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
《夜归鹿门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中的第一首诗,本诗是孟浩然仕途不顺,归隐鹿门山有感而作一首七言古诗。
第二单元主要要求学生通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体会诗中的情感。所以本课也以此为指南,注重对诗歌的意境、个别字词的赏析,达到理解作者思想的目的。
本课重点是思想感情的理解和炼字方法的规律总结,难点是将规律学以致用。重难点的攻破,能够提高学生规范答题、概括语言、赏析诗歌的能力。
【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是普通理科二类类班,语文水平中等,课前能自觉预习,课堂上能够按照老师要求思考,积极发言。
高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对于简单的诗句能够进行自主翻译。但学生在诗歌关键字词赏析,规范答题的能力还须提高。同时通过意象意境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设计思路】
1.初步感知,整体把握:(1)学生听教师范读,学习范读对语速疾徐、音高抑扬的处理;接着学生再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韵律之美,整体感知诗歌;(2)通过男女同学分别读诗歌,最后再请学生单独朗读诗歌,有利于进一步体会诗歌感情。
2.合作探究,鉴赏诗歌:(1)学生赏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场景,初步感知诗歌情感;(2)学生合作探究诗歌关键字词,明确诗歌情感;(3)通过对词语的对比,理解诗歌情感
3.呈现规律,拓展迁移(1)呈现炼字题的答题模式;(2)学生将规律学以致用,鉴赏诗歌(3)布置课后作业。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2.学会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教学流程】
导语
现在微博微信已经成为人们发表自己感想的平台,看到天边落日余晖,一排大雁南飞时。有人会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人写到:好多大雁,真好看。这雁真肥,肯定好吃。失恋时,有人写到: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有人千万遍的呼喊:蓝瘦,香菇!那么诗人孟浩然在面对人生的一段经历时,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夜归鹿门歌》。
一、初步感知,整体把握
1.听教师范读,标注字音、停顿以及重音
2.同桌自由朗读,并参看注释疏通诗意
3.男女生分别朗读。
4.推荐代表朗读。
二、合作探究,鉴赏诗歌
1、根据大家的概括,老师将诗歌改成了以下的样子,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山寺钟鸣昼已昏,余亦乘舟归鹿门。
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幽人自来去。
要求:1、独立思考3分钟,小组讨论2分钟归纳答案
2、注意省略诗句的场景、意境
2、“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中“开”和“忽”好在哪里?
要求:独立思考3分钟,书写答案2分钟,举手回答
(1)结合词语或诗句分析,有根有据
(2)注意此类题型答法
明确:开:①是消散的意思。
②月光之下,雾气消散,朦胧的山树清晰可见。
③表现诗人脱离俗世,归隐鹿门,心情豁然开朗,内心安宁平静。同时为下句发 现庞公归隐处作铺垫。
忽:①是忽然的意思。
②表现出时间过得快,不知不觉到了庞公归隐之地。
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惊喜之情,同时为最后一句幽人自来去场景的出现作铺垫。
3、“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中“寂寥”与“自去来”是否矛盾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背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 733 年 ,是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写的一首干谒诗, 希望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但最后张并没有赏识他。
三、规律总结,拓展迁移
(一)炼字题答题参考模式:
1、字义+句意。如果有词类活用,需要指出
2、手法+效果。(浅层效果:表现了诗句所描写的景物、意境、人物、事情的什么特点。深层效果: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诗歌主旨)
(二)小试牛刀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 ;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明确:①隔,隔断、阻隔之意。
②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
③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了对江东思念之情。
(三)课后小结
孟浩然生当盛唐,有用世之志,清高洒脱,却仕途失意。面对现实的无奈,他只能成为被迫的隐者,他用诗中静淡的意象,冷清的色彩,倾诉着个人的落寞。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夜归鹿门歌》
2.完成练习册《夜归鹿门歌》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