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4、诵读、背诵。
【过程与方法】
利用书籍和网络,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掌握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感知词作的大意以及词人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读出词的韵味,体会词句的含义,深入领悟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
相门翩翩公子;
江湖落落狂生;
清初第一才士;
千古伤心词人。
这四句话说的是谁?——纳兰性德
关于纳兰性德,你了解多少呢?(学生畅所欲言)
知人论世(播放微视频)
微视频文字材料:
(一)知人论世
相门翩翩公子:有这么一个人,用他旷世才华、多情风骨,波动了大清朝那根冷韵冰弦,在康熙盛世弹奏了一曲人间绝响。他就是纳兰容若。公元1655年腊月的一个飞雪的日子,纳兰降生在北京。他与生俱来就携着高贵的金冠,因为他的身上流淌着纳兰世家的血液。纳兰世家,是一个集荣华与贵胄、显赫与威望的家族。纳兰容若的父亲,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大学士纳兰明珠,人以“相国”荣称。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而整个纳兰家族与皇室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容若是纳兰明珠的长子,明珠视他为珍宝,为之取名纳兰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的讳,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江湖落落狂生:纳兰容若虽拥有富贵荣华,却渴慕布衣清欢;虽处于红墙绿瓦,却思慕竹篱茅舍;虽尝尽山珍海味,却宁食粗茶淡饭。纳兰容若身处官场,行走于仕途,常常是在官场的倾轧中弄的焦头烂额,然而心却游离于喧闹之外。他宁愿放纵,在放纵里求的一丝轻松。他结交那些落拓布衣,结交那些不肯悦俗之人,比如他最好的朋友顾贞观就是当时落魄江湖的汉族文人。
清初第一才士:纳兰诗词文兼善,他31年的人生就为我们留下了三百多首词,三百多首诗,他的好朋友曹寅有诗云“家家争唱饮水词”,很多作品直到今天都被人们喜爱和传颂。梁启超称他“清初学人第一”可见纳兰在学术上的重要地位,王国维认为纳兰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可见纳兰在词的创作上成就极高。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18岁中举,22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且擅书法,精于书画鉴赏。
相门翩翩公子;江湖落落狂生;清初第一才士;千古伤心词人。纳兰为何是千古伤心词人,请同学们从纳兰性德的词作中去体会,在这里我们先留下一个悬念。
(二)纳兰词的四个特点
“真情”是纳兰词的情感内核。“自然”是纳兰词的表现特点。“追忆”,纳兰总是沉浸在一种对往事的追忆中。“哀伤”,“我是人间惆怅客”,纳兰词凄婉处让人不忍卒读。
(三)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年(1861年)十月,康熙帝平定了吴三桂 ( http: / / www. / s q=%E5%90%B4%E4%B8%89%E6%A1%82&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耿精忠 ( http: / / www. / s q=%E8%80%BF%E7%B2%BE%E5%BF%A0&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尚可喜的三藩之乱 ( http: / / www. / s q=%E4%B8%89%E8%97%A9%E4%B9%8B%E4%B9%B1&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国内平静。于是,在二十一年三月经山海关 ( http: / / www. / s q=%E5%B1%B1%E6%B5%B7%E5%85%B3&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到满族的发祥地辽东一带去巡视,并祭祀长白山 ( http: / / www. / s q=%E9%95%BF%E7%99%BD%E5%B1%B1&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纳兰性德 ( http: / / www. / s q=%E7%BA%B3%E5%85%B0%E6%80%A7%E5%BE%B7&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亦随从扈驾。这首《长相思 ( http: / / www. / s q=%E9%95%BF%E7%9B%B8%E6%80%9D&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便写于他们出山海关至盛京(沈阳)的途中。
三、置身诗境
通过微课,我们认识了纳兰,也初步的了解了纳兰,我们做到了知人论世。现在呢,我们就来置身诗境,通过《长相思》这首小词去看一看那一时,那一地的纳兰都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1、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倾听朗读录音,并进行想象和联想,再现当时的场景。
2、课堂活动一:置身诗境,初步描绘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通过大家对词境的描摹可以看出大家对词意的理解已经很到位了。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全词。
课堂活动:学生诵读
四、缘景明情
大家刚通过置身诗境初步感知了诗歌,但在吟诵时却缺乏纳兰当年在塞外吟这首诗时的情味。我想主要是我们同学诗歌情感的把握还不到位。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缘景明情,思考一下这首词抒发的感情?——生:思乡
1、课堂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有人说纳兰性德的这首《长相思》通篇无一句不思乡,而无一句是直写思乡,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来表现思乡之情的?可以选择一个字,一个意象,一个词句,或几个词句来进行探究。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
下片开头“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首先山长水阔,路途本就漫长而艰辛,再加上塞上恶劣的天气,就算在阳春三月也是风雪交加,凄寒苦楚,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境遇,让纳兰对这表面华丽招摇的生涯生出了悠长的慨叹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惫之心。“更”是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这怎不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片“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景入心的表现,满怀心事悄悄跃然纸上。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泊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王国维 ( http: / / baike. / doc / 1624466-1717333.html" \t "_blank )曾评:“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2、教师总结:经过了大家的合作探究,我们对这首长相思已经理解的很深入了,真可谓: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思故乡,念亲人,字字化作──长相思。
3、课堂活动三:深入探究
探究一:词人是八旗子弟,祖籍就在关外,可是他到了关外却说自己思念故园,故园在这里指的是哪里?他思念故园的什么?
清朝统治者,长期以来被汉人文化熏染,慢慢接受并且喜爱上这种氛围。他们渐渐丢下刀剑,拿起笔墨,逛戏园,玩味古董艺术,再不是从前那些只懂得驰骋疆场的野蛮汉子了。他们将园林建在山水灵逸之地,狭小帐篷换成亭台楼阁,耕种渔猎换成锦衣玉食。过往的游牧生活、林海雪原、大漠风情,被古典庭院、杏花烟雨取代。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改变根深蒂固的思想和习惯。一个人原本是没有故乡的,当你在一个地方居住久了,就会被当地的文化和习俗所感染,而后在那里创造生活、耕耘日子,那里就成了故乡。但纳兰思念的绝不是京城的锦衣玉食,莺歌燕舞。
万里风沙的塞外不是故乡,他的故乡在京师,因为京师才有他牵挂的人。心之所系的人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尽管纳兰说自己是一片雪花,这极寒之地却不是他的天堂。
探究二:纳兰性德在这首小词中表现出的悲怆愁苦之情,除了思乡这个原因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吗?(结合微课中纳兰性德的身世经历、身份地位进行探究)
分析:纳兰二十二岁高中进士,康熙皇帝安排他做三等侍卫,大家都认为破格任命纳兰为侍卫是特殊的恩宠。而纳兰却觉得若把他安排进翰林院,他会更满意,因为他可以安心做他的学问。即使不进翰林院,授予地方官,实现他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也是合乎他的理想的。而侍卫不过是皇帝身边的奴才。纳兰要的不是大浪淘沙、风云叱咤,只是希望可以静坐闲窗、无边风雅,做一个淡定的文人,每日吟诗填词、弹琴舞剑、撰写著书,而不是做别人的道具、别人的棋子任人摆布,这不是他要的人生。
五、因声求韵
课堂活动五:诵读展示
(放背景音乐,学生展示)
通过大家的诵读,我觉得大家已经从心底里理解了纳兰性德,也真正的读懂了这首《长相思》。接下来,我们来欣赏纳兰的另一首词。
六:拓展延伸
1、阅读纳兰性德的《浣溪沙》回答问题
浣溪纱①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③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
①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
②被酒:醉酒。
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是如何刻画的 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的形象。(2分)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1分)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1分,意思对即可)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 请简要分析。(4分)
2.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与无奈。(2分)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2分)
最后,我们听一听百家讲坛中南大学杨雨教授对纳兰的解读。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可以回答前面微课中的那个问题了。
那么纳兰为何而哀伤呢,我总结了三个原因,第一是前面说过的仕与隐的矛盾,他不愿做人间富贵花,却命定生于贵胄之家,且常伴于君侧。第二是纳兰二十二岁高中进士,康熙皇帝安排他做三等侍卫,大家都认为破格任命纳兰为侍卫是特殊的恩宠。而纳兰却觉得若把他安排进翰林院,他会更满意,因为他可以安心做他的学问。即使不进翰林院,授予地方官,实现他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也是合乎他的理想的。而侍卫不过是皇帝身边的奴才。第三,纳兰一生为情所累,所苦,他有一个铭心刻骨的初恋情人,可却入宫为妃。他有一个贤淑大度的妻子,可却难产而死。他有一个至死不渝的红颜知己,可却不为家族所容。
七:结课
纳兰就是纳兰,“我是人间惆怅客”是他对自己的评价。“千古伤心词人”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他31年的人生是那么短暂,却又是那么绚丽,他留下了那么多首诗词,让后世的人们也为他感动,为他震撼,为他伤心。我想,今后当我们再看到纳兰容若的这首《长相思》时,我们一定会想到:
茫茫旷野,纳兰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思念远在家乡的爱妻。在没有温暖的旅途中,是文字让他赖以生存。一程山水,一更风雪,鲜衣怒马,他在天涯。
【作业】:
1、完善导学案
2、试填一首《长相思》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