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5 22:1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咏史怀古诗歌小专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3、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有关知识及其鉴赏要点。  
4、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探索作品丰富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整体感知作品的内涵和意蕴。  
2、通过涵咏、品味作品语言,体会景物描写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丰富意蕴。  
3、通过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表达的一般方法。  
4、归纳总结,积累诗歌鉴赏经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诗人所处的背景,理解诗人对时代的反思和生不逢时的感慨。
2、通过对咏史怀古诗的学习,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说。  
3、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有关知识及其鉴赏要点。  
2、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3、归纳总结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体会景物描写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丰富意蕴。  
● 学法指导  
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诗歌;学会归纳总结,积累诗歌鉴赏经验;借景抒情的诗歌要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借事抒情诗歌根据事的内容理解主旨。  
   
● 教学方法  
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拓展探究法   
● 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于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诗歌之部》,选修课教法不同于必修课,我们以专题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  
● 学情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诗歌阅读经验,但零散不系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他们进行系统归纳总结。  
   
● 教具准备  
小黑板,粉笔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项羽)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  
二、合作探究文本  
1、阅读诗歌,理解字面意思  
2、鉴赏诗歌,重点是今昔对比的描写 
(1.)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答: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
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
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在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
(2.)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是什么关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前三句渲染当时的热闹繁华,第四句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3) 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明确:今昔对比、虚实结合、借古讽今
(4)那么,今天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主题揭示:抒发人世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借古讽今,寄予作者“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深沉忧思。
三.比较阅读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请比较: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明确: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用了对比手法。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四、拓展探究  
1、咏史怀古诗歌的主题  
(1)感慨昔盛今衰,人世无常 
 比如李白的这两首诗  
(2)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3)感慨身世,观照自我  
比如:杜甫的《蜀相》抒发自己年华消逝、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渴望建功立业、缅怀古人的思想感情。  
(4)怀古咏史,评判历史  
比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篇目   思想感情   主要 表现手法  
越中览古      昔日的繁盛和今天的凄凉表达盛衰写无常感慨   鲜明的对比、借事抒情、  
苏台览古   昔日的繁盛和今天的凄凉表达盛衰写无常感慨   鲜明的对比、借景抒情  
京口北固亭怀古   劝谏统治者不可草率北伐   鲜明对比、用典、寓情于景、  
蜀相   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寓情于景  
       
题乌江亭   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   发表议论  
2、咏史怀古诗的表现手法探究  
今昔对比
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
用典故
联想与想象
●课堂总结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五、布置作业:  
赏析刘禹锡的两首咏史怀古诗  
《乌衣巷》 《石头城》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