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测练讲评之诗歌鉴赏
——静听花开踏诗行
【教学目标】
1、明确古代诗歌考点
2、掌握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一、导入新课: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③《汉乐府 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 素书”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出发,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E.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得含蓄隽永。
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6分)
明确考点
①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② 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凝练的字、词、句)
④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⑤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主旨或主题)
解题“四步法”
第一步:读懂诗歌内容
读诗题:时间、地点、内容、目的等
读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读诗句:内容、情感
读注释:典故、难词、背景等
第二步:赏析诗歌语言
字、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具有特定的表现力的。(以颔联“犹”、“自”和“冻”为例)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化虚为实、虚实结合、烘托等
描写方法:细节描写等
语言赏析(以颔联“犹”、“自”和“冻”为例)
(1)①“犹”“自”分别是“仍然、尚且”和“依然、依旧”的意思。②“云犹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和天色的阴沉,“浪自生”显示了水势汹涌、旅途艰辛,③共同衬托出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
(2)①“冻”有“凝滞”之义。②天空“有日”,云不应冻,但“云犹冻”,可见“天寒”,可见日色晦暝,云也仿佛凝滞,增加了惨淡的气氛,表现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那黯淡.凄凉的心境。
第三步:品味诗歌意象
意象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具体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即寄情藏意的物象。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
第四步:领悟作者情感
1、明确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景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 、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
2、体味炼字,理解情意。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
15、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6分)
答案.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的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事情1分,对“南来”的分析2分。意同即可。)
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典故1分,答以“鲤鱼”代指“家书”或“鱼雁传书”的典故也可;分析2分。
随堂练习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 之处。(6分)
A、【诗歌题解】
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此次考试,苏轼、苏辙兄弟同时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之盛举。欧阳修见人才济济,而作此诗。
全诗写出了作者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
B、【诗歌译文】
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C、【诗歌赏析】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
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
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参考答案 B、E
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重点要表现的是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试,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
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1)用春蚕食叶比喻(描摹)考场内考生笔落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比喻)
(2)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以响衬静)
(3)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课堂小结
课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