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设计
课题: 7.2《南亚》
科目 初中地理 教学对象 课时
提供者 单位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过程中善于运用图表来分析问题,理解地图是学习地理重要的辅助工具; 2.理解地理环境中各个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区域环境的整体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2.采用图表分析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地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能分析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3.了解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能分析西南季风对农业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整体分析
本课题选自初中教材7年级下册第7章第二节内容。南亚位于亚欧大陆南部,因喜马拉雅山脉等高大山脉将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隔开,使南亚在地理上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南亚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方面呈现出独特的区域特征。本节教材包括“位置与国家”“三大地形区”“一年分三季”“宗教与社会”“人口与经济”等知识。考虑到一节课时间安排,本节课重在完成前三个知识。教材在内容处理上主要对应的课程标准为“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因此教学过程中涉及主要有效的教学方法内容,如问答法、讲授法、图表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来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理解地理环境中各个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区域环境的整体性。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山西省临汾市第一中心学校初一年级学生,因为在本学期开始至今,学生已经学习完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七章第一节“东南亚”学生已经熟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大部分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相关地图和材料去分析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与国家、自然环境(主要包括气候、河流、地形、资源等方面),学生有兴趣去了解世界上各个地区;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但还不够强,主要通过自主学习、问答式和合作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知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教学设计基本理念是:在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南亚的“位置与国家”“三大地形区”“一年分三季”。主要采用PPT课件和课本中的地图来辅助教学。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能分析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2.了解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能分析西南季风对农业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图片导入:教师提问:“平时我们坐火车,是火车等人还是人等火车?”学生回答:“人等火车”。今天我们向西穿越马六甲海峡来到一个地区(出示印度火车图),发现这里的火车不仅里面坐满了人,火车顶上都坐满了人?速度缓慢,真正可以说是火车等人,大家知道这个神奇的地区是哪吗? 学生回答:“南亚”(印度)。 运用与我们生活中不一样的火车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后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问题启发,图表分析,合作探究 1.借助导入中的问题进一步转换问题,引导学生先独立阅读教材,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学习任何一个地区,首先需要了解这个地区的什么(地理位置)? (2)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时,常常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说明?(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3)南亚的主要国家有哪些?哪些国家与我国陆地接壤? 2.以教材第42页活动题为提纲分析南亚的地形、河流特征。 (1)读图7-12,找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总结南亚地形分布格局。 (2)南亚地形自北向南分为三大地形区。结合图7-12,说出图7-13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区名称。 (3)读图7-12,判断德干高原东、西部的地势高低并说出理由。 (4)填表对比印度河与恒河。 (延伸扩展)PPT展示问题:印度河为什么不在印度境内? 恒河为印度的“母亲河”“圣水河”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提点纠正。 1.(1)学生一一回答 (2)阅读教材文字和南亚国家图和南亚地形图重点分析南亚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3)读南亚国家图完成。 (南亚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7国,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4国与我国陆地接壤。注意:引导学生找到克什米尔地区,了解克什米尔遗留的问题进一步了解巴基斯坦虽与中国没有直接陆地接壤但通过其在克什米尔的实际控制区与我国陆地接壤) 2.抽查个别学生回答 总结出南亚的地形自北向南分三大地形区:北部为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中部为广阔的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南部为低矮的德干高原。 注意地形剖面图是以什么线为基础所做。 河流流向可以推断地势高低。 填表对比印度河与恒河。(注意印度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 1.(1)此问题的设置在于让学生复习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2)此问题的设置在于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全面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 (3)此问题的出示,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南亚的主要国家。 2.此处借助活动题为提纲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活动(1)、(2)、(3)了解南亚的地形特征,同时第(3)题指出河流的流向深受地形、地势的制约;完成活动(4)了解南亚的河流特征。本活动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问题启发,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1.问题启发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图和阅读教材分析: 南亚的气候类型分布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南亚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气候?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2.合作探究 PPT展示问题: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出现一年三季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雨季,盛行季风?特点?影响? (2)凉季,盛行季风?特点?影响? (3)热季,形成原因?影响?学生可以结合教材43页图7-15、图7-16与44页第一段文字进行小组讨论回答。) 过渡: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西南季风对南亚农业的影响很大。 3.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西南季风对南亚农业生产的影响。(学生回答中可结合板书分析) 1.(1)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分布面积广大。 读教材第43页文字总结:大部分处于低纬度地区,北回归线横穿中部;北有高大的喜马拉雅阻挡亚洲中部的冷空气侵入,南有印度洋暖流的影响。 一年分三季:热季(3月-5月);雨季(6月-10月);凉季(11月-次年2月) 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分别回答一个问题。 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分别回答问题。 此处问题的设置重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来了解南亚的气候。 气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谈论完成可以发挥团队力量实现兵教兵的目的,促进学生相互学习。 此活动设置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深受气候的影响。
(四)小结 这节课大家学到了什么? 1.南亚的地理位置与国家; 2.南亚的“三大地形”“两条河流”“一种气候”(重点); 3.西南季风对南亚农业生产的影响(重点)。 学生总结、回答 此处在于让明白明白这节课所学了哪些内容,哪些是重点。
七、教学评价设计
做基础题,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有能力难度练习,检查学生做题情况
八、板书设计
(
一年分三季
) (
“一”(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 (
气候
) (
国家:
) (
热季:3月-5月
) (
雨季:6月-10月
) (
凉季:11月-次年2月
) (
地形
“三”
) (
北部:山地
) (
印度河
) (
恒河:“母亲河”“圣水河”
) (
河流
“二”
) (
中部:平原
) (
南部:高原
) (
7个(4) “3+2+2”
) (
地理位置
) (
7.2南亚
)