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登岳阳楼》(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登岳阳楼》(共3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10:1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杜甫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
导语设计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
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
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代表作品:
诗歌的主要风格:
沉郁顿挫
“三吏”----
“三别”----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走进现代杜甫
请欣赏图片:《杜甫很忙》
〖创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他登上了岳阳楼。这首诗就是诗人登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读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chè
tìsì
听配乐朗诵,感受诗的意境
读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chè
tìsì
二二一、二一二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下面我们走进文本,研读诗歌
首联: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
“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光山色的仰慕。
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但其中暗含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的沉郁之情。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昔闻”:慕名已久、向往之久
“今上”:夙愿得偿,幸事一件。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与“今”之间,没有简单的以 “喜”“悲”之词加以填充,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回味。
“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诗人青年时代正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
  如今,祖国山河残破,疮疾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颔联: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写景:
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地,日月星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颔联: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月浮。
写景:
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
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风景?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的感受。
气势磅礴,意境阔大,宏伟奇丽。
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炼字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 一派壮阔的图景。
炼字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气压百代,
 为五言雄浑之绝。”
    ——宋·刘须溪  
“已尽大观,
 后来诗人,何处措手。”
    ——明·王嗣奭
颈联: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亲朋好友们音讯全无,我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
“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有孤舟”: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写出了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
  上联展现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画出水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
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洞庭湖的壮阔雄伟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已的痛苦之情。
尾联: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
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诗人凭轩老泪横流的,不仅有感于自已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
这涕泪之中,有对亲
 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
 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
 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
 自悼。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颈联和尾联有何联系?
亲朋无一字
联想
连年战乱
自伤凄苦
感时伤世
忧国忧民的情怀
前四句写景  → 宽阔广大 开阔

五六句叙身世 → 凄凉落寞 狭窄

七八句抒感慨 → 广阔胸襟 开阔
意境宽阔宏伟
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品诗
你觉得诗歌的哪两联写得最好?试作简要赏析。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景色特点:
字义——结合句子分析——诗人情感
炼字题:
坼:分裂,洞庭湖将吴、楚两地分开;
浮:漂浮,日月和星辰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这两个字用的极富动态感,自然贴切,使意境更加辽阔雄浑,把洞庭湖浩翰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景色宏伟奇丽,意境阔大。这两句彰显了诗人精神空间的宏伟和辽阔。
②“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体悟情感
诗歌先写登楼所见,再写由此引起的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小结
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湖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后人对杜甫的评价
    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闻一多     庄严:人格     瑰丽:艺术     永久:影响
杜甫草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使岳阳楼更添一层神秘色彩。
迁移拓展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彩,且更新颖。
课堂作业
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3、前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2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引”“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途中的喜悦之情。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