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书愤》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书愤》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5 21:4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陆游《书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2、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
3、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歌在阅读理解上有困难,不能准确理解诗句字面之下渗透的诗人情感,再加上特殊的时代和背景,更让一首诗承载诸多深沉的思想情感。所以老师须抓住诗人经历、思想、情怀,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的思想感情。
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季。写此诗时,诗人61岁,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此前陆游被免官回家乡山阴已有6年;那时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对金称臣纳贡, 无所作为。
————划出有用信息,说出理由。启发解题。
释题
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三、感知诗歌内容
1、请一两个学生单独朗读
2、集体朗读
3、参考注解解释诗句
四、合作探究,赏析诗作
(一)、诗人“书”了哪些内容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二)、诗人“书”了哪些忧愤之情
1.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2.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3.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三)、分析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
1. 分析“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语言特色
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的画卷之感;将诗人恢复之志具体化。(本联最能体现诗人“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的诗歌特点。)
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本诗用了何典故 有何作用
—— 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可是世事多艰,壮志空许 ,徒增白发。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诸葛坚持北伐,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而悲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五、总结全诗
爱国主题的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的诗歌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诗歌创作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爱国情愫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铸成他的诗歌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拓展阅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67岁)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诉衷情》(70岁)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示儿》(85岁,临终遗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