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5 22:0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夜归鹿门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点:
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第一节
一、 导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二、 诗人简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少时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后病死。
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三、 解题: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这首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四、品读诗文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诗歌两遍,力求读出自己的感悟。
2、讨论:围绕第一联发挥你的想象讨论诗人都
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用以下句式回答。
例:我看到了 : 许多的人争着挤着从刚靠
岸的船上涌下来。
我看到了
我听到了
我想到了
五. 品诗文
要求 1.2.3.4每个学习小组思考相对应的联所涉及的问题而后再自选一联所涉及的问题。
分组讨论:
1.首联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结合诗句说说该手法在诗文中起到的作用。
2.颔联又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试鉴赏颈联中“忽”字的妙处。
4.尾联刻画了一个隐者怎样的形象?
六、探主旨
此诗抒发了诗人归隐后的宁静、洒脱、超然及仕途不顺的一丝孤寂和淡淡的忧伤。赏析全诗:
七、作业:
《归篙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试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
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