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名称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姓名 工作单位
年级学科 高二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首诗写诗人中夜不眠时的情怀,抒发了事业无成的感慨,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戚。
二、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
一 教学目标(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 (2)学习诗人表现“悲悽”的方法。 二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移情的手法(2)意象的选用 (3)意境的营造2.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作者的“悲悽”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任教班级为A层次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并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针对教材和学生特点及教材要求,本课将侧重让学生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从意境、意象、构思、情感的角度来鉴赏此诗。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我从老大来,切慕其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下面让我们与靖节先生对饮畅叙。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很多,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时代思想和家庭环境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三、学习本诗四步走1、初读感知2、理清诗文的意思3、对诗文进行赏析4、整体把握主旨,感情和艺术构思四、鉴赏此诗1、这首诗最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什么? 明确: 悲悽 诗人为什么“悲悽”?(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明确:日月掷之人去,有志不获骋。3、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悽的?(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日、月、万里辉、空中景 “荡荡空中景”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晚风、冷席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4、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的心情? 明确: 冷;表面上是写枕席冷,实际上是写人的心冷。运用了移情的手法。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的表达强烈的感情。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如何翻译?诗人想倾吐心中的什么?结果又怎样?明确:这两句的译文: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诗人想倾吐心中的孤独,现实中没人理解自己的苦闷,知音难觅。结果: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主题把握这首诗写诗人中夜不眠时的情怀,抒发了事业无成的感慨。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悽。从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的角度比较此诗与《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区别。明确:意象:阮诗:明月、清风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孤鸿、翔鸟象征内心的孤寂。 陶诗:白日、素月浩荡光明,可见渊明光风霁月的胸怀。艺术构思:阮诗:开篇直抒胸臆,中间借景抒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 陶诗:开篇写景,中间触景生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意境:阮诗:清幽冷寂 陶诗:空阔冷清情感:阮诗:孤独苦闷忧愤,感情表露隐晦曲折。 陶诗: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悲哀,感情表露直接一些,点出了悲悽的原因。8、小结: 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篡夺、阴谋、危机,决心归隐田园。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现实,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作看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度中矛盾不安的心境。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 9、作业: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选择本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要求不少于70字。(3)、阅读下面这首诗,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成一篇不低于600字的文章。杂诗十二首》(其五)陶渊明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有关本诗陶渊明的资料 教师范读本诗 朗读本诗 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初读感受本诗中作者的情感
展示本诗的问题 学生逐一回答问题 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本诗
从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的角度比较此诗与《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区别。 学生分小组讨论 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作业2.3.要求用散文化的语言写 学生课下要再次研读本诗及作业3. 加深学生对陶渊明“悲悽”情感的理解,延伸拓展学生对陶渊明相关作品的阅读。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观察量表
(学生活动等级量表)观察记录 观 察 学 生 表 现评 分1、学习兴趣是否浓厚。 2、学习情绪是否高昂。 3、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4、对教师态度。 5、能否在学习中自觉从教师推荐的资源(网络、资料袋)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能否“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6、积极思考,深入探询。 7、合作学习中,能否与同学有效合作,能否照顾其他同学的学习需要。 8、学习中,能否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9、学习中,能否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 10、学习中,能否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学习策略。 5分制:优:5分;良,4分;好,3分;一般,2分;尚好,1分。
七、教学板书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时光流逝 冷(心冷)有志不能伸展
八、教学反思
本堂课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围绕“悲悽”展开,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难度小),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回答的很好。为了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从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的角度比较此诗与《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区别。在这个环节运用了合作探究的方法(有难度),小组合作的很成功,但有个别小组在展示讨论结果上不太积极。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陶渊明的“悲悽”的深意,设计了作业2和作业3,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写”的能力。本堂课的不足之处:没能当堂背诵此诗,学生在回答问题方面用词不够准确,说陶渊明的生活是“悲惨”的,应用“悲伤”更准确。在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悲 悽
PAGE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