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羡xi?n慕:看到别人的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诱惑:吸引,招引。
厌倦: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而不愿意继续。
雾霭?i:雾气。
桅w?i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乐疆:安乐的地方。
收容:收留。
博爱:对人类普遍的爱。
沟壑h?:溪谷,山洞。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1818)、《自由颂》(1817)、《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访》(1835)等。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1822)、《青铜骑士》(1833)等。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
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不到3岁,母亲去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蒙托夫自幼性格忧郁、孤僻。1828年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中途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经外祖母多方奔走,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咏怀》一诗谴责贵族青年缺乏思想,对生活采取冷漠态度。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长诗《恶魔》。莱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狄金森(1830-1886),美国诗人。生于安贺斯特。从二十五岁开始弃绝社交足不出户,在家务劳动之余埋头作诗。她生前只有八首诗公开发表过,其余部分都是她死后三十年内由其亲人整理并陆续出版。诗风独特,以文字细腻、观察敏锐、意象突出著称。题材方面多半是自然、死亡、和永生。
2、相关知识:
⑴关于象征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简而言之,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现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通俗一点 说,为了要说乙,因为甲跟乙有联系,所以只说甲不说乙,却让读者通过甲的形象自己去领会乙,去理解抽象的象征义。就是所谓“托义于物”。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象征的表现手法多体现在一段或一篇之中,或着眼于全文的构思,要准确地了解文章的象征义,就必须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并且深入分析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和作者的艺术构思。
⑵狄金森思想及创作特色
她在孤独中埋头写诗,留下诗稿1775首。在她生前只有7首诗被朋友从她的信件中抄录出发表。在她创作时,华·爱默生所领导的“超验主义”运动在离阿默斯特不远的康科德兴起。她年轻时曾接触到爱默生的思想,爱默生反对权威、崇尚直觉的观点,使她与正统的宗教感情发生冲突,处于对宗教的虔诚与怀疑的矛盾之中。她的诗主要写高傲的孤独。对宗教追求的失望、死的安详等,反映了复杂的心理状态。她的诗稿没有注明创作的日期,在隐居写诗的30年中,诗的风格和题材也没有明显的变化,所以她的作品的年代都是编者所加。据某些研究者估计,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上半期她写了800首诗,她的最佳之作大多出于这个时期。她的诗在形式上富于独创性,大多使用17世纪英国宗教圣歌作者艾萨克·添茨的传统格律形式,但又作了许多变化,例如在诗句中使用许多短破折号,既可代替标点,又使正常的抑扬格音步节奏产生起伏跳动。她的诗大多押半韵,即听来似乎有韵,而实际上并不严格押相同的韵。形式上这些革新使她的诗避免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诗的风格中甜腻圆熟的音调,而具有许多现代派诗人所刻意追求的粗糙美。她的诗也摆脱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直抒胸臆或感叹,善于用独特的形象和比喻以表现复杂的内心活动。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可敬的勇者的形象。通过对船夫在艰苦环境中不断搏击、不断奋斗的生活描绘,反映了诗人为理想敢于向困难挑战的激情与勇气,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向往。
《帆》:这首小诗,平中见奇,借海上的风帆思考人生的道理,表达了诗人渴望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的强烈愿望。
《蓝海》:本文含蓄地描述了诗人以陆地自居,通过赞颂蓝海的宽容、慈祥、博爱的伟大胸怀,抒发了诗人归属于大海的迫切心情。
二、文章脉络
《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全诗分两层。
第一层,勾画了船夫的形象——“在帆影下和暴风雨中渡过一生”,高度赞美了勇敢的船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第二层,表达了诗人的追求。为了自由,为了心中的理想,诗人愿意像大海上的勇敢的船夫那样搏击。
《帆》:
全诗三节,分三个部分。
第一节,望帆发问,令人深思。
第二节,以两个否定句回答前一节的问题,更令人思考。
第三节,祈求风暴,帆儿的理想是与狂风激流搏斗,帆所追求的是闯过大浪努力锻炼自己成长。它的价值要在与风暴的抗争中体现,这也是诗人自己的理想。
《蓝海》:
全诗分三部分。
第一层,表明自己的心境。
第二层,赞颂大海的“慈祥”“博爱”的伟大胸襟。
第三层,抒发对大海的赞美之情。
三、写作方法
《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来源:学*科*网]
⑴直抒胸臆,感情强烈。如文中“诱惑的波浪总不停地呼唤你”,让我们在亲切的氛围中,体会到作者对船夫的羡慕,对理想的追求。
⑵运用象征的手法,婉转地将自己的理想寄寓于象征事物中,含蓄而深沉。[来源:学。科。网Z。X。X。K]
诗人在此诗中,保持着他一贯以来的激情,在热情洋溢的诗句中歌唱着自己的理想,流露出为理想向困难挑战的激情与勇气,令人敬佩。
《帆》:
⑴托物言志。诗的主要意象是大海中一片小小的白帆。全诗三节,每节四句,前两句定景,后两句言志。将全诗描绘的画面连贯起来,呈现出诗人借“帆”表达的人生追求,显示了作者卓尔不群、不甘平庸的人生态度。
⑵景物描写与议论思考有机结合。全诗三节,每一节都先描写景物,后议论思考,而且每一节的思考都是由前面的景物描写自己带出的,二者水到渠成,有机统一。
《蓝海》:
⑴篇幅短小,内容简单。作者以陆地自居,深情地向大海表白自己要归属于大海的心情。第一句话就明确表白了自己的心境。“我的河流”象征着大地全身的血液、全部的情感,“收容”一词,传达出心情的迫切。第二句话流露出对大海的仰慕,“慈祥”“博爱”是赞美,也是歌颂。“我在等待着你的回答呀”——从中读者可以更真切的感受到期盼。第三句则表达了一种更为强烈的要求,并且直接表白要“从污浊的沟壑,把一条条溪流引来”,这是洁身自好,自我升华。以这样的方式投入到大海的怀抱,可见在其心目中,大海是何等的高洁,何等的伟大!“请你允许”并不就是自卑,而源于对大海的倾慕与尊重。
(2)情感强烈而真挚。所以也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是在向自己的爱人抒发心中最真实、最纯洁的感情。也有人说,这首诗抒发的是作者对理想的一种追求,希望通过不断改变自己而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不管是哪一种主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是通过学习,能有自己言之成理的独到见解。对诗歌的理解,需要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还需要有自己的再创造,这样作品的审美价值才能发挥得最为充分。
四、重难点导析
《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关于几个词的象征意义及象征手法的特点。
“暴风雨”象征恶劣的环境。
“港湾”象征着安定的生活。
“帆影”象征以大海为背景,船夫的生活环境。
《帆》:
“帆”的主题是个难点。这首诗借帆不愿在平静的港湾“享福”,来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追求。那就是:人生应该经历风雨、见世面,而不应贪图安逸和享受,应该在奋斗中锻炼成长。
《蓝海》:
富有特色的破折号。
第一个在声音的延大时,我们能体会到小心翼翼,欲言又止的心态。第二个包含焦急的等待。第三、四个在声音的延长中流露着深情的赞美。后面三个表现了那种焦急的等待一阵强似一阵将感情推向高峰。
【练习解答】
一、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此题答案不求一致,但是这个过程必须完成,才能帮助我们学到读诗的相关技巧。
第一首,表达了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拼搏,渴望新生活。
第二首,表达作者满怀信心,渴望在奋斗中有所作为,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第三首:作者以陆地自居,深情地表明自己要归属大海的迫切心情。
二、象征手法在诗歌中使用比较频繁,这是诗歌的一大特点。学习过程中要明确这一点。
“大海”象征着生活的环境。
“孤帆”象征人生的选择和理想的追求。
“暴风雨”象征恶劣的环境。
三、1.因为大海的勇敢的船夫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2.因为帆儿不满于暂时的宁静,敢于与风暴抗争。
3.大海的魅力是慈祥、博爱。因为作者愿意投身于大海的怀抱,倾注对大海的羡慕之情,不断的改变自己和提升自己。
四、略
五、略
【类文品读】
????风暴
??????普希金
你可看过岩石上的少女
穿着白衣裙,立于波涛上,
当海水在混乱的幽暗里
和岸石游戏,澎湃和轰响,
当电闪以它紫红的光线
不断地闪出了她的形象,
而海风在冲激和飞旋,
扬起了她的轻飘的云裳?
美丽的是这海,狂暴、阴郁,
闪烁的天空没一块蔚蓝;
但相信吧:岩石上的少女
比波浪、天空、风暴更美丽。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澎湃( ) 云裳( ) 闪烁( )
2.诗的题目为《风暴》,自然“风暴”是诗人浓笔描摹的事物,仔细阅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描摹“风暴”的。
3.涛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少女的?着力刻画了她怎样的形象?
4.诗中所写风暴对表现少女有什么作用?
5.诗中“风暴”和“少女”各象征着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来源:学科网ZXXK]
(参考答案:1.略 2.抓住了风景中三个典型形象:在幽暗时和岸石游戏、澎湃、轰响的海水;紫红的闪电;冲激和飞旋的海风。 3.从她的穿着、站姿、背景等方面来描写的,着力刻画了她静穆、素洁、勇敢的形象。 4.以疯狂的风暴来衬托少女柔韧而有力的美。 5.“风暴”象征革命浪潮,“少女”象征革命者,表现了诗人对革命者坚定的信念、英勇的气概的赞扬之惰。)
【同步演练】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⑴普希金, 国著名诗人。莱蒙托夫是 国诗人、作家。狄金森是 国著名诗人。
⑵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⑶???,???……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2、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B、我/厌倦/这土地了,渴求/另一种/自然
C、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D、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3、下列破折号使用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啊,把手给我——我们心中充满同样的激情
B、也许你早该到达一个平静的港湾——
C、啊大海——你多么慈祥,博爱——
D、我在等待着你的回答呀——
4、揣摩三首诗中大海的形象,它们分别象征着什么?
5、划出下列句子的宾语。
⑴下面涌着清澈的溪流。
⑵请不要介意我的不请自来。
⑶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6、《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同步解读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它把什么抛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
桅杆弓着腰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
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
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来源:学科网]
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7、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8、“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9、风暴的来临将给船只带来危险,帆儿为什么还乞求风暴呢?
1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美文赏读[来源:学。科。网Z。X。X。K]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1.这首诗采用了象征手法,细读后思考,“礁石”象征什么?
12.从全诗的描写看,诗人采用了白描手法,请概括全诗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情景。
13、“礁石”无疑是全诗的中心,但诗人在第一节诗中却从风浪的角度写礁石,这是什么写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14、第二节诗中着重写了礁石的哪两个方面?为两个方面统一在礁石的形象之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5、请指出第二节的朗读重音。
课件32张PPT。诗三首《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普希金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 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和《我又重新造访》等。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青铜骑士》等。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
作者简介关于象征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简而言之,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现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通俗一点说,为了要说乙,因为甲跟乙有联系,所以只说甲不说乙,却让读者通过甲的形象自己去领会乙,去理解抽象的象征义。就是所谓“托义于物”。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象征的表现手法多体现在一段或一篇之中,或着眼于全文的构思,要准确地了解文章的象征义,就必须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并且深入分析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和作者的艺术构思。关于象征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824年左右,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像“监狱”一样令人窒息,普希金对这幽闭的生活充满了厌恶。诗人的血液里流淌的是活跃的因子,是对自然的追求与渴望。他要去“遥远的天空,遥远的异邦”追寻一种全新的生活。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为了自由,为了心中的理想,愿意像大海上勇敢的船夫那样去搏击的人生追求。 内容解读 全诗大致可分为两层:前五行诗勾画了船夫的形象——“在帆影下和暴风雨中度过一生”。“暴风雨”象征着恶劣的环境。“帆影”象征以大海为背景,船夫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敬的勇者的形象。他的生活并非没有安宁。“港湾”象征着安定的生活,他是可以休息的,可是为什么还要去与风浪博斗呢?因为“诱惑的波浪”在呼唤,这“诱惑的波浪”自然是人生的追求,奋斗的方向。勇敢的船夫之所以勇敢,是因为他是个不停息的奋斗者,它不断地迎接着挑战。作者在这一层中自然流露出了对勇敢船夫的赞美,用“我羡慕你”暗示了作者自己的人生理想。 诗歌的第二层则更加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追求。“我的心中充满同样的激情”一句完成了过渡。下文则表明了自己要离开眼前的生活环境,去追求自由的生活,普希金对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充满了厌恶,这里的气氛令他窒息,对当时幽闭的生活感到厌倦。在诗人的血液里流淌的是活跃的因子,是对自然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离开“欧罗巴”,离开令他厌倦的“监狱”,他要去往“遥远的天空,遥远的异邦”,要过一种全新的生活。也许在追求的路上充满了坎坷与艰辛,但为着自由,为着心中的理想,诗人愿意像大海上勇敢的船夫那样去博击!??内容解读主题 诗人通过对与大海风暴搏击的船夫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为了自由,为了心中的理想,愿意像勇敢的船夫那样去搏击的人生理想。? 写作方法 ⑴直抒胸臆,感情强烈。如文中“诱惑的波浪总不停地呼唤你”,让我们在亲切的氛围中,体会到作者对船夫的羡慕,对理想的追求。⑵运用象征的手法,婉转地将自己的理想寄寓于象征事物中,含蓄而深沉。诗人在此诗中,保持着他一贯以来的激情,在热情洋溢的诗句中歌唱着自己的理想,流露出为理想向困难挑战的激情与勇气,令人敬佩。《帆》莱蒙托夫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1837年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地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震撼了俄国文坛。1841年一些仇恨诗人的贵族唆使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 写作背景这是莱蒙托夫18岁时写的一首诗。当时,诗人正在上大学,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沙皇政府追捕,被迫离开莫斯科到彼得堡。面对波罗的海波涛汹涌的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虽遭追捕,但他朝气蓬勃,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渴望在奋斗中有所作为。 帆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弓着腰在嘎吱作响……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莱蒙托夫 内容解读 这是用象征手法写成的一首诗。写此诗时,莱蒙托夫只有18岁,正在上大学。他朝气蓬勃,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渴望在奋斗中有所作为。在这首诗里,莱蒙托夫借“帆”这个形象寄托了自己人生的选择和理想的追求。 第一节:开头两句诗展开了一幅气势恢宏的画面:一片孤帆在雾霭茫茫的蓝色大海上“闪着白光”。看到这幅画面,读者忍不住会发出疑问:它在遥远的异地寻求什么?它为什么要抛别可爱的故乡?这只在雾海上孤独航行的白帆船,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青年莱蒙托夫生活在一些不思进取的贵族子弟中间,他鄙夷他们的无聊和空虚,渴望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建功立业。他是一个孤独的奋斗者。 内容解读 第二节:诗人展示了一幅孤帆在惊涛骇浪中航行的画面。波涛汹涌,海风呼啸,海上的风暴惊心动魄。“桅杆弓着腰在嘎吱作响”,它在全力抗争,要战胜风浪。后面两句,是诗人为它作的注解:它不寻找幸福,也不逃离幸福。那么它究竟追求什么?在这一节里,诗人没有作正面回答。 内容解读 第三节:风暴过去了,帆儿在碧波与阳光之中体会着胜利的喜悦。但它并不满足于这暂时的宁静,它仍在“祈求风暴”。读到这里,我们仿佛才明白:帆儿的理想是与狂风激流搏斗,它的价值要在与风暴的抗争中体现!这也是诗人自己的理想,他不能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消磨生命,他要在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里奋勇搏击。所以“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内容解读 如何理解“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讨论、明确:孤独的帆表明是孤独的船,当然这里的船是有所指的,它实际上是指人生的经历,人在生活的苍茫大海里漂泊、前进,会遇到不少的风浪、曲折,可也有风平浪静,“清澈的碧流”和“金色的阳光”伴随。然而“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事实上是赞美了奋斗的人生,有作为的人总是追求理想,在追求理想中顽强拼搏,完善自己的人格,完成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从这两句诗中我们体会到作者追求着一种拼搏向上、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 主题 诗人借对“帆”的形象摹写,表达自己不愿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消磨生命,他要在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里奋勇搏击的人生追求,显示了作者卓尔不群、不甘平庸的人生态度。 《帆》写作特色1.全诗采用象征手法,寓意深刻。
帆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者却赋予它以深刻的含义,借孤帆在海上的飘泊来象征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抒发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2.借景抒情,语言含蓄精练。
全诗每节都是先写景,再抒情,这与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比兴手法有相似之处。语言含蓄精练,诗虽不长,但含义悠远,启发人们思考人生中的一些问题。蓝 海 狄金森蓝 海?狄金森我的河流涌向你—?
你肯收容吗,蓝色的海?
我在等待着你的回答呀—
啊大海—你多么慈祥,博爱—
我要从污浊的沟壑
把一条条溪流引来—
说呀—大海—说你允许我扑进你的胸怀!作者简介狄金森(1830~1886)美国19世纪诗坛的一颗巨星,世界抒情短诗的大师之一。她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知名人士。她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度过的,生活圈子极其狭小。父亲去世后,她更加深居简出,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绝,终日闭门作诗写信。她去世时,留下近1800首诗歌。她的诗大都短小,抒发了她对人生、爱情、艺术、死亡等方面的见解,寄托了她个人的情感。? 狄金森的诗,在一战前的相当长时间内,不被人重视,今天,她被公认为美国罕有的文学天才,声望越来越高,成为与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齐名的西方现代诗歌的先驱。她的诗不循章法,意象奇特,韵律多变化,以其独往独来的姿态为美国诗坛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她努力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隐秘,她的诗是内心感受的外化,被称为“灵魂的风景画家”。?? 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狄金森是美国诗坛上被誉为“灵魂的风景画家”的伟大诗人。正因为她特殊的经历,她的诗歌体现出一种别具魅力的率真、坦诚、纯美。虽然她幽闭自己的外化生活,但她的心灵世界却时时与世界血脉相通,她用一种人性深处最真实的眼光看世界,也用人性深处最真实的方式来表达,表现着她对世界的独到见解。成人的诗作,却有着孩子的真纯。? 全诗分三部分第一层(1、2行):表明自己的心境。第二层(3、4行):赞颂大海的“慈祥”“博爱”的伟大胸襟。第三层(5、6、7行):抒发对大海的赞美之情。赏析 这首诗篇幅短小,内容简单。作者以陆地自居,深情地向大海表白自己要归属于大海的心情。第一句话就明确表白了自己的心境。“我的河流”象征着大地全身的血液、全部的情感,“收容”一词,传达出心情的迫切。第二句话流露出对大海的仰慕,“慈祥”、“博爱”是赞美,也是歌颂。“我在等待着你的回答呀——”从中读者可以更真切的感受到期盼。 第三句则表达了一种更为强烈的要求,并且直接表白要“从污浊的沟壑/把一条条溪流引来”,这是洁身自好,自我升华。以这样的方式投入到大海的怀抱,可见在其心目中,大海是何等的高洁,何等的伟大!“请你允许”并不就是自卑,而是源于对大海的倾慕与尊重。从头至尾,感情一句强似一句。“你肯收容吗”,“我在等待着你的回答呀”,“说呀”,“说你允许我扑进你的胸怀”,抓住这几句,我们就抓住了诗人情感的发展主线。
赏析富有特色的破折号 第一个在声音的延长时,我们能体会到小心翼翼、欲言又止的心态。第二个包含焦急的等待。第三、四个在声音的延长中流露着深情的赞美。后面三个表现了那种焦急的等待一阵强似一阵,将感情推向高峰。主题 本文含蓄地描述了诗人以陆地自居,通过赞颂蓝海的宽容、慈祥、博爱的伟大胸怀,抒发了诗人归属于大海的迫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