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今别离
黄遵宪
导入
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黄遵宪(1848-1905) 字公度,清末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最早倡导者。年轻时即写诗反对拟古主义,务求写出“我之诗”,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和实践,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诗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为追求目标。
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东郊3公里处的周溪畔
本诗创作背景 :
处于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也是中西文明大碰撞的时代,文化的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诗歌元素的整合。
社会背景: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在冲突与融合间碰撞(轮船,火车等被引入中国),时代的变迁导致诗歌的古典意向和现代文明不兼容,造就了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诗人的新风新貌。
今别离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飞轻气球。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①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②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③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④,动如绕指柔⑤。
岂无打头风⑥?亦不畏石尤⑦。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⑧不见,烟波杳悠悠⑨。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⑩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①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离情别思迹象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轮,早期蒸汽机轮船两侧的双轮
②并立:合力,一起
③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轮船和火车)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稍有缠绵之意。须臾,片刻、短时间。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④万钧柁 几万斤重的船舵。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
⑤绕指柔 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⑥打头风 迎面吹来的风,逆风
⑦石尤 即石尤风。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
⑧倏 疾速,忽然
⑨烟波杳悠悠 此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远望兴叹。
⑩留滞 路途阻塞
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芳草
长亭
柳
酒
夕阳
离愁 别恨
古代诗人描写离别情景的常用意象(常表达留恋、安慰、嘱咐、祝愿、伤感、惆怅、期待的情感)
古道
笛声
山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
——辛弃疾《满江红》
→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别赋》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
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全篇怎么集中突出了一个“快”字?
转、驰、载、动、速、快等动词的接连运用,渲染出现代交通工具的一种显著优势:超乎寻常的快速度。
全篇为什么集中突出一个“快”字?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度,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如何体现采用古法以表达新观念?
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便颇新异。在过去,诗人笔下的是“一日一万周”,而现在却是“一刻即万周”,则是对于现代速度传神的描绘,这在传统诗文中是没有的。这样的诗一下子把传统的时空观念打破了,人的视野拓宽了,思维也变得焕然一新。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目睹飞驰的双轮,诗人有何感慨?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快速变换,人内心的忧愁在滋长。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诗人为什么写古代的车舟 “载离别”?
古代的车舟诚然同样“载离别”,但毕竟速度有限,从而时空转换也有限,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因为人的以往经验赋予其应对古代车舟速度的能力。但愈是缅怀古时的时空自由体验,就愈会在现代境遇下体会到“不自由”。“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和古诗词有何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小结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国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