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6 22:5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授课人:李春晓 班级:高二(2)班 时间:2018/5/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
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诗文,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
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2、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珍惜美好时光,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
教学重点:
1、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愁,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今天,我们来通过学习他的一首隐居后的诗歌——《杂诗十二首》(其二),来看看诗人有着怎样的心迹。
二、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三、背景介绍: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

四、诗歌鉴赏: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找学生朗读,师生对其评价。
3、这首诗最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什么?
明确: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是“念此怀悲凄悽”中的“悲悽”一词,即“悲伤”之意。
4、诗人为什么“悲悽”?诗歌如何表现“悲悽”?
明确:“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两句揭示了心怀“悲悽”的原因。具体意思是:时光飞逝抛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施展。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情感的。
5、前四句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明确:一幅无限阔大光明、浩荡空阔的画面。
(作者是否想表现月色的迷人和心情的喜悦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6、译“风来入房户,……不眠知夕永。”四句。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的心情?
明确: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冷”字表面上写的是半夜时分睡觉的枕席让人觉得寒冷冰凉,实际上是写诗人心境的孤寂凄凉。“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两句写的是:气候的变化(天气变得寒冷起来)让人突然明白原来是季节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换,难以入睡成眠让人感到是如此的长夜难熬。
7、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明确: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8、“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诗人想倾吐心中的什么?结果又怎样?
明确:结合后文来看,应该是“岁月刀刀催人老、空有壮志不得酬”的苦闷。 没有人应和,可以理解为没有人认同、理解诗人的苦闷,这说明现实中知音难觅, 故而只好与孤影对酌。
9、诗人面对这种“悲凄”之情,他是否及时调整了心态,心情恢复平静?
明确: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
10、总结:
本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长夜难眠、对酒独酌的诗人形象,抒发了作者时光流逝、 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知音难觅的孤寂。
11、学生齐读诗文。
五、作业:
从意象、意境与情感的角度比较此诗与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异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