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书愤》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书愤》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5 21:4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书愤》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书愤》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提供者
课时 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陆游的七言律诗名篇,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通过对早年人生志向与战斗生活的回忆,表达英雄暮年壮志难酬又重新立誓的悲愤与爱国情怀。诗歌从时事维艰国运衰微的时代背景中来,从报国无门衰鬓先斑的个人境遇中来,来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诗人的政治生活感受。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陆游的爱国诗,高中教材选编了这一首,编者希望学生通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对陆游的诗文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陆游的爱国情怀有较清晰的认知。因此,以他的诗为代表的文人的爱国情怀,应该是要帮助学生感悟、体认的。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以“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把握诗歌主旨,理解书愤之“愤”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思考探究,能初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现技巧3、情感与价值观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格,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情重点:以“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理解诗歌难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陆游的诗歌,初步了解了陆游的人生经历和他所生活的时代特点,但学生知识面还不是很开阔,对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得难度;教学中主要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知识材料调动起来,重在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和思考,少听一些说教通过他们的阅读,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诵读法2.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2.资源准备:教学PPT、图片、朗诵音频。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诗歌导入,创设情境 课件展示图片,诗歌导入同学们,在南宋,有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曾在临终前留下遗言给他的子孙:如果有一天南宋王朝的军队可以平定中原,收复故土,你们一定不要忘记在家祭时告诉我。这位诗人是谁?这首诗诗题是?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歌感受他的爱国情怀。展示课题。 看课件展示的图片。回忆诗歌。明确:爱国诗人——陆游绝笔诗《示儿》齐读诗歌,回忆旧知,感受陆游的爱国情怀。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采用诗歌多媒体组合的方式,营造了教学氛围,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学文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知人论世,畅所欲言 预习检查:结合旧知并收集陆游相关知识,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课堂活动1:我心中有一个( )的陆游如:才华横溢 教师进行总结补充(知人)点拨:联系时代背景思考,为何陆游才华横溢,志在报国,却壮志难酬呢?(论世) 预习成果展示:畅所欲言并阐明理由(2-3人) 学生展示:才华横溢——今存作品九千多首,“多豪丽语”壮志难酬——一生“寄意恢复”可惜被投降派打击,多次罢官志在报国——年少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南宋政府苟安求和,偏安一隅,不思北伐。 学生结合曾经学过的陆游诗作及资料,了解作者与时代,培养自学能力。 这个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作补充引导,改变以往知人论世环节教学模式,学生在阐述中加深对陆游的了解,同时激发学习兴趣,为课堂上鉴赏诗歌做好准备。
三、诵读鉴赏,披文入情 吟读:体会情味,入文入境教师范读教师点评 译读:理解内容,披文入情课堂活动2:《书愤》“书”了何事?总结“书”的内容(板书) 背读 这首诗被称为是陆游“一生感情(爱国)经历的艺术概括”,再读,作者诗歌中最强烈的情绪是哪个字? 学生自由吟读, 个别吟读。齐吟预习展示(2人)生结合注释预习,理解诗歌大意总结诗歌内容 朗读自己的诗作,再读陆游的《书愤》 学生明确:“愤” 教师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吟读的要求,然后进行细致的指导。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教师点评、强化吟读的要求,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点拨,学生掌握吟读诗歌的要领,激发想象,进入诗境。 这样的设置可以突破以往传统对诗歌的教授模式,让学生自主理解诗歌,感受诗情。
四、鉴赏探究,把握主旨 说读教师提问: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而“愤”?教师点拨设问,“愤”的根源是? 作者为什么喜欢写诸葛亮,与他的“愤”有何关系? 联读 课堂小结“千秋英雄爱国情” 课堂活动3:学生自由读,合作探究,逐联找出诗中词句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发言展示明确:“世事艰”“空自许”“已先斑”“谁堪伯仲间” 奸臣误国、壮志难酬、年华已逝,功业未成 学生讨论最后齐读,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与人格力量 这个环节安排为课堂黄金时间,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由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更生动,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以“爱国情”统率整个课堂和教学材料,升华出“千秋英雄爱国情”的宏大主题,实现情感价值的熏陶。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 《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结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手法,理解诗歌主旨 本单元的重点在于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手法。通过《书愤》的学习,全面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结合具体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创作主旨。
七、板书设计
书 愤 陆 游 书:书写 愤:愤懑 恢复中原之志 世事艰 ↓ 奸臣误国之愤 抗金胜利之役 爱 书 ↓ 空自许 壮志难酬之愤 愤 壮志未酬之情 已先斑 国 ↓ 报国无门之愤 建功立业之愿 谁堪伯仲间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围绕诗题“书”“愤”二字形成教学思路,以“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主旨。教学中设计三个课堂活动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以诵读为教法,以爱国情渲染课堂,点燃学生爱国情。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