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4、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象、意境的品味把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学习了鲍照《拟行路难》、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作品传达的不同的感情,把个人遭际和家国之恨融合在一起。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关于李清照,大家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了,你们读过她的哪些诗词?并结合诗词说说李清照前后期词各有什么特点。
二: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教师小结。
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1、听配乐朗诵
2、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3、教师范读
4、全班齐读(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这纯粹是因为你们读得好的原因吗?(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四、四、赏析意境美
1、找出这首词的词眼。诵读词的上片,说说上片有哪些意象并赏析。(微课:什么是意象)
词眼:愁
意象:红藕、玉簟、兰舟、云、雁、月、西楼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明确: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明确: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4)、通过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描述上片的画面全景,进一步体会词的意境美。
2、找出词下片的意象并赏析
(1)、花自飘零,水自流。这里的两个意象——花,水。你是如何理解的?
时光易逝,红颜易老,青春难再的感慨。
这里有个字练得特别好——“自”。 “一切景语皆情语”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发夫妻分离之苦,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喜欢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专题中,这个字就出现了很多次:
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自许”有一厢情愿的遗憾;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无人欣赏的落寞;
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鲍照《拟行路难》),“各自”有种让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宽”有愤懑难解的自怜。
这些句子当中“自”字的运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
(2)、比较阅读,领略词人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比较鉴赏:“原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七哀》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复返”——《行行重行行》
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他俩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3)、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的主旨句的落实。词人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中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才……,却……”句式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五、背诵全词,比较鉴赏李清照写愁的名句,小结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1、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
2、大胆歌颂自己的爱情,象蜜甜、象水清,磊落大方;
3、浅俗清新,明白如话,也多用偶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
六、播放歌曲《月满西楼》
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画面意境优美,音乐婉转动人,第二段师生同唱,将课堂结束在师生情感共鸣的最高峰,余音绕梁,意味隽永。
七、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
课外延伸阅读语文读本上李清照的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八、板书设计
一剪梅
李清照
意象(客观景物、主观情感) 炼字:秋 独
才 却 自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