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升初阅读训练——综合版 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小升初阅读训练——综合版 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5 22:02:16

文档简介

小升初阅读训练——综合版(答案)
姓名: 钟 得分:
一、文言文阅读。(29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14分)
父子性刚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选自明代冯梦龙《广笑府》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遣子入城市肉( 派 ) (2)值一人对面而来( 适逢,恰好碰上)
(3)遂挺立良久( 于是 ) (4)汝姑持肉回陪客饭( 姑且,暂且 )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1)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
儿子提着肉回家,将要出城门,恰好遇到一个人面对面走来。
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你暂且带着肉回去陪客人吃饭,等我跟他在这里对站着!(看谁站得久)“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为人不能倔强固执,使气斗狠(2分);要学会谦让谅解,要有宽大的胸怀,不要斤斤计较(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15分)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②人。群居讲习,众③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④绝编⑤,迨能倍诵⑥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⑦不寝时,咏⑧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温国公。②不若:比不上。③众:众多。④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⑤绝编: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⑥倍诵:“倍”同“背”,背诵。⑦中夜:半夜。⑧咏:吟咏。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患记问不若人( 担忧,忧虑 ) (2)迨能倍诵乃止( 到;等到)
(3)温公尝言( 曾经 ) (4)或在马上( 有时)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1)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众多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了。
(2)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C )。(2分)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韦编三绝。(1分)通过学习本文你对读书的体会是: 学习要勤奋努力,读书要多背诵 。(2分)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流行的背景下,我国疫情防控措施得力,国内感染风险较低,但疫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一旦国门打开,我国几乎所有人对新冠病毒都没有免疫力,对新冠病毒是易感的。感染发病后,有的人还会发展为危重症,甚至死亡。防控疫情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就是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后,一方面绝大部分人可以获得免疫力;另一方面,通过有序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在人群中逐步建 立起免疫屏障,阻断新冠肺炎的流行。
材料二:
(1)阅读上述材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3分)。
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新冠疫苗分成三类,效果和安全性都是可以保障的。
重组蛋白疫苗要打三针,打两针的是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只需要打一针。
C.18周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人群不能接种新冠疫苗。
D.明明的妈妈在今年6月1日接种了新冠病毒重组蛋白疫苗的第一针,第二针在6月28日之后方可接种。
社区通知大家去接种新冠疫苗。妈妈说:“接种疫苗会有副作用,我可不想当小白鼠!再说了,国内疫情稳定了,我们身边没有风险,没必要打。”请结合上述材料,劝说妈妈打消顾虑,积极接种新冠疫苗。(6分)
妈妈,我国目前批准上市的疫苗,都是经过审查批准的,可以放心接种。防控疫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后,一方面,个人就可以获得免疫力;另一方面,可在人群中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断新冠肺炎的流行。接种疫苗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但由于人口数量庞大,人均用水量就低,而其中能作为饮用水的水资源有限。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其他废弃物进入江河湖海等水体,超过水体自净能力造成了严重污染。据统计,我国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水域中78%的河段不适合做饮用水源。
材料一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饮用水的水资源减少。(3分)
(2)材料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2分)
(3)材料二主要说明的是 ② (写序号)(3分)
①水污染很严重。 ②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③如何防止水污染。
读图(二)中一滴水的话语,“水滴”想要表达的观点是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3分)
(5)某印染企业,将工业污水直接排入赣江。你觉得这样做对吗?试着从几方面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4分)
这样不对。工业用水含有重金属、细菌、病毒等多种污染物,直接排入江中,会污染水源,影响人类健康。
三、现代文阅读。(17分)
盲人看
毕淑敏
①每逢下学,附近的那所小学就有稠厚的人群,糊在铁门前。那是家长等着接各自的孩童回家。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有个人倚着毛白杨,从不张望校门口。直到一个孩子飞快地跑过来说,爸,回家。他把左手交给孩子,右手拄起盲杖,一同横穿马路。
②多年前,这盲人在路边摆了个小摊,卖点手绢什么的,生意很淡。一天晚上,我回家一下公共汽车,黑寂就包抄而来。原来这一片突然停电,连路灯都灭了。只有电线杆旁,一束光柱如食指捅破星天。靠拢才见是那盲人打了手电,在卖蜡烛火柴,我赶紧买了一份。
③之后的某日,我又在路旁看到盲人,就气哼哼地走过去,说,那天你卖的蜡烛,算什么货色 烛捻一点也不亮,小得像个萤火虫尾巴。他愣愣地,半天才说,对不起,我不知道蜡烛的光……该有多大,萤火虫的尾巴……是多亮。那天听说停电,就赶紧批了蜡烛来卖。我知道……黑了,难受。我呆住了。我好悔……
④后来,他与一个盲姑娘成了亲。一天,我到公园去,忽然看到他们夫妻相跟着,沿着花径走。闪过他们身旁时,听到盲夫炫耀地问,我领你来这儿,景色不错吧?盲妻说,好像你看过似的。盲夫肯定地说,我看过,常来看。盲妻反唇相讥,介绍人不是说你胎里瞎吗?啥时看过?盲夫说,别人用眼看,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加起来一点不比别人少!那一瞬,我凛然一惊。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了如同未看,我们眼在神不在。记住并真正懂得的东西,必得被心房茧住啊。
⑤后来盲夫妇生了一个瞳仁亮如秋水的男孩。他渐渐长大,上了小学,盲人便天天接送。起初他躲在盲人背后,跟着杖子走。慢慢胆子壮了,绿灯一亮,就跳着要越过去。父亲总是拽住他,用盲杖戳着路面说,让我再听听,没有车轮声,我们才可动。
⑥终有一天,孩子说,我给你带路吧。他拉起父亲,东张西望,然后一碰一跳越过斑马线。于是盲人第一次提起盲杖,面色平淡,跟着目光如炬的孩子,脚步抬得高高,轻捷如飞。
⑦孩子越来越大了。当明眼人都不再接送这么高的孩子时,盲人依旧每天倚在校旁的杨树下,等待着。 (有删减)
1.请用简介的语言概括文章讲了有关盲人的几件事?(3分)
①停电时,盲人卖微弱烛光的蜡烛被我责骂 ②盲人带盲妻看风景,我大受震撼③ 盲人接送孩子上学,后来孩子带盲人过马路。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本文运用了哪种记叙方式,并分析它的好处。(4分)
①运用了倒叙的记叙顺序,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增强表达效果 ④ 突出中心:表现盲人对孩子的爱和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
3.请从描写角度,赏析下列句子。(3分)
于是盲人第一次提起盲杖,面色平淡,跟着目光如炬的孩子,脚步抬得高高,轻捷如飞。
“提起、抬”等是对盲人的动作描写,“面色平淡、目光如炬”等是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孩子带盲人过马路时,盲人内心的喜悦,表现了盲人的骄傲以及对孩子的信任。
“我知道……黑了,难受。我呆住了。”听了盲人的话,我的心里会想什么?请用第一人称写出此时“我”的心理活动。(3分)
唉,我怎么就一时冲动跑去质问这个盲人呢?那个漆黑的夜晚,即使烛光如豆,还是比完全的黑暗好了不知几多。 一个盲人在为明眼人操心,我还指责他,我好悔。
5.“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了如同未看,我们眼在神不在。记住并真正懂得的东西,必得被心房茧住啊。”结合全文,联系生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世界上许多美好的事物,只要用心去感知周围的世界,透过现象看本质,体会外在美和心灵的碰撞,你才是真正的看了,把握并铭记于心,付诸行动,否则不过是过眼云烟。正如盲夫盲妻,虽然他们看不到这个世界,但可以用心感受世界的美。小升初阅读训练——综合版
姓名: 得分:
一、文言文阅读。(29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14分)
父子性刚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选自明代冯梦龙《广笑府》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遣子入城市肉( ) (2)值一人对面而来( )
(3)遂挺立良久( ) (4)汝姑持肉回陪客饭( )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1)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
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15分)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②人。群居讲习,众③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④绝编⑤,迨能倍诵⑥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⑦不寝时,咏⑧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温国公。②不若:比不上。③众:众多。④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⑤绝编: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⑥倍诵:“倍”同“背”,背诵。⑦中夜:半夜。⑧咏:吟咏。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患记问不若人( ) (2)迨能倍诵乃止( )
(3)温公尝言( ) (4)或在马上( )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1)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2)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2分)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通过学习本文你对读书的体会是:
。(3分)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流行的背景下,我国疫情防控措施得力,国内感染风险较低,但疫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一旦国门打开,我国几乎所有人对新冠病毒都没有免疫力,对新冠病毒是易感的。感染发病后,有的人还会发展为危重症,甚至死亡。防控疫情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就是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后,一方面绝大部分人可以获得免疫力;另一方面,通过有序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在人群中逐步建 立起免疫屏障,阻断新冠肺炎的流行。
材料二:
(1)阅读上述材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新冠疫苗分成三类,效果和安全性都是可以保障的。
重组蛋白疫苗要打三针,打两针的是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只需要打一针。
C.18周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人群不能接种新冠疫苗。
D.明明的妈妈在今年6月1日接种了新冠病毒重组蛋白疫苗的第一针,第二针在6月28日之后方可接种。
社区通知大家去接种新冠疫苗。妈妈说:“接种疫苗会有副作用,我可不想当小白鼠!再说了,国内疫情稳定了,我们身边没有风险,没必要打。”请结合上述材料,劝说妈妈打消顾虑,积极接种新冠疫苗。(6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但由于人口数量庞大,人均用水量就低,而其中能作为饮用水的水资源有限。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其他废弃物进入江河湖海等水体,超过水体自净能力造成了严重污染。据统计,我国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水域中78%的河段不适合做饮用水源。
材料一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3分)
(2)材料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2分)
(3)材料二主要说明的是 。(写序号)(3分)
①水污染很严重。 ②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③如何防止水污染。
读图(二)中一滴水的话语,“水滴”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3分)
(5)某印染企业,将工业污水直接排入赣江。你觉得这样做对吗?试着从几方面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4分)
三、现代文阅读。(17分)
盲人看
毕淑敏
①每逢下学,附近的那所小学就有稠厚的人群,糊在铁门前。那是家长等着接各自的孩童回家。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有个人倚着毛白杨,从不张望校门口。直到一个孩子飞快地跑过来说,爸,回家。他把左手交给孩子,右手拄起盲杖,一同横穿马路。
②多年前,这盲人在路边摆了个小摊,卖点手绢什么的,生意很淡。一天晚上,我回家一下公共汽车,黑寂就包抄而来。原来这一片突然停电,连路灯都灭了。只有电线杆旁,一束光柱如食指捅破星天。靠拢才见是那盲人打了手电,在卖蜡烛火柴,我赶紧买了一份。
③之后的某日,我又在路旁看到盲人,就气哼哼地走过去,说,那天你卖的蜡烛,算什么货色 烛捻一点也不亮,小得像个萤火虫尾巴。他愣愣地,半天才说,对不起,我不知道蜡烛的光……该有多大,萤火虫的尾巴……是多亮。那天听说停电,就赶紧批了蜡烛来卖。我知道……黑了,难受。我呆住了。我好悔……
④后来,他与一个盲姑娘成了亲。一天,我到公园去,忽然看到他们夫妻相跟着,沿着花径走。闪过他们身旁时,听到盲夫炫耀地问,我领你来这儿,景色不错吧?盲妻说,好像你看过似的。盲夫肯定地说,我看过,常来看。盲妻反唇相讥,介绍人不是说你胎里瞎吗?啥时看过?盲夫说,别人用眼看,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加起来一点不比别人少!那一瞬,我凛然一惊。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了如同未看,我们眼在神不在。记住并真正懂得的东西,必得被心房茧住啊。
⑤后来盲夫妇生了一个瞳仁亮如秋水的男孩。他渐渐长大,上了小学,盲人便天天接送。起初他躲在盲人背后,跟着杖子走。慢慢胆子壮了,绿灯一亮,就跳着要越过去。父亲总是拽住他,用盲杖戳着路面说,让我再听听,没有车轮声,我们才可动。
⑥终有一天,孩子说,我给你带路吧。他拉起父亲,东张西望,然后一碰一跳越过斑马线。于是盲人第一次提起盲杖,面色平淡,跟着目光如炬的孩子,脚步抬得高高,轻捷如飞。
⑦孩子越来越大了。当明眼人都不再接送这么高的孩子时,盲人依旧每天倚在校旁的杨树下,等待着。 (有删减)
1.请用简介的语言概括文章讲了有关盲人的几件事?(3分)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本文运用了哪种记叙方式,并分析它的好处。(4分)
3.请从描写角度,赏析下列句子。(3分)
于是盲人第一次提起盲杖,面色平淡,跟着目光如炬的孩子,脚步抬得高高,轻捷如飞。
“我知道……黑了,难受。我呆住了。”听了盲人的话,我的心里会想什么?请用第一人称写出此时“我”的心理活动。(3分)
5.“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了如同未看,我们眼在神不在。记住并真正懂得的东西,必得被心房茧住啊。”结合全文,联系生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