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湘夫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以朗读背诵的方式,进一步培养自身的文言语感并积累文言知识,体会楚辞体的节奏。
2.过程与方法:能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自主合作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从而体味诗歌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生发对楚辞体这种传统文学样式的喜爱之情,从而更深切地领悟屈原对自己人生理想“上下求索”的追求精神。
【学习重点】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
【学习难点】体会诗歌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知识准备】
一、楚辞
战国时期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诗体。因《离骚》是楚辞中最伟大的作品,所以楚辞也称为“骚体”。特点是:①篇幅较长;②句式参差灵活;③多用“兮”字。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以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作家的作品共十六篇编辑而成。其中屈原的作品最多,价值最高。《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我国诗歌史上常以“风”“骚”并称,“风”是指《诗经》,“骚”指《楚辞》。
二、屈原:
(一)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异常,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二)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三)评价:杰出的政治家、爱国诗人。
三、写作背景:
屈原曾两次被放逐,在第二次被放逐的20年间,他最终修订完成了长期以来收集并整理的民间乐歌《九歌》。《九歌》是一组想象力十分丰富、文辞非常优美的抒情诗歌,带有浓厚的楚国民间文学色彩,反映了当地巫风盛行的情况。《湘夫人》就是《九歌》中的一篇。
四、湘君与湘夫人:
湘君和湘夫人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古代舜王(文中湘君)巡视南方,死于苍梧,葬在九嶷山(今湖南省宁远县境内)。他的二妃(尧王之女)娥皇、女英(文中湘夫人)千里迢迢前来寻觅,溯潇水而上,到了洞庭湖一带,知道舜帝已去,于是二女也投湘水而死。这一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在民间一直流传。人们为了祭祀他们,在湘水旁边,由女巫扮成湘夫人模样去迎接湘君,而男巫则扮成湘君的模样在湘水中修盖华贵的房子,迎接湘夫人的到来。
五、《九歌》的创作缘起: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
六、比兴手法:
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七、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诗歌欣赏的方法。
说明: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2、知人论世:从作者层面探讨诗歌欣赏的方法。
说明:
①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如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②尽量积累诗人写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作品,全面掌握诗人一生的思想变化流程,以及由此而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
③全面了解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力求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3、探究诗旨的步骤
在背景中理解文本
在文本中推敲语言
从图景中体会其心境,进而把握其意境
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反求诗歌的表现手法
说明:诗歌欣赏中,我们要把从诸如表现手法等形式之美体会诗歌的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变成一种习惯,由习惯升华为一种能力;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领会诗歌的意境,把握文本的全部内蕴。
【自主学习】(这一部分需要在课堂展示、交流)
1.背诵《湘夫人》。
2.“目眇眇兮愁予/闻佳人兮召予/朝驰余马兮江皋/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其中“予”与“余”都是第一人称代词,你认为这里的“予”或“余”具体指谁?并说明理由。
【学习疑问】
【问题探究】
(1)“我”是湘君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是屈原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是“我”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解析] 解答此题,一定要结合诗歌中的诗句和命题者所给的注解进行分析。从对诗歌的“人不到”和注解的分析,可以知道题干表述的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也可把“人不到”的“人”理解为泛指,这样,题干表述的观点就不正确。作答这类评价题,无论是赞成还是否定,关键是要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注]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 争:怎。
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