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扬州育才实验学校 裴蕾寻找生物的家园教材分析三维目标教法学法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1情境激疑2自主探究3对话互动4巩固拓展教学过程 树林是小鸟的家,
草原是牛羊的家,
池塘是鱼虾的家,
泥土是植物的家。
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家,
让我们一起来爱护它!情境导入:情境导入:游戏活动——找家园了解生物栖息地图片上的生物生存是如何依赖自然环境的?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一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们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须的食物、水、庇护所等环境,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生物间的合作关系生物间的敌对关系生物为了生存,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猎取食物,于是它们之间就形成了敌对关系。?一棵树可以成为许多生物的栖息地。找一棵树观察一下,把其中的动物栖息地的情况做个记录。拓展板书 寻找生物的家园
生物的栖息地
合作关系、敌对关系谢谢观赏《寻找生物的家园》教案
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 裴蕾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知道生物栖息地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能够列举出生物依赖环境生存的事例。
●能够举例解释生物间的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
3、情感与态度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尊重生命,尊重生物差异性和多样性。
●保护环境,构建生物生存的和谐家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趣揭题
朗诵小诗:树林是小鸟的家,草原是牛羊的家,池塘是鱼虾的家,泥土是植物的家。。。。。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家,让我们一起来爱护它!
播放一段关于地球各种生态环境画面的录像。
学生交流:从刚才的录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结合录像讲述:蓝色的地球是生物共同的家园,每一种生物家园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
谈话:今天这一课,我们就来寻找生物的家园(板书课题)。
3、提示:其实我们刚才用的方法和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相似。
(二)了解生物和他们的栖息地
这是本课的重点,着重探究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生物栖息地的概念。本环节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出示企鹅、狮子、小鸟和海龟等动物以及它们生存环境的图片。
提问:这些动物分别是生活在什么环境里?生思考。
游戏活动:帮动物找家园。(将准备好的各种动物和生活环境打乱混合,学生自己配对,找出生物真正的生活环境)
学生分组做游戏。(要做好过程性的指导和正确引导)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通过游戏活动我们知道了,不同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要知道,在同一个环境中,除了从图片中看到的动物以外,还有其他的生物存在呢!
(三)了解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
提问:在刚才游戏活动的环境中应该还有哪些生物?
学生思考:它们为什么生活在这里呢?
出示相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观察。
选择其中的一张图片,让学生认识上面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本环节开展之前,引导学生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了解非生物涉及的方面。)
学生讨论:图片上的生物生存是如何依赖自然环境的?
小结: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一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们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须的食物、水、庇护所等环境,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
(四)了解同一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
提问:画面中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讨论并在表格中做好记录。
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谈话:你还能举出其他生物之间的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
小结:同一栖息地上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在一起生活,有些可能成为很好的伙伴,有些却可能成为敌人。不管是伙伴还是敌人,它们的不能再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
课后拓展活动
谈话:一棵树可以成为许多生物的栖息地。找一棵树观察一下,把其中的动物栖息地的情况做个记录。要想看一看书上有多少昆虫,可把撑开的伞倒挂在树枝上,然后摇树。把摇下来的生物仔细辨认一遍,然后放回树上,不要伤害它们。要是有更好的方法也可以介绍给其他小组。
《寻找生物的家园》说课稿
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 裴蕾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中的第一课《寻找生物的家园》。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体系、内容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节课在课程标准中所处的地位,本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这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部分内容构建的,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本单元顺应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规律,从寻找生物的家园入手,去认识生物的栖息地,分为《寻找生物的家园》、《有利于生存的本领》、《有趣的食物链》、《生态平衡》,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节课作为单元第一课,总体介绍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是引导学生从研究具体的动物和具体的环境入手,引领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讨论,认识每一中生物和它的栖息地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同一个栖息地上不同生活的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一个初级阶段的“合”,总体而又笼统地概述了生物离不开具体的环境。它既总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也为本单元其他课的深入研究做好了铺垫。
下面我就分下来说一说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知道生物栖息地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列举出生物依赖环境生存的事例。
●能够举例解释生物间的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
情感与态度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尊重生命,尊重生物差异性和多样性。
●保护环境,构建生物生存的和谐家园。
教学重点:知道生物离不开合适的栖息地。
4、教学难点:观察一棵树上栖息的生物。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策略:本节课包括情境激疑,自主探究,对话互助,巩固拓展四个方面。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生物逐渐进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常见的动物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也是有所了解的,但是对生物和环境的适应性、生物的栖息地这种相对抽象的内容还不是很清楚。学生要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生物栖息地的概念。并且,通过讨论、比较等方法了解生物间存在的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并能举例说明。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法:用学生感兴趣的录像“生物的家园”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讲解法:学生对生物栖息地的概念不是很熟悉,需要教师的讲解并补充适当的材料;
课件展示法:用视频、图片形象的展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课堂教学中,不是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观察分析:通过观察和分析图片、视频,对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有初步认识。
发现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发现一棵树上栖息的生物。
三、说教学程序
我设计了五个步骤:
(一)情境导入,激趣揭题
朗诵小诗:树林是小鸟的家,草原是牛羊的家,池塘是鱼虾的家,泥土是植物的家。。。。。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家,让我们一起来爱护它!
播放一段关于地球各种生态环境画面的录像。
学生交流:从刚才的录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结合录像讲述:蓝色的地球是生物共同的家园,每一种生物家园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
谈话:今天这一课,我们就来寻找生物的家园(板书课题)。
3、提示:其实我们刚才用的方法和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相似。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小诗、观看视频导入,直观生动,内容丰富,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了解生物和他们的栖息地
这是本课的重点,着重探究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生物栖息地的概念。本环节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出示企鹅、狮子、小鸟和海龟等动物以及它们生存环境的图片。
提问:这些动物分别是生活在什么环境里?生思考。
游戏活动:帮动物找家园。(将准备好的各种动物和生活环境打乱混合,学生自己配对,找出生物真正的生活环境)
[设计意图]:本环节也可设计成连线的形式,但相对呆板,所以考虑到最大限度的调动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最好选用游戏活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学习,而且通过做游戏、多参与,更增加了自身体验,在做种学,在游戏中成长。获得更多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心灵体验和满足。
学生分组做游戏。(要做好过程性的指导和正确引导)
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讲游戏结果,交流汇报,不仅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态度,更锻炼了学生对科学结果的分析处理能力。通过小组汇报交流的形式,相互比较,查漏补缺,在一定程度上也很好的培养尊重他人、善于倾听的好习惯。
小结:通过游戏活动我们知道了,不同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要知道,在同一个环境中,除了从图片中看到的动物以外,还有其他的生物存在呢!
(三)了解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
提问:在刚才游戏活动的环境中应该还有哪些生物?
学生思考:它们为什么生活在这里呢?
出示相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观察。
选择其中的一张图片,让学生认识上面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本环节开展之前,引导学生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了解非生物涉及的方面。)
[设计意图]:本环节开展之前,引导学生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了解非生物涉及的方面。分析之前理清学生的思路和模糊概念,关键让学生识别图上有哪些生物、有哪些非生物,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思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可令思考更清晰更准确,使认识更加完整。
学生讨论:图片上的生物生存是如何依赖自然环境的?
小结: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一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们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须的食物、水、庇护所等环境,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
(四)了解同一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
提问:画面中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讨论并在表格中做好记录。
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谈话:你还能举出其他生物之间的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
小结:同一栖息地上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在一起生活,有些可能成为很好的伙伴,有些却可能成为敌人。不管是伙伴还是敌人,它们的不能再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
[设计意图]:本部分开展之前,一部分学生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生物栖息地作大胆的预测, 接着通过阅读书上的资料和观看老师提供的图片和录像材料认识生物栖息地的庐山真面目,整个过程虽然有许多的知识讲解,但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他们讨论、交流,大胆猜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并通过主动学习,了解了生物栖息地,完善认知结构,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老师适时补充了书本上没有的内容,丰富了课堂资源,学生兴趣盎然。
课后拓展活动
谈话:一棵树可以成为许多生物的栖息地。找一棵树观察一下,把其中的动物栖息地的情况做个记录。要想看一看书上有多少昆虫,可把撑开的伞倒挂在树枝上,然后摇树。把摇下来的生物仔细辨认一遍,然后放回树上,不要伤害它们。要是有更好的方法也可以介绍给其他小组。
[设计意图]:这部分我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来推测并设计观察方法,更能训练学生的思维,由现象到本质,也符合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下面让学生将别人的预测与自己的预测进行对比,不足的可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反思,一致的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让学生把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学生在学习了科学知识以后,要能培养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各种方法继续研究。科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勇于探究,我们都是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