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说和做》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说和做》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5 21:0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和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 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 勾画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 把握文章关键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精致凝练的语言特点
2. 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1.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闻一多先生由学者到革命者的转化,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课前预习:课前搜集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生平经历。
【背景知识】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标志着他在新诗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从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史前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闻一多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抛弃文化救亡的幻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
1943年,他开始得到中共昆明地下党和民主同盟的帮助,他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
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揭露惨案真相,号召“未死的战士们,踏着四烈士的血迹”继续战斗。
1946年6月29日,民盟云南支部举行社会各界招待会,他在会上宣布民盟决心响应中共的号召,坚持“民主团结、和平建国”的立场,号召“各界朋友们亲密地携起手来,共同为反内战、争民主,坚持到底!
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著名社会教育家、当年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当即通电全国,控诉反动派的罪行。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本单元中,我们会认识很多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昨天我们走进了邓稼先先生的生平,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伟大的民主战士,毛泽东同志评价他为:“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他是谁?——闻一多。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学生臧克家笔下的闻一多先生——《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二、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思考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由此可以将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1-7段——作为学者、诗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8-20段——作为民主战士:说了就做
【追问1】你为什么这么分?
【明确】
第1、2段:用“说和做”统领全文,并引出第三段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诗人的行为(议论)
第7段:“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学者的方面”是对上文的总结;第8段:“还有另一个”引出下文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第9段说出先生一反既往的行为。(议论)
这三段是过渡段,承接上文,引出下文。连接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小结】这里提示我们在划分段落时要关注什么句?——总起、总结句以及过渡句。这样就可以将文章的思路结构梳理清楚。
【设计说明】让学生关注总起、总结、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总结提炼梳理文章脉络结构的方法
三、选点读析
1. 再读课文1-7段,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诗人的哪几件事?从中可以体现出闻一多先生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①他呕心沥血编撰《唐诗杂论》(第5段: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②编撰《校补》
③编撰《古典新义》(第6段: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2. 你从这三件事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自行阅读,并做圈点勾画:划句子,圈重点词语,进行揣摩点评。
【明确】
①“钻探”:本义指的是用机械向地下钻孔并取样分析,为研究地质、探矿等提供资料,在这里写出了闻一多先生用心钻研古代典籍的状态,将一个静态的行为转化为动态,表现出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热情赞扬。
②“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注释2)——化用典故,句式工整,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钻研精神的赞美。
③“他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运用比喻的手法(这里要让学生明确本体和喻体指的是什么)指寻找到了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办法,力争从文化上寻找民族振兴的途径。
3-5段:
④“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多用四字词语,结构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突出了先生刻苦钻研,“做”得用心。
⑤“头发凌乱”、“凌乱不堪”、“众物腾怨”、“睡得很少”、“惜寸阴、分阴”——这里运用了细节描写,作者用了很精练的语言,写出了闻一多先生不顾个人形象,日以继夜钻研古籍的刻苦。
⑥“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群蚁排衙”——一丝不苟的严谨的治学态度
第6段:
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四字词语,凝练的语言体现出了他用心极其专注,没有什么事使他分心。
【注意朗读】
【小结1】我们在品析的过程中发现作者运用了 (简洁凝练)的语言,多用四字词语,运用了 (细节)描写突出了人物形象。
【小结2】所以说,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个学者,他 (刻苦钻研,先做再说)
【设计说明】通过两个小结,从手法和内容上对1-7段让学生自主进行小结,提炼方法。
3. 那么作为一个革命家,闻一多先生却是“迥乎不同、一反既往”了,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明确】文章第二部分也写了闻一多先生的三件事: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上慷慨陈词,参与游行示威队伍。闻一多先生“说了再做”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了”/“现在,他说了就是做了”——言行一致。
4. 与第一部分的写法有何异同?请结合我们之前所讲的方法进行思考归纳。
【明确】
①细节描写:“慷慨淋漓……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澎湃激昂的爱国热情以及大无畏精神。
②四字词语(凝练):说得真痛快,懂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③对句的形式,富有音乐美: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议论、总结)
【注意朗读】
【设计说明】运用1-7段学习到的方法自主学习8-20段,学以致用。
【小结1】我们在品析的过程中发现作者运用了(简洁凝练)的语言,多用四字词语,运用了(细节)描写,以及 (对句)的形式突出了人物形象。
【小结2】所以说,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个革命者,他 (无私无畏、言行一致、爱国)
四、难点解析
1. 文章分别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者”的“说”和“做”,彼此有没有关联呢?
【时代背景】
【明确】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人士的变化,以及对不同道路的选择。他的说和做相互贯通,正是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伟大的爱国者、大勇的志士的体现。
【观看视频】
【诵读全文】慷慨激昂
五、作业
1. 结合所看视频与背景知识,仿照运用本文的写作手法,为本文再补充一件体现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