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一剪梅》(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一剪梅》(共2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10:4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一剪梅
李清照
教学目标
1. 了解李清照,把握其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3.背诵这首词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 著名女词人,号 。 词派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宋代
易安居士
婉约
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金兵入据中原,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李清照
以南渡为界
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如梦令》;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醉花阴》;语言明丽轻快。
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声声慢》
作品
(1084-1155)
写作背景
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即赴太学求学,李清照一人居家。《一剪梅》是她寄给丈夫的,表达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文本朗读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字要准 注意停顿节奏 注意押韵 情感
红藕香残玉簟秋
  《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秋”:秋凉、凉意,点明了时节;“残”:凋残、凋谢。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到了衬托作用。
作用:开篇奠定了诗歌凄凉、悲凉的感情基调。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找出一个关键字。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句中哪些意象指向离别相思?
西楼

锦书

“鸿雁传书” 表达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古诗词中的明月与西楼总寄寓着思念之情,常以“登楼远望”,“望月怀人”表达思念之情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明月自满,人却未圆
 无边的月色正如无尽的相思
  词的上片借景抒情,烘托气氛,并记叙了女词人的独居生活;表达她的孤独寂寞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
花落水流:借景抒情––韶光易逝,年华逝去,青春难再。体现词人的愁绪。
      
流水落花不解人情,两个“自”更增愁绪。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直抒胸臆:愁思之深无法排遣
这愁绪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一“上”一“下”,把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这样的描写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加上“才……却……”的句式,令人感到愁思转移之快与难于排解的无奈。字眼平常之极,却给读者留下无止境的遐想。——愁思之深无法排遣。 
简要赏析词的结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鉴赏阅读
  词的下片以直接抒情为主,抒发了词人对丈夫的深深思念之情。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相思离愁。
阅读《一剪梅》和《声声慢》两词,两篇中都写“愁”绪,所谓“一般愁字别样情”。细品两词,体会两者之愁有何区别?
小结:
《一剪梅》和《声声慢》虽然都是李清照写愁的名篇,然而我们从对比中可以发现,两者“愁”的内涵是不同的。
《一剪梅》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其时词人锦衣玉食,而士人游学游宦也是社会习俗,故这愁来得轻、浅,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 。
《声声慢》之愁绪却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厉的,这是融合了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泣血之作。
由此也可看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不同。
布置作业: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阅读其他诗作。
2、背诵这首词。
学诗之道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