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湘夫人》课件(共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湘夫人》课件(共5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10:3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据传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湘君就是传说中尧、舜、禹中
的舜。他到九嶷山惩戒恶龙 ,死在苍梧,他的妃子是尧的两个女儿
(娥皇、女英),到南方寻找舜,走到洞庭湖附近,听说舜已死,二人
抱头痛哭起来,一直哭了九天九夜,眼睛流干了,哭出血泪来,
。最后也死在了舜帝的旁边。
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
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
的,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纹,传说是
二妃在竹子上抹眼泪印上的;有的竹子上有鲜红鲜红的
血斑,那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人们为了
纪念他们,就叫这种竹子为湘妃竹。
可以说,这个名称,这种竹子形象化了一段凄迷的叫人生死相许的爱情。这段爱情神话,在民间广为流传,屈原以此为题材,写成了诗歌:《湘君》《湘夫人》。
《湘君》《湘夫人》
湘水配偶神的祭歌。
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
《湘君》《湘夫人》
描写湘水配偶神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诉说他们热烈怀恋对方的真挚情感,和无缘相见的悲苦与怨愁。
对配偶神怀着深深的同情和讴歌。
抒发了死生契阔、会合无缘的绵绵凄怨之情。
《湘夫人》:《湘君》的姊妹篇
由扮演湘君的男巫独唱
道出湘君并没有爽约,只是阴差阳错,未能与湘夫人会面
等待中想着与湘夫人未来的美好生活,设想用世上最芳洁的植物营造新房,让所有的神灵都前来分享他们的幸福
希望变成了泡影
失望之余,他也气愤地抛弃了湘夫人所赠的礼物
又摘下了杜若香草
怀着一丝期望和几分惆怅在汀洲上徘徊
期待下一次将香草送给恋人
  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课前诵读
这种竹子叫湘妃竹。其名与一个神话故事有关。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读诗歌,鉴赏本诗的艺术手法;
2、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分析诗歌主旨。
渚( ) 眇( )薠( ) 罾( ) 蘋( ) 芷 ( ) 澧( ) 澨( )
潺湲( ) 葺( ) 荪 ( )
薜荔( )擗( ) 櫋( ) 庑( )
嶷( ) 袂( ) 遗( ) 褋( )
搴( ) 汀( ) 橑( )
熟知字音
zhǔ miǎo fán zēng
pín zhǐ lǐ shì
chányuán qì sūn
bì lì pǐ mián wǔ
Yí mèi wèi dié
qiān tīng lǎo
屈原,名 ,字 。战国末期
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开创了新诗体—— ,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1953年,被列为世界“ ”之一。
文学常识


楚国
浪漫
楚辞体
四大文化名人
通读文辞,感知内容
湘夫人降临在北洲之上,
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萧瑟的秋风啊,徐徐地吹拂着,
洞庭湖扬起微波啊,落叶飘零。
站在长满白薠的地方啊,纵目远望,
我与佳人相约啊,今晚张设罗帐。
鸟雀啊,为何聚集在水草之处?
鱼网啊,为何挂结在高高的树梢之上?
阅读注释,了解内容
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
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蘋中?
罾何为兮木上?
沅水有白芷啊,澧水有幽兰,
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
神思恍惚啊,放眼远眺,
只见那流水啊,缓缓流淌。
沅有芷兮澧有兰,
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
观流水兮潺湲。
麋鹿为何来到庭院觅食?
蛟龙又为何在水边游荡?
清晨,我策马驰骋在江边高地,
傍晚,却又渡过西面的水湾。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我来相聚,
我将飞快的驾车啊,与她同行远去
构筑宫室啊,在那绿水之中,
修盖屋顶啊,用那翠绿的荷叶。
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
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
桂木作栋梁啊,兰木为房椽,
辛夷装饰门楣啊,白芷装饰卧房。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
剖开蕙草做的幔帐啊,也已支张。
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
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
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
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
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
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
擗蕙櫋兮既张。
用白玉,做成镇席的宝器,
散布石兰啊,让其四处撒播芳香。
再把白芷覆盖在荷叶屋顶,
又把杜衡缠绕在屋顶四方。
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
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啊,纷纷出来迎接湘夫人,
神灵们一齐降临啊,如云彩满天。
白玉兮为镇,
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
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
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
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
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
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
聊逍遥兮容与。
我把那衣袖啊,抛到江中,
又把你赠我的单衣啊,扔到澧水旁。
我却又到平坦的小洲啊,采摘杜若,
将把它馈赠给远方的人。
见面的机会啊,不可轻易得到,
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概述主要内容
等待、期盼
寻觅、幻想(向往)
失望、气愤、平静
写湘君约湘夫
人但最终未得
见面,表达了
湘君对湘夫人
刻骨铭心的思
念之情。
向往
失望
气愤
平静
目眇眇-登白薠-夕张-远望- 观流水
秋风、木叶、流水:
幻想如愿相会的情景:
捐、遗、容与
等待
期盼
动作
(实)
心理
(虚)
湘君
景物(实、虚)
以虚写实
鉴赏表现手法
1、通读全诗,体味主旨,感知艺术手法。
2、思考本诗在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主旨方面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我”为何而愁?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写秋水的绝唱,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
你是怎样评价的?
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广阔雄浑而又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色。烘托出湘君见不到心上人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第一段
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中,鱼网为什么张挂在树上?
湘君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位联想?
难道说我们的约会也会出现异常吗?
暗示着约会失望的结果。
比兴
写与湘夫人约会却难遇,湘君哀愁顿生的情景。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不敢言。
沅江上澧水边那美丽高洁的白芷与香兰,
有着芬芳的香气,而爱慕着如香草般美丽
高洁的你的我,却没有向你表白的勇气。
比兴
第二段
回忆而追悔,以致神情恍惚。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第三段
这两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看到麋鹿在庭院中觅食,看到蛟龙搁浅在水边,预示着这是一个心愿未能得偿,与湘夫人终不能会面。
起兴手法
这两句置于第三段开头,属于什么手法的运用?
这段主要写布置新房,极尽排场,百般美化,一连串香草、香木,让你想到了什么?
作者怎样写有什么用意?
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一片深情。
明写美物、美事,渲染了营造婚房喜气氛围;
暗写美的人、美的心;暗示追求爱情的美好的心灵。
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第四段
这一段流露出湘君怎样的感情?
湘君因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无限的惆怅,但仍流露出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见面的机会啊,不可多得,
姑且逍遥,悠闲自在地游逛吧。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无奈的宽解
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把周围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心理融合在一起构成美妙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2、用赋的铺陈手法反复叙写。
3、用高洁的事物做比兴,以此歌颂纯洁的感情
4、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笔触细腻而含蓄
6、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5、虚实相生的手法
概括诗歌主旨
1、湘君身上寄寓了作者什么思想情感?
对湘君在不断彷徨迷惘中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歌颂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屈原
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
“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秦国和楚国(并吴越,版图最大,人口最多)是左右当时局势的两个重心,统一大业的完成,非秦即楚。
屈原
  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宠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合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屈原
  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屈原并不因此而放弃政治主张和伟大理想,写出了著名长诗《离骚》等价值很高的、影响很大的不朽作品。
  当秦兵攻破楚都消息传出后,他大失所望,悲愤难捱抱石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这天正是五月初五。
屈原的人格理想
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从文中看到了屈原的影子吗?
屈原当时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
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湘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叠印着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
这首诗隐喻了诗人不被楚怀王所知,不能返回朝廷的不幸遭遇。
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是否寄托着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至死不渝?湘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是否融进了屈原在人生偃蹇路途中的宽解自慰?
社会人生中,一切执著追求而始终虚幻难得的种种现实境况,一切由虽执著追求却始终虚幻难得所引发的忧愁、懊恼、惆怅、失望,是不是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同构感应和精神寄托?
湘君与湘夫人约期难遇的惆怅失落
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哀怨痛苦
湘君在沅澧两岸徘徊、追寻
屈原“行吟江畔”、“上下求索”
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
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九死不悔
湘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
屈原在人生坎坷路途中的宽解自慰
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
主题:爱情悲剧——屈原的身世悲剧
作者假神或巫之口吻,以抒一己之胸臆。忽合而一,忽分为二,合为吾我,分相尔彼,而隐约参乎神与巫之离坐离立者,又有屈子在,如玉之烟,如剑之气……
(钱锺书《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
2、请概括本诗主题
透出作者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忧伤怀疑。
抒发了诗人人生失路、孤独凄凉的心情。
本诗以湘君等候湘夫人的经过为线索,表现了他因思而不见,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和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格理想表现之一---《九歌》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怫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王逸《九歌序》
课堂延伸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请你从屈原的角度为楚王写一封绝笔信。
课后作业
一、鉴赏本诗名句
1、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秋水的绝唱
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
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
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
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
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
愁绪四溢。情与景,水乳交融,
  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
  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
  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
2、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鸟儿聚集在水草中,鱼网张在树上
异常情况
难道说我们的约会也会出现异常吗?
比兴
3、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不在外面草地上吃草,跑到庭院中
来吃东西?
蛟龙为什么不深藏水底而跑到了岸边?
比兴
以此反常现象作比兴:象征寓意。
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和烘染自身的尴尬处境和懊恼心情,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
情诗以反常不可能之事为喻,在中外诗歌中都是常法,所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
鸟何萃兮萍中,罾何为兮木上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二、了解“楚辞”
西汉时,人们把屈原的诗歌称为“楚辞”。
西汉末年,刘向编定“楚辞”集, “楚辞”出现专书。
“楚辞”本义为楚人的歌辞,作为一种文体,主要因为它是楚声的文学——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方言文学)
南方民歌给予楚辞直接影响,但只有经过屈原的努力, “楚辞”这种文体才正式建立,并且在诗歌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1)是战国后期在南方产生的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
(2)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
(3)多用语气词“兮”,自有舒缓,摇曳多姿。
(4)篇幅加大加长,便于抒情,宜于描写,宜于咏叹,宜于表现深曲复杂的心理变化和广阔的生活内容。
(5)想象奇妙,比喻生动,描摹细腻,形象鲜明,感情深厚,语言瑰丽。 多运用比兴和象征的笔法
(6)标志着诗歌由集体创作为主转入诗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的开始。
:是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 风格的政治抒情诗。
是一组抒情诗的总称,共九篇。
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共十一篇。
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
此外,其代表作还有《招魂》《大招》等。
《离骚》
浪漫主义
《九章》
《九歌》
《天问》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四、精彩语言辑录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苟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帝子降兮北诸,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
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九歌·少司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