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十章 第四节、浮力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十章 第四节、浮力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6-25 21:0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4浮力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2、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了解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在前几节所学的二力平衡、液体压强、压力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不多,但有阶梯式递增的难度,对学生的抽象思维、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三、学情分析
1、认知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并乐于探索物理世过界的奥秘,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逐步形成,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同时,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比较感兴趣的,对课堂的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知识基础与认知困难
这是本章的第四节第一个课时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并且比较熟悉生活中有关浮力的现象;因此对本节内容的理论原理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八年级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大多数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弱,对知识(如:二力平衡、力的测量、液体压强等)的综合能力存在不足,从而对浮力的认识和理解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四、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浮力,包括浮力的表示、单位、方向、施力物体等。 2、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认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培养设计和动手实验、分析与归纳、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对浮力现象的分析能力,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影响浮力的因素
教学难点: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
六、设计思想分析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本节课上首先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由老师展示生活中利用浮力的例子的图片,并提问相关的问题,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接着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使浮力可视化,强化学生对浮力的感知。再接着,通过回顾液体压强的特点,压力等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推导,从而得出浮力的产生原因;最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步步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总结归纳得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注重科学探究,突出学生动手做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分组实验等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让知识和结论从实验现象中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充分发挥物理专业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浮力,由模糊到清晰,从抽象到具体,让学生进入到物理奇妙无比的世界。
3、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注意创设情境和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让学生把生活与物理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了STS教育,并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利用浮力的事例,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科技应用有更真实的体验和认识,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让学生深切感受物理知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七、教学资源与准备
CAI课件、探究浮力实验仪器10套。
八、教学流程图
九、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引入 活动一:展示图片 提问:鸭子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提问:是什么力使上万吨的航空母舰航行在海面上? 提问: 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为什么不会被淹死? 老师:生活经验告诉同学们,这是浮力。那么浮力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力呢?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本节的内容,一起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认识一下浮力。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浮力! 板书:10.4浮力 回答: 鸭子会游泳 回答: 浮力 回答:死海的水是盐水,浓度很高。 通过这几个贴近生活的图片展示和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浮力 老师:什么是浮力呢,让我们首先通过实验来认识一下浮力。 活动二:小组实验 比较金属块在空气和水中称重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老师:实验之前,我们来认识一下实验仪器:弹簧测力计、物块、溢水杯。 实验步骤是:首先测量物块在空气中的重力,这里要注意,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首先在校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记录下来。记录在发给你们的实验记录纸上。 接着再将物块浸没在水中,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录下来。 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两次的测量结果。 提问:比较两次测量结果发现什么呢? 老师:这个小了的力,表明水对浸在其中的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托力。 老师:进一步的实验表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就叫做浮力。 板书: 1.浮力 定义: 方向: 施力物体: 分组做实验,小组内分工合作。 学生:发现物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时小了。 做笔记 通过首先讲解实验步骤,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分组实验,小组内分工合作,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实验,引出浮力概念。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二、知识提拔,强化理解 现在,请根据我们之前学的液体压强的特点,压力等知识,请同学来猜想一下浮力的产生原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力。我们知道,在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压强就越大。橡皮膜的凹陷程度越明显。 请同学们写下它们上下表面的压力表达式,比较一下大小。 请个同学上来写下。 得出结论: 得出浮力的产生原因: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板书: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知识探讨,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来猜想下,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根据同学们的猜想,我们来完成以下3个实验,看看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注意的是,在探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我们要注意采用控制变量法。 探究一: 结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水中后的深度无关。 探究二: 结论: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浸在液体中的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探究三: 结论: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总结归纳: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板书: 影响因素: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 课堂总结,巩固提高。 老师和带领学生一起进行课堂总结。 1、浮力: 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的托力。 方向:竖直向上 2、浮力的产生原因:由于液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 3、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回顾液体压强的特点 思考 写表达式 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 回顾课堂内容,并对刚学到的知识进行表述。 启发学生的逻辑推导思维,让学生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加深对浮力现象的理解。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通过数据分析,来得出结论,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通过老师展示学生的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课堂知识回顾,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课后 练习与 扩展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与扩展: 1、浸没在湖水中的物体,随着浸没深度的增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多选) A.物体受到的压强增大 B.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增大 C.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增大 D.物体受到的浮力不变 2、关于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浮在液体表面上的物体才受到浮力 B.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竖直向上浮力 C.只要下沉的物体就不会受到浮力 D.浮力的方向不一定都是向上的 绳子的下端系着一个铁块,当铁块浸没在水中后剪断绳子,铁块下沉的过程中它受到的浮力将( ) 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保持不变 D、变为零 4、质量相同的铁球和铝球,分别挂在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上,将两球同时浸没在水中。若挂铁球的示数变为F1,挂铝球的示数变为F2,则 ( ) A、F1>F2 B、F1=F2 C、F1<F2 D、无法比较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思考 思考,举一反三。 通过课后练习,趁热打铁,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10.4浮力 浮力 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托力 方向:竖直向上 施力物体:液体 产生原因: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影响因素: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 系统系板书,既提高了板书速度,又使逻辑明确,便于学生记忆和构建知识架构。
十、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反思
本节课最大的创新之处,在老师的引领下,充分发挥物理专业性,学生分组进行自主探究,分工合作,现场动手做实验,具有浓厚的物理学习氛围与物理特色。通过比较物块在空气中和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让抽象的浮力概念,可视化,形象化,大大提高学生的知识的获取效率。另外一方面克服传统的灌输概念式教学,采用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导式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物理思维和提高动手能力,让学生一步一步从不懂——猜想和探究——分析归纳——理解迈进。进行分组实验,引领式探究,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发挥其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会学以致用的能力。整个过程充满趣味性,易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法方面,教法灵活多变,一环紧接一环,符合学生的物理学习思维。整个过程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从问题出现到解决问题,探究活动步步深入,又紧扣情境,浑然一体。
整体教学设计直接围绕“注重科学验证”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而进行创新改革,并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别要注意通过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来紧紧引导学生思维经历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