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虞美人》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虞美人》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10:4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单元
《虞美人》
李煜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法国作家 缪塞尔(1810-1857)
学习目标
1.诵读词作,体会这首词的音韵美。
2.知人论世,体味李煜以赤子之心写悲惨的国破家亡之痛。
3.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什么是词
1.
形式特点
2.
按字数分类
3.
词的知识
虞美人
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取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
因李煜填此词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此外又名“玉壶冰”、“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56字,上下片各4句,均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词牌由来
宫廷生活香艳缠绵
题材狭窄
亡国悲痛凄凉悲壮
意境深远
降宋之前
降宋以后
937年
978年
975年
《菩萨蛮》《相见欢》
《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
“千古词帝”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号“愁宗”)
薄命君王 绝代词人
知人论世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初读 整体感知
该词的情感基调?词眼?
无限悲哀伤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比喻 愁之多、愁之绵长
赏析
整体感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本是美景,为何要追问“何时了”?
2.“又”字好在哪里?
3.本句哪个字最好?结合全诗分析。
品读 合作探究
——“愁”的原因
1.“春花秋月”本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们“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厌烦,所以“问”在情理之中。
以乐景写哀情
合作探究
——“愁”的原因
2.“又”字好在哪里?
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
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
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又字”点明他囚宋后又过了一年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合作探究
——“愁”的原因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中哪个字好?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改”
朱颜(经历风吹雨打)
地位(一国之君→阶下之囚)
心情(尊荣显贵→忍辱蒙羞)
春花秋月 小楼东风 雕栏玉砌
宇宙永恒不变
往事
故国
朱颜
人生短暂无常
物是人非之痛
对比
合作探究
——“愁”的原因
“愁”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乡之苦
合作探究
——“愁”的原因
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精读 艺术特色 —— 怎样展现“愁”

春花秋月
小楼
东风
明月
物是
(自然永恒)


往事
故国
雕栏玉砌
朱颜
人非
(人生无常)

一江春水
拓展延伸
回顾运用比喻写愁思的其它名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
发自内心,字字浸血。既抒发了一位亡国之的 ,又流露出了词人 、 等人类所共鸣的情绪,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故国之思
哀叹命运
追惜年华
课文小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李煜
华章感唱,当堂成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