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杂诗十二首(其二)》(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杂诗十二首(其二)》(共1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6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10:5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1.居家读书时期
(29岁前)
2.三仕三隐时期
(29岁至41岁)
3.彻底归隐时期
(41至62岁)
人生经历三个阶段: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
相关背景
问题探讨一:
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悲凄
问题探讨二:
诗人为什么“悲凄”?诗文又是如何表现这种“悲凄”的?
问题探讨三:
前四句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一幅无限阔大光明、浩荡空阔的画面。
问题探讨四:
翻译“风来入房户,……不眠知夕永。”四句。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的心情?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问题探讨五:
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问题探讨六: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诗人想倾吐心中的什么?结果又怎样?
结合后文来看,应该是“岁月刀刀催人老、空有壮志不得酬”的苦闷。没有人应和,可以理解为没有人认同、理解诗人的苦闷,这说明现实中知音难觅,故而只好与孤影对酌。
问题探讨七:
诗人面对这种“悲凄”之情,他是否及时调整了心态,心情恢复平静?
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
总结:
本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长夜难眠、对酒独酌的诗人形象,抒发了作者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知音难觅的孤寂。
作业:
从意象、意境与情感的角度比较此诗与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异同?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风味不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骋二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
问题探讨七: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愁,这首诗中却流露出痛苦和矛盾,这是为什么?
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篡夺、阴谋、危机,决心归隐田园,不再出仕。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现实, 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作看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掷中矛盾不安的心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