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扬州慢》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扬州慢》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5 22:0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扬州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理解全词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分析扬州城今昔景物的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回顾学过的抒发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感慨的诗句引出姜夔的《扬州慢》。
二、词人简介及解题
1、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常常浪迹江湖、寄食诸侯,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和音乐书法,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当世名流如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朱熹和萧德藻等人都极为推重,名声却震耀一世。 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周密《齐东野语》)。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
2、《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较长。《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三、整体感知
1、研读小序,思考: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情感的句子。
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3、指导学生诵读(字音、节奏、情感)。
四、赏析诗歌
(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歌
1、思考: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青青的荞麦、高大的乔木、废弃的城池、无声的冷月、寂寞的红药、孤独的二十四桥;听到清冷的号角;想到杜牧“重到须惊”。
追问:杜牧为什么“须惊”?
明确:因今日扬州城的荒凉、冷落而心惊胆寒。
2、词中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二十四桥,都出自杜牧的诗句。
写出昔日扬州城的热闹繁华。
3、造成扬州城今昔不同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其中蕴含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马造成的,胡马之所以能窥江而来,是因为宋朝的软弱无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权者的控诉,对战争的痛恨。
通过扬州昔盛今衰的对比,追怀丧乱,感慨今昔,抒发了对国事的痛惜伤感的黍离之悲。
4、思考: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明确:对比、虚实结合、用典、情景交融。
(二)指名学生有感情有感情地朗诵深深打动你的诗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示例:1、“池乔木,犹厌言兵”
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仍然留在它们心中;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2、“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暮色降临,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不由人不生感慨。
“渐”字表明词人伫立许久,陷入到一片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更加让人惆怅。
“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
“空”字与“潮打空城寂寞回”有相似之处,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
而用一“都”字总括,更显得凄凉。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用杜牧诗,以原有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的沉寂冷清。二十四桥仍旧,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经的繁华已去。随着水波的荡漾,明月揉碎在荡漾的水波之中,不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诗人那颗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仅水寒,连月也寒。用“无声”来写“月”,仿佛月曾经会有声,她仿佛曾经也被二十四桥繁华热闹的景象被玉人的萧声所感染,但现如今看到扬州城衰败残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与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日,夜深还过女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4、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
明确:词人在这里荡开一笔,写二十四桥边的芍药。设想来年春天红药蓬勃生长出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如此美丽却不知为谁而绽放。这种情景就更让人伤感。诗中用物来表达情感的有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还有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