的探究对象的终点。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人类对于宇宙的向往自古至今,从来没有停止过,宇宙的过去是怎样的?未来又会如何?……这一个个谜团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不断探索。本课就是要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探索宇宙的种子。
3、教学目标与重点与难点
1.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
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2.知识与技能
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了解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主要航天灾难。
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知道中国正在进行的航天事业——嫦娥计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
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
4.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难点:如何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如何激发兴趣、生成探究的问题等
二、学情分析
教材展示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还在资料中展示了重要的科技成果,如各种望远镜和航天器等,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究宇宙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努力甚至牺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宇宙是可以被人类逐渐认识和了解的。在此之前,学生对宇宙的认识都只是它其中的某一部分,某一现象,是支离破碎的、星星点点的,还没有将宇宙中这么多的天体进行梳理、归纳、排列,或者说还没有将他们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整体轮廓。而且,像这样的学习内容又是离他们非常的遥远与陌生,那么的难以看到又是那么的难以让人相信,用一句话来说,让学生对宇宙有一个很深刻很清晰的总体认识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由于宇宙的奥秘是那样的神奇和令人费解,因此,学生对本课的内容依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探索宇宙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发挥想像力,建立抽象的空间概念,都并不是很难的。所以,就学生具有的初步的理性思维和上网查询的能力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月球、地球等天体的了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处理所得信息以落实重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探究式教学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提出问题中,采用视频导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2、小组合作学习
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计算机辅助教学
利用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提问导学法,课堂讨论的设计切合学生心理特点
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导入——提出问题——指导——阅读——整理——总结。如:“你认为探索宇宙有什么困难?”、“探索宇宙,有时会牺牲生命,你认为值不值得?”等等,这些问题,既让学生对宇宙展开充分的想象力,又让学生思考探索宇宙需要什么准备,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收集人类探索太空资料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四、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收集各种神话故事、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
准备气球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激发欲望
1.谈话: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板书课题)
我们先看一段视频。(打开课件,播放“神舟七号”发射视频)
引导: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什么?(火箭发射,神七发射)人类发射火箭将要做什么?(探索太空、宇宙)
你知道哪些有关宇宙的知识?
这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人类一直不间断地探索着宇宙,就是希望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宇宙的真面貌,那你认为探索宇宙有哪些困难?”让学生试着猜想一下,为下面的认识各种工具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始以几幅星空的图片导入,旨在引出主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利用多媒体视频手段,产生壮观的立体感觉,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其对宇宙太空的探索欲望,形成对科学新发展的兴趣。
2.引导学生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讨论: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他们会问一些怎样的问题?
谈话: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四则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偷药奔月、女娲炼石补天、夸父持杖逐日,井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的人根据什么天文现象编造了这些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古人对天地产生原因的最初思考。
嫦娥偷药奔月:古人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
女蜗炼石补天:古人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
夸父持杖逐日:古人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
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古代神话是古代人民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对宇宙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神住和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2)了解古代科学家探索宇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谈话:古人不但为许多天象编写了神话传说,还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古代科学家。中国:张衡、僧一行、郭守敬等等;外国:哥白尼、布鲁诺等等,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古代用来观测天文现象的仪器。
教师进行总结: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古代劳动人民对宇宙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世界天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古代天文成就不仅表现在古人发明了精美实用的观象仪器,制定了最完善的历法制度,还表现在中国保存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天象记录,现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天文研究者都到中国来查阅古代天象记录。
(二)、确定问题,开展研究
1.了解宇宙探测工具的发展。
讨论:古人在观测宇宙时会遇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这些困准?
(1)介绍望远镜:后来人们发明了望远镜(多媒体展示望远镜),1610年1月10日,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看到了月球上的环形山(多媒体展示月球图片),看到了木星和它的卫星(多媒体展示木星图片)。望远镜使人们初步认识了太阳系,随着观测设备的更新和观测技术的提高,人们又观察到了更远的天体。
(2)介绍现代的望远镜:(1)巨型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巨型望远镜的图片)随着科技的发展,望远镜的制造越来越先进,口径也越来越大,人们也能够看得越来越远。最大的望远镜的口径可达到4米多。(2)射电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射电望远镜的图片)电磁波发现之后,人们又发明了射电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可以看100亿光年之外的星体。
(3)介绍哈勃太空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相关内容)随着人们对宇宙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足迹也走出了地球,走入了太空。1990年4月25日,美国把一架以天文学家哈勃命名的空间望远镜送入太空,它能观测到150亿光年外的天体。
(4)引导学生说出:天文望远镜——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空间天文望远镜;让学生体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工具的先进,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就更加容易和清晰了。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一些望远镜的图片,来介绍望远镜的发明和发展,使学生感受到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学习科学家不懈努力的科学精神。另外,还补充介绍了一些新型望远镜及其观测到的图片,旨在拓展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了解运载火箭
(1)图片:火箭发展的历史及我国长征火箭。
(2)动画:火箭的工作原理。(看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一些火箭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火箭的发明和发展史以及我国火箭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感情。通过动画,将火箭脱离地球引力的原理,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逐级加速火箭是怎么摆脱地球引力的,这里是教学的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用简单的语言介绍。
(3)做个火箭工程师
教师:现在我们用气球做实验来研究火箭的动力问题。学生做气球实验。
观察思考:气球是靠什么力量前进的?
学生交流。
教师:火箭工作的原理是用了反冲力的原理,燃料在一个特制的燃烧室里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向下喷出,火箭便向前飞去。请同学们思考:哪些因素影响火箭的飞行?你有什么办法让火箭飞的更直、更高?
学生讨论交流。
3.了解各种航天器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航天器的资料
(2)教师补充介绍,展示图片:
卫星 行星探测器 国际空间站
航天飞机 宇宙飞船 太空探测器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各种航天器的图片,来介绍航天器的发明和发展,让学生明白航天器的特点和功能,认识到航天器的必要性和价值所在。
4.了解探索太空的英雄
(1)学生交流认识的航天英雄
(2)图片: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
我国的宇航员
(3)图片: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及牺牲的航天员
教师可随机出示他们的图片(万户、加加林、哥伦比亚号遇难的太空英雄、费俊龙、聂海胜,还有神七的三名英雄),向学生详细地介绍他们。教师小结:在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我们应该铭记这些名字,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踏上了太空探险之旅,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5.总结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起初用肉眼观察,逐步利用望远镜观察,到利用运载火箭将航天器和航天人送上天去观察。
(三)、深化探究,得出结论
人类正逐渐向宇宙的深处进军、探索,现在我们不仅能在地球上研究宇宙,还可以利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星际探测器等手段进入到宇宙空间,接近遥远的星球,探索更多的宇宙奥秘。然而,浩瀚的宇宙总让人感到神秘和无限,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去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吧!
1、视频:嫦娥计划——嫦娥一号
2、看神八视频
3、讨论: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以牺牲宇航员的生命为代价去探索宇宙,你认为是否值得?先让学生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小辩论或者集体交流的形式展开讨论。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并感受人类探索宇宙的决心。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嫦娥计划,增长了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向往和关注。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付出巨大代价探究宇宙是否值得”的问题,揭示探索宇宙对于人类的生存意义和发展意义,表明探索宇宙的必要性。
(四)、拓展延伸探究活动
“中国航天”新闻发布会。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非常艰辛,为了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许多人都在不断地努力,当然也包括我们中国人。现在我们就来开一个“中国航天”新闻发布会,那些让我们中国人感到振奋地事件回放一下。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整理地资料,介绍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及“神舟”5号,“神舟”6号,“神舟”7号,“嫦娥一号”升空的情景。)
你们知道“神舟”5号,“神舟”6号,“神舟”7号,“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对中国航天意味着什么吗?
(学生交流对事件的认识)
2009年3月1 日16时13分,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我国又确立了“嫦娥二号”计划,它的内容是什么?课下请同学们继续关注中国航天。
中国人了不起!作为我们,更应该从现在起,用自己得行动做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视频向学生传递航天事业的艰辛和风险,更向学生传递着一种信念,一种生命不息,探究不止的信念。
课后作业:三选择一
1.你所知道的探测器
迄今,各种宇宙探测器已先后对月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哈雷彗星以及许多小行星进行了探测,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像金星终日蒙上的一层密雾浓云及温暖世界,火星上的所谓人工运河和生命存在之谜.土星的奇异光环和卫星家族,最大的木星及其圾光景观等,通过探测器的探访,大都陆续寻觅到了答案,而且不断获得新的发现,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崭新的太阳系面貌。现在,“先驱者”11号和“旅行者”2号探测器经过10年的漫长旅途,在造访众多行星之后,已经飞到了太阳系的边缘。它们肩负着人类神圣的使命,奔向更加遥远的恒星世界。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的宇宙探测器必将在探索太空,开发宇宙中建立新的功绩。
2.布置学生收集各种航空灾难活动。
可以通过资料的搜集也可以通过观看相关录像来了解航天灾难史。组织学生谈谈人类面对行航天灾难史作如何感想?
3.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中田人造卫星研制的设想始于1958年,在1968年召开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上,研制计划正式纳入正轨。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升空。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1号由”长征”4号火箭发射升空。遥测和信号接收都正常,卫星图像质量之高,得到了世界气象部门的公认。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科技工作者继续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不断对卫星进行改进,加紧新型号研制工作的同时,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卫星系统在国民经济领域中的直接应用。1999年10月中国--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1号卫星发射成功,所接收到的卫星图像资料,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矿产、能源、测绘、环保等众多部门。1999年至2003年中国连续发射“神舟”系列宇宙飞船,并将航天员杨利伟送上了太空。
这一系列辉煌的成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知识竞赛来进行。通过组织学生了解我国的航天知识及成就,展开多层面的讨论,进行选拔,最后进行展示。在比赛中让学生对我国的航天成就产生一种自豪感。  
六、板书设计
4、探索宇宙
望远镜
运载火箭
航天器
太空英雄
教学设计与想法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课内外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将这片“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自己扮演他们的学习合作伙伴,为他们获取知识提供服务。我相信,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将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无穷。
参考资料:
知识参考:
最古老的天文台:原始人类从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很注意对天体的观测,因此在一些文明古国,早就建立了便于从事天文观测的天文台。在古希腊文化极盛时期,埃及亚历山大城就建有著名的天文台。我国相传在夏朝就有天文台了,叫做清台,商时称为神台,周朝称为灵台。周文王时灵台建在都城封邑的西郊,台高两丈,周四百二十步。西汉时在长安城郊筑有清台,后改为灵台,上有浑仪,相风铜乌及铜表等仪器。以后历代都修建过天文台,但是这些古天文台现在都不存在了。目前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天文台是公元632年建于南朝鲜庆州的天文台。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天文台是河南登封县的观星台。相传此处是周公测景的地方。唐朝开元年间,南宫说这里建立了石表,元代年初在石表北面建立了永久性的观象台,目前还有遗迹存在,解放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进行了全面维修。
万户: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火箭作动力飞行的人。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Rockets and Jets)一书中提到:“约14世纪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后来“万户飞天”的故事以各种形式被广泛引用,在苏联、德国、英国等火箭专家的一些著作中,也提到了此事。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
中国航天事业大事记(1956~2003):
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88年4月,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开始兴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30多年来,我国共研制发射了15种类型、51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率达90%以上,初步形成了4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目前“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使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2002年12月,“神舟”4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中国载入航天工程的第四次飞行试验,其中第一次在1999年11月,第二次在2001年1月,第三次在2002年3月。“神舟”4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飞船绕地球14圈以后,于16日6点23分在内蒙古阿木古郎草原安全着陆,航天员自主走出返回舱,状态良好。这次航天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完成和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的计划和目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活动的国家!
中国载人航天备忘录: 1992年9月,中国正式启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1999年11月20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1号发射成功。2001年1月10日,“神舟”2号无人飞船环绕地球108圈后返回。2002年3月25日,“神舟”3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4月1日顺利返回,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艘完全处于载人状态的无人飞船。2002年12月30日凌晨,“神舟”4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这是“神舟”飞船在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2003年10月15日9时整,中国于甘肃酒泉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一颗载人火箭,把“神舟”5号载人飞船送上太空,迈出了中国人进入太空的第一步。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简介: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于1981年4月12日首次飞行,是美国最老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机舱长18米,能装运36吨重的货物。航天飞机外形像一架大型三角翼飞机,机尾装有三个主发动机和一个巨大的推进剂外贮箱,箱内装着几百吨重的液氧、液氢燃料,它附在机身腹部,供给航天飞机燃料,外贮箱两边各有一枚固体燃料助推火箭,整个组合装置重约2 000吨。在返航时,它能借助于气动升力的作用,滑行上万千米的距离,然后在跑道上水平降落。与此同时,在滑行中,它还能向两侧方向作2 000千米的机动飞行,以选择合适的着陆场地。据美国宇航局的官员介绍,一架航天飞机可以反复使用75到100次,在美宇航局42年的载人飞行史上,航天飞机在返航时还未出现过事故。 “哥伦比亚”号原定2001年再次升空,但由于技术故障和航天飞机调配等原因,发射日期一直被推迟到了2003年1月16号,这是“哥伦比亚”号的第28次飞行,也是美国航天飞机22年来的第113次飞行,机上共有7名宇航员,其中有两名是女性,还有一名首次进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员。“哥伦比亚”号本次飞行总共搭载了6个国家的学生设计的实验项目,其中包括中国学生设计的“蚕在太空吐丝结茧”实验。
课件57张PPT。探索宇宙说课稿广陵区新坝中心小学 樊少军一、说教材
二、学情分析
三、说教法、学法教学策略
四、教学准备
五、说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材分析
前后联系单元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四部分 :望远镜——运载火箭——航天器——太空英雄
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四节《探索宇宙》。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探索宇宙的种子。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2.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了解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主要航天灾难。
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知道中国正在进行的航天事业——嫦娥计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
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重点:了解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难点:如何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如何激发兴趣、生成探究的问题等。二、说学生情况--学情分析 探索宇宙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发挥想像力,建立抽象的空间概念,都并不是很难的。所以,就学生具有的初步的理性思维和上网查询的能力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月球、地球等天体的了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处理所得信息以落实重难点。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三、说教法与策略 1、探究式教学
2、小组合作学习
3、计算机辅助教学
4、提问导学法 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提出问题中,采用视频导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你认为探索宇宙有什么困难?”、“探索宇宙,有时会牺牲生命,你认为值不值得?”等等,这些问题,既让学生对宇宙展开充分的想象力,又让学生思考探索宇宙需要什么准备,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收集人类探索太空资料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精神和本课的特点,我的教学过程设计了以下环节:(一)、引入课题,激发欲望(三)、深化探究,得出结论(四)、拓展延伸探究活动 (二)、确定问题,开展研究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 (一)引入课题,激发欲望
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人类发射火箭将要做什么?
你知道哪些有关宇宙的知识?看一视频(火箭发射,神七发射)引导学生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2)了解古代科学家探索宇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僧一行,本名张遂。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纬度一度之长,编制了《大衍历?》。佛教密宗的领袖,著有密宗权威著作《大日经疏》。汉族,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一说巨鹿人。唐功臣张公瑾之曾孙,父檀,武功令。?生于唐高宗弘道元年,卒于玄宗开元十五年。 浑天仪(中国) 波兰天文学家,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因为提出了著名的“日心说”,终生受到宗教势力的迫害。哥白尼(1473—1543)公元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地动说”。1.了解宇宙探测工具的发展。
讨论:古人在观测宇宙时会遇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这些困准? (二)、确定问题,开展研究2.了解运载火箭
火箭发展的历史 3.了解各种航天器4.了解探索太空的英雄 伽利略望远镜 介绍望远镜:后来人们发明了望远镜(多媒体展示望远镜),1610年1月10日,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看到了月球上的环形山(多媒体展示月球图片),看到了木星和它的卫星(多媒体展示木星图片)。望远镜使人们初步认识了太阳系,随着观测设备的更新和观测技术的提高,人们又观察到了更远的天体。了解宇宙探测工具的发展叶凯士天文台望远镜 介绍现代的望远镜:(1)巨型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巨型望远镜的图片)随着科技的发展,望远镜的制造越来越先进,口径也越来越大,人们也能够看得越来越远。最大的望远镜的口径可达到4米多。(2)射电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射电望远镜的图片)电磁波发现之后,人们又发明了射电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可以看100亿光年之外的星体。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天文台射电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 介绍哈勃太空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相关内容)随着人们对宇宙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足迹也走出了地球,走入了太空。1990年4月25日,美国把一架以天文学家哈勃命名的空间望远镜送入太空,它能观测到150亿光年外的天体。了解运载火箭 航天展厅 美国第一艘载人运载火箭——“宇宙神”号“长征”3号丙型运载火箭中国航天3C-7火箭的工作原理 视频2 做个火箭工程师
教师:现在我们用气球做实验来研究火箭的动力问题。学生做气球实验。
观察思考:气球是靠什么力量前进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了解各种航天器 “火星观察者”探测器 美国制造系列火星探测器“火星极地着陆者”探测器“火星全球探勘者”探测器“卡西尼”号土星探测飞船
(美国)“卡西尼”号穿越土星光环“水手”2号金星探测器,1962年8月发射。(美国)环绕月球飞行的“月球勘探者”探测器。“勘测者”月球探测器
(美国)“麦哲伦”号金星探测器。(1989) 1973年发射的“水手”10号(美国) 探测器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 “旅行者”号探测飞船飞越各大行星的“旅行者”号欧洲空间局计划发射的“火星快车”的轨道器美国的“天空实验室”空间站美国的“先驱者”探测器升空的“奋进”号航天飞机 (美国)乔尔丹诺.布鲁诺(GiordanoBruno,1548-1600),意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勇敢的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被世人誉为是反教会、反经院哲学的无畏战士,是捍卫真理的殉道者。由于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地心说,宣传日心说和宇宙观、宗教哲学,1592年被捕入狱,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主要著作有《论无限宇宙和世界》、《诺亚方舟》。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和“东方”一号飞船了解探索太空的英雄 “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在月面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神舟”(三)、深化探究,得出结论 人类正逐渐向宇宙的深处进军、探索,现在我们不仅能在地球上研究宇宙,还可以利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星际探测器等手段进入到宇宙空间,接近遥远的星球,探索更多的宇苗奥秘。(播放各种航天探测器)然而,浩瀚的宇宙总让人感到神秘和无限,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去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吧!
1、视频:嫦娥计划——嫦娥一号
2、讨论: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以牺牲宇航员的生命为代价去探索宇宙,你认为是否值得?神八视频 (四)拓展延伸探究活动: “中国航天”新闻发布会。神舟之路: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 神舟,中国飞船的名字。独一无二,举世瞩目。作业:三选择一
1.你所知道的探测器
2.布置学生收集各种航空灾难活动。
3.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板书设计:探索宇宙 简洁的文字,让学生一目了然,不仅突出了本课的重难点,又加深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望远镜
运载火箭
航天器
太空英雄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课内外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将这片“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自己扮演他们的学习合作伙伴,为他们获取知识提供服务。我相信,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将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无穷。教学设计与想法谢谢指导!说课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